跟著孔子學養生——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

《論語.鄉黨》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

翻譯:鄉里人舉行迎神驅疫的儀式時,孔子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

跟著孔子學養生——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


孔子對他人信仰什麼是尊重的,不會干涉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

孔子生活的時代人們信仰的還是原始宗教,現在流行的幾個宗教都是在孔子以後才產生的。

在《論語》中出現“儺”的記載,也證明在孔子生活的時代,“儺”文化已經很普及。

“儺”字是一個很古老的文字,這個字從產生到現在都沒有變化,字沒有變,意思也沒用變。

“儺”也可以認為是宗教信仰的萌芽階段,“儺”字按照字的分解來解釋,就是人避其難,意為“驚驅疫厲之鬼”。

儺文化是一種遠古的原始宗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遠古先民在艱苦的環境下生存,生存的慾望需要“儺”這個自然宗教的幫助。

現在“儺”仍然還是存在的,很多的風俗習慣裡面還保留著“儺”的影子,以前過年在農村還可以見到戴著面具遊行,有人劃旱船,有人踩高蹺,這些都是“儺”文化的痕跡。

苗族還保存有比較完整的“儺”文化,但是他們很神秘,外人很難看到。

“儺”可以理解為民間驅鬼活動。

跟著孔子學養生——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


孔子對待“儺”的態度很奇怪,參加也可以理解,但是穿著朝服參加就不好理解了。

孔子只有在參加重要場合的時候才會穿朝服,在參見君主和參加祭祀的時候才會穿。孔子還不坐下看,還要站著參加“儺”的活動。

這說明孔子對“儺”這個民間活動很重視。

孔子對鬼神是什麼樣的態度?

《論語·先進》裡面有這樣一段話。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翻譯:季路問怎樣去事奉鬼神。孔子說:“沒能事奉好人,怎麼能事奉鬼呢?”季路說:“請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不知道活著的道理,怎麼能知道死呢?”

《論語 述而》裡面還有這樣一句話。

子不語怪、力、亂、神。

這些都證明孔子對鬼神是不相信的。

從上面的內容來看, 應該說孔子是一個無神論者,這個有證據可以證明。這樣就很奇怪了,孔子不相信鬼神,但是對民間的驅鬼活動如此重視。

這隻能這樣來解釋,孔子尊重別人的宗教信仰。

孔子的這個思想也深深的影響著中國人對宗教的態度,對別人的信仰都比較寬容,不會強迫別人的信仰。

這些在西方人看來就是信仰混亂,西方的宗教會限制教徒不能信仰別的宗教,否則就是很嚴重的問題。

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佛教徒同時信仰道教不是什麼問題,道教教徒也可以信仰佛教,但是基督教卻不是這樣認為的。

在清朝康熙年間曾經發生過一件禁止基督教傳教事件:

基督教從唐朝就已經進入中國,傳教士為了讓中國人信教,入鄉隨俗,中國曆代的皇帝也沒有為難過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國發展的一直不錯。

在康熙王朝時期更是對傳教士很優待,甚至讓他們進入皇宮,成為皇帝的老師。傳教士郎世寧來自意大利米蘭,他就曾做過康熙的數學老師,還為康熙畫了許多西洋畫。

後來有傳教士認為允許中國的基督教徒拜孔子和祖先不符合基督教教義,就告到了教皇那裡。

教皇認為既然信上帝,稱上帝為神,而中國人又稱孔子為聖,一個古人的地位怎麼能跟上帝比呢。

教皇便要求中國的教徒放棄祭拜孔子,不允許祭祖。 不讓中國人祭拜孔子和祖先,就失去了中華文化的根本。

這在中國人看來是不能接受的,任何一個政府也不會接受這樣的宗教在中國存在。

康熙六十年康熙頒佈命令禁止基督教傳教士傳教。

基督教在西方人看來是可以接受的,信仰一個上帝,不再信仰其他的神。如果誰還信仰和他們不一樣的上帝就是異教徒,因為信仰不同還要發動戰爭。

宗教戰爭是西方很多地區衝突的原因,包括現在的中東戰爭,很大的原因是宗教衝突。

中國人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是從孔子就開始了,寬容對待別人的宗教信仰,不勉強別人的信仰。

跟著孔子學養生——尊重他人的信仰自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