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韓信不死,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會不會就不用和親了呢?

沉睡的古老惡魔


簡單來說,照樣要和親的。

先說一下,秦末漢初的時候有兩個韓信,一個是韓王信,另一個才是家喻戶曉的漢初三傑之一韓信,韓王信是參與過對匈奴作戰的,劉邦親征有他一部分原因,而漢朝跟匈奴和親的時候,韓信也沒死,關鍵是劉邦不會派他去打匈奴。

韓王信跟韓信都是漢初的異姓諸侯王,韓王信的封地靠近洛陽,全都是戰略要地,劉邦擔心他搞事,就將其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區,建都晉陽。

這已經是西漢的邊境了,非常靠近匈奴,所以搬家後的韓王信經常遭受匈奴的入侵,在徵得劉邦同意後,他再次搬家,定都馬邑(在今山西朔州)。

還沒安生幾天,匈奴冒頓單于就率大軍南下,把韓王信包了餃子,劉邦聞訊,派兵救援,韓王信卻主動向匈奴求和,被劉邦認作目無尊上,派人責備,韓王信怕自己小命不保,乾脆反了,和匈奴約定進攻漢朝。

劉邦大怒之下,親自率軍征討,韓王信兵敗逃往匈奴,緊接著,漢軍就跟匈奴幹上了,結局也是很著名的白登之圍。劉邦差點栽了,脫身後不再主動與匈奴開戰。

漢朝不達,可匈奴肯定是要到漢朝去逛逛的,遊牧民族物產不豐,需要從中原獲得補給。其中韓王信就曾多次率軍攻打漢朝,還引誘了代相陳豨造反,最終被漢將柴武斬殺。

而韓信的下場更悲催,被呂后用計處死,這一年,是漢十年,也就是前197年,劉邦遭遇白登之圍是在前200年,和親是轉年的事,韓信還活得好好的,但已經不受劉邦信任了。

韓信是漢朝最大的功臣之一,也是劉邦重點提防的對象,別的不說,單就年齡論,漢朝建立時,劉邦56歲,蕭何57歲,張良50歲,韓信才31歲,前三位走在前面的概率是多大恐怕不需要計算,一旦劉邦掛掉,張良和蕭何也差不多了,朝堂上就幾乎沒有能夠制衡韓信的人了。

在親征前一年,即前201年,韓信剛受封楚王不久,有人告韓信謀反,劉邦用陳平的計策,假稱要遊覽雲夢澤,其實就是抓韓信。

不久,劉邦把韓信綁到了洛陽,但沒殺他,而是將之降為淮陰侯。

由王降為侯,韓信大為不滿,因為這跟他的戰功完全不符,而此後韓信就一直待在京城,基本是被劉邦軟禁了,而劉邦顯然也不會再讓其統兵作戰,好不容易抓來的,豈能放虎歸山?

所以劉邦是不可能派韓信北上對付匈奴的,萬一韓信調轉矛頭打他怎麼辦?莫說劉邦,整個漢朝也未必能夠找出一個對付的了韓信的人。

劉邦不派韓信出戰,白登之圍的結局也就難以改變,和親也是肯定會實施的,就算劉邦派韓信出戰而且韓信擊敗了冒頓單于,和親恐怕仍難避免。畢竟冒頓單于時期是匈奴的鼎盛時期,剛剛建立的漢朝不論從哪方面看都沒有可能消滅匈奴,數十年後漢武帝坐擁文景之治的巨大財力,頻繁發動戰爭,也只是極大地削弱了匈奴,匈奴有事沒事還要犯邊,以漢初的國力,根本不可能支撐漢軍深入漠北。

再說和親,歷史上的和親可分為兩類,一是屈辱式和親,送女人求和;二是拉攏式和親,結為姻親籠絡,此類可分兩種,弱勢拉攏和強勢拉攏,像劉邦時期的和親就是弱勢拉攏。

漢朝雖然敗於匈奴,可匈奴並沒有大舉入侵、兵臨城下,也沒提出送美女財貨的要求,是漢朝主動提出、匈奴欣然應允的。

這個建議,由劉敬提出,據《史記》記載,劉邦兵敗歸來後,憂心於邊患,向劉敬問計,劉敬先分析了一下形勢,認為武力和仁義都沒用,繼而提出和親:“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知漢適女送厚,蠻夷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代單于。何者?貪漢重幣。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辯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兵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亦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和親就是讓互相仇殺的漢匈兩族有血脈上的聯繫,讓下任單于是劉邦的外孫,則前提是公主等成為單于閼氏,所以劉敬讓劉邦派嫡女去和親,然而劉邦就一個嫡女,即後來的魯陽長公主,她也是呂后的獨女,呂后不願女兒遠嫁,劉邦只好以家人子代之。

劉邦的這次和親,漢朝處於弱勢,卻意在拉攏匈奴,讓他們不要打漢朝,百餘年後,昭君出塞,這次和親就是強勢拉攏,漢朝處於強勢地位,和親是為了表示對呼韓邪單于的信任與恩寵,而這次和親是呼韓邪單于主動提出的。


平沙趣說歷史


我的答案是:韓信不死,漢朝絕對不需要和匈奴和親。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觀點,他說,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漢朝初年在經過楚漢相爭後,無論軍隊人數,還是財力物力都非常有限。就算韓信再能打,軍隊人數不足,財力物力有限,韓信也把匈奴拿不下來啊。

(韓信點兵)

我認為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第一,韓信說“多多益善”,當時是說給劉邦聽的,是有他的個人目的的(目的就是向劉邦要兵權)。事實上,韓信打仗,主要以奇謀為主,包括“背水一戰”“暗度陳倉”“四面楚歌”等等,都是以謀略取勝。他從來沒有依靠“多多益善”打過仗,因此對軍隊人數沒有特別的要求。

劉邦當時領兵去匈奴打仗,之所以被冒頓圍困在白登山上,明顯就是謀略不足,才輕率冒進,上了冒頓的當。而並非是人力財力不足。如果是韓信帶兵前往打仗,絕對不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有人說,不對啊,陳平不是跟隨劉邦前往打仗嗎?陳平是很有謀略的人啊。但是,我們仔細看陳平一生出的那些計策,都主要是教劉邦如何處理人際關係的,很少有軍事方面的。就算是軍事方面的,最後也是戰略佈局,沒有具體戰術打法的。因此,陳平雖然跟隨劉邦,其實在戰術指揮上沒有什麼幫助。再加上陳平這個人,一向比較聽劉邦的話,劉邦又一直認為自己很能打仗。因此,陳平不能也不會提出異議。就算提出來了,劉邦也不會聽他的。

(陳平劇照)

第二,如果韓信不死,漢朝初年無論財力、人力還是軍隊,都不會那麼弱。

韓信不死的前提是韓信不造反,同時劉邦又不猜忌韓信。只要這兩個條件同時達到,劉邦剪滅異姓諸侯王的內部戰爭,就不會打響。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當時造反的異姓諸侯王的情況。

燕王臧荼造反,是因為他是韓信的舊部。因為劉邦處置韓信(把韓信抓到京城,降為淮陰侯)後,他聽說劉邦在打擊韓信的舊部,才嚇得造反。趙相陳豨造反,也是因為陳豨是韓信的舊部,再加上韓信攛掇他,他才造反。後來的燕王盧綰,本來和劉邦親如兄弟,後來也是嚇著了,然後造反。

劉邦在攻打陳豨的時候,梁王彭越又嚇著了,不敢隨劉邦出兵,也不願隨劉邦出兵。結果劉邦生氣抓到他,把他廢為庶民。然後呂后又騙他,把他殺掉。這一下,淮南王英布嚇住了,才舉兵造反。於是劉邦提兵和英布作戰,殺死英布,但自己也受了重傷。

可以說,除了韓王信,所有造反的諸侯,都與處置韓信殺韓信有關。就算是韓王信,也是因為劉邦不放心他,對他移鎮,才讓他造反。而對韓王信的移鎮,對韓信的移鎮,也是造成後來韓信不滿而蠢蠢欲動的根本原因。

因為這種剪滅諸侯王的內部戰爭,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財力物力,軍隊的人數和戰鬥力也大為受損,因此在與匈奴比拼中,才不佔優勢。

(劉邦攻匈奴)

第三,如果韓信不死,不但不用劉邦出馬,甚至不用韓信出馬,就能解決匈奴的問題。

當時在邊關對抗匈奴的,主要是韓王信、燕王臧荼、趙王張耳(包括趙相陳豨)。唯一和匈奴打過的,是韓王信。韓王信打不贏匈奴,多次向劉邦求救,因此造成劉邦懷疑他,對他移鎮。

雖說韓王信打不贏,但有各種因素:一是韓王信是偏師,兵力有限。二是韓王信並沒有真的抗擊,畢竟是他的部隊,他怕把軍隊打完了,自己成光桿司令。三是劉邦不信任他,他在試探劉邦。

總之,如果當時劉邦找到一條好的機制,既可以節制邊將,又把兵馬交給他們調度,打匈奴,未必打不贏。畢竟在戰國末期到秦朝的時候,匈奴遭受了李牧、蒙恬等將領的沉重打擊,根本沒有緩過氣了。劉邦只要學習戰國後期和秦朝的經驗(而且已經不用修萬里長城,秦朝前人栽樹,他只需要後人乘涼就是了),要對付匈奴,其實並不是個困難的事情。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一,和親政策出臺時,韓信還沒死呢

婁敬向劉邦提出和親政策的時間,是公元前199年。這時韓信還沒死呢,韓信是死於公元前196年,已經是和親政策出臺的三年後。因此,題主說,假如韓信不死,會不會不用和親?答案不言自明。

如果劉邦能派韓信去攻打匈奴,是不是可以避免和親呢?

這裡,我們首先要弄明白,婁敬為什麼要提出和親。

和親政策的出臺,是為了籠絡、羈縻匈奴人。在劉邦遭遇白登之圍後,冒頓單于並沒有罷手,繼續發動對大漢邊疆的進攻。匈奴人侵入代國,代王劉喜(劉邦的哥哥)落荒而逃。當時匈奴的氣焰囂張十分囂張,對漢帝國邊境不斷地騷擾,皇帝劉邦心煩意亂,便向足智多謀的婁敬詢問對策。

婁敬做出兩點分析:第一,不能用武力解決匈奴問題。帝國初創,天下剛剛安定,百廢待興,無論是百姓還是士兵,都需要休生養息,不可輕啟戰端。第二,不能用仁義感化。匈奴是化外之人,冒頓殺父妻母(匈奴風俗,父死,子續娶庶母),不是靠仁義可以感化的。

用武力不能解決匈奴犯邊的問題,用仁義道德去教化只會是對牛談琴。那麼還有第三種選擇嗎?

婁敬說:有。第三種選擇就是和親。

為什麼要和親呢?婁敬是這樣說的:如是皇帝把長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由於長公主的尊貴身份,冒頓單于勢必會立她為皇后,以後皇后生下的兒子,勢必成為匈奴太子。這麼一來,匈奴單于成了漢皇帝的女婿,匈奴太子,成了漢皇帝的外孫,豈非一家人了嗎?外孫又怎麼能跟外祖父作對呢?

婁敬認為,和親政策,可不戰而令匈奴臣服。

第二,倘若韓信帶兵打匈奴,會避免和親嗎?

我認為無論韓信有沒有打匈奴,和親都會進行的。

首先,韓信不能制止匈奴犯邊。

現在有一些人,把韓信吹得神乎其神,我認為不符實際。韓信固然是第一流的軍事家,但與項羽、冒頓相比,未必能勝過。冒頓單于被列為人類歷史上十大梟雄之一,他的時代,是匈奴如日中天的時代。

漢與匈奴有漫長的邊界線,而匈奴又擁有強大的騎兵,這就決定匈奴騎兵可以頻繁擾邊。漢帝國的農耕生活與匈奴遊牧生活的不同,決定了匈奴攻漢易,漢攻匈奴難的特點。因為漢帝國都是固定的居住點,你一不留神,匈奴就殺過來了。而匈奴人居無定所,來去無蹤,漢軍想出擊,找不到固定的目的。

要阻止匈奴入侵,只有一種方法,就是深入匈奴,把匈奴人趕到漠北之外。這就是後來衛青、霍去病做的事。但是,衛、霍能做的事,在漢初是斷然做不到的。漢初剛剛結束從秦末以來的戰亂,無論是反秦起義還是楚漢戰爭,都是血腥之戰。帝國建立後,內戰仍然在延續,國家急需和平,百姓急需休生養息。

因此,就算劉邦以韓信為將打匈奴,難以阻止匈奴襲掠邊關,難以徹底打敗匈奴。故而和親之政策,仍然有其存在的價值。

第三,和親並非一種消極的外交

很多人一說到和親,總是認為十分屈辱的外交。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

屈辱的外交,是出於外力壓迫的被動接受;而和親政策並不是這樣,這是漢帝國的主動外交,並不是匈奴主動索取,這點是要弄明白的。

從春秋戰國始,女人就經常作為一種政治資源被利用,這也是古代女子的無奈。大家注意要注意一點,贈出女子的一方,絕對不是弱勢的一方。比如晉國公子重耳流浪落魄之時,齊桓公把公主嫁給他,秦穆公也把女兒嫁給他。難道這時候齊桓公、秦穆公是弱勢的一方嗎?當然不是,而是別有目的,就是通過婚姻,把你籠絡住、羈縻住。因為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注重血緣的族群。

婁敬的出發點就是,通過和親構成漢匈兩族嶄新的人倫關係。以前咱們兩族殺來殺去,因為不瞭解不溝通嘛,現在成為一家人,矛盾就會少一點,衝突就會少一點。這是婁敬的想法。

事實上,和親不僅是漢帝國的主張,對匈奴來說,也有和親政策的。匈奴也把自家的公主,嫁到西域諸國的。比如說當時的烏孫國,烏孫王既有一個漢家公主,也有一個匈奴公主。難道說,匈奴嫁公主,也是消極的、屈辱的外交嗎?

到了西漢末期,匈奴和漢帝國臣服了。漢帝國仍然延續和親政策,把王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難道這也是屈辱外交嗎?因此,和親的實質,是推行天下一家的理念,我們應該站在古人的立場,去看待古代的政策。


君山話史


同一個軍隊在不同將領的指揮下,是會有不同的勝負結果的。

白登之圍

漢朝初年,劉

邦懷疑韓王信勾結匈奴,之後韓王信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和匈奴約定日期起軍攻打中原。這下可氣壞了劉邦,親自帶領32萬大軍,及陳平、樊噲等人隨軍討伐韓王信(這裡的韓王信,並不是韓信,這時候韓信已經被罰,雖然還沒有死,三四年的事情)。

韓王信怎麼是身經百戰的劉邦的對手啊,輕鬆除掉。之後劉邦繼續進軍,意圖擊敗匈奴大軍。之後劉邦率領小部分軍隊追擊匈奴部隊,並且接連取得勝利,之後劉邦探到匈奴主力在白登山附近。接連派了探子探了十次,前九次都說匈奴都是些老弱病殘,只有最後一次劉敬覺得兩軍交戰在即,為何匈奴留下自己的老弱病殘軍隊,這裡面恐怕有埋伏,勸劉邦等主力軍隊來了在決戰匈奴。劉邦覺得劉敬是在耽誤戰機,把劉敬抓了起來,打算打敗匈奴之後再處置。結果正如劉敬所料,匈奴大軍40萬將劉邦等人團團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還是陳平獻計,才得以逃脫。

回到問題,派韓信去攻打匈奴,結果如何?



先看劉邦在這場戰爭的指揮表現。好像並沒有什麼計策,唯一的計策是陳平獻計逃脫之計。打韓王信靠的是自己軍隊人數多,戰鬥力強,給你硬碰硬。所以輕鬆擊敗了韓王信。可之後的指揮就有些漏洞百出。輕率冒進,脫離主力部隊追擊;剛愎自用,不能全面分析部下的作戰建議。所以輕易落入匈奴圈套。其實劉邦一生作戰能力和指揮能力並不強,只能算是3流將軍,但確實1流主公。

而韓信卻剛好相反,想要反抗劉邦卻一再錯失時機,最終身敗名裂,而作為將領能做到戰必勝,攻必取。從劉邦登壇拜將,到項羽烏江自刎,韓信無一敗績。


韓信的指揮藝術就是從來沒有給你硬碰硬的機會,而且每次取得勝利都會非常冷靜的規劃下一步的行動。沒有聽說韓信中了別人的計策,反而和韓信交手的對手被韓信折磨的苦不堪言。在白登之戰中,匈奴之所以圍了劉邦7天而沒有大舉進攻,其實說明軍隊戰鬥力想當,劉邦衝不出去,匈奴也攻不進來。

所以如果韓信代替劉邦攻打匈奴,想必打敗匈奴不在話下。

那麼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你就覺得韓信能打敗匈奴嗎?歡迎各位在評論區討論!


歷史吐槽


這是戰術戰略性問題,漢初以步兵為主,如果是以防守或正面迎敵漢軍基本可保不敗且勝算較大,漢初劉邦白登之圍只是因為皇帝親征好大喜功而出意外,正面戰爭漢軍是絕不吃虧的,漢軍吃虧就吃虧在匈奴的騎兵游擊戰,而且是以掠奪為主而不是佔有為主的游擊戰搶了就跑,因而完全發揮了騎兵的閃電戰的優勢,漢軍輸在防不勝防,所謂防賊千日終有一失。漢將軍李廣幾乎百戰百勝威名赫赫,但都是以防為主,而匈奴就乾脆避開李廣打別的地方,你李廣再歷害也鞭長莫及,所以李廣之勇幾乎天下無敵,但戰術戰法守舊,守有餘而攻不足,改變不了全局被動的局面,這也是李廣至死無侯的根本原因。再後來衛青、霍去病的戰略就是以騎兵團為主在運動戰中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終於取得勝利。因此以韓信的水平打項羽都是屢戰屢敗,如果不是項羽軍事剛愎自用,政治戰略目光短小,軍事政治以楚國為主而失六國才是兵敗的根本原因,因而項羽輸不在兵,而在於戰略。項羽面對韓信多次以少勝多、以一勝十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幾乎無人超越的紀錄成就了項羽戰神之名,所以韓信在面對戰鬥力彪悍游擊戰為主的軍隊勝算極低,況且匈奴就根本不與你面對面正面開戰而是採用騎兵游擊戰輸了就跑贏了就燒殺搶而後又是跑,以漢匈邊境之廣韓信以當時的條件如果打匈奴最多也就李廣之功而已。


小罐香


你想的太簡單了,漢武帝不是打贏了嗎?結果呢?該和親還是得繼續和親,

漢唐的和親,並不是打不贏,宋以前,如果中原王朝想打遊牧民族,通常是碾壓他們,你看東漢就知道了,隨便一個外戚就可以打殘匈奴,難道外戚都是帶兵的高手?

打個比喻,比如,你們村有個地痞流氓,到處偷東西惹事,是大家打不贏他?顯然不是,只是沒人願意惹他罷了,他經常到你家偷東西,破壞你家的門,次數多了,你打他一頓,然後他又繼續騷擾你,你怎麼辦?最好的辦法請他吃次飯,或者幾個月請他吃次飯,請他吃飯幾百塊,他偷你的東西,破壞你家的門肯定不止這個數。

漢唐就是這樣,你打匈奴,他們根本不跟你打,跟你玩運動戰,你也找不到他們主力,但是你的戰線拉太長,糧草的運輸補給線就很長,

遊牧民族沒有固定城池,逐水草而居,男子人人都是戰士,打仗不需要後勤補給,平時幾乎天天都是打仗,因為各部落之間,各民族之間的戰爭不斷,為了地盤、女人、財寶,天天都在打仗。他們打中原王朝,也不是為了領土,而是女人和財寶。

而中原王朝呢?農耕文明,比較安逸,不好戰,如果要戰爭,是個很龐大的工程,耗時耗力、人力、物力、財富、糧草都是非常大的消耗,

漢武帝剛繼位時,國庫裡的串銅錢的繩子都爛了,國庫的大門都關不上,糧食三年沒收穫都吃不完,而戰爭後呢?皇帝需要賣官鬻爵才能維持運轉,國庫裡空了,

所以有輪臺罪己詔,對自己懺悔,李世民也說,:漢武窮兵三十餘年,疲弊中國,所獲無幾。。。

再者,你去打他們,你找不到他們的主力部隊,他們到處跑的,你去了又容易迷路,而且戰線太長,後勤補給困難,一次戰爭數年,這一系列問題,

但如果你想打,還是很容易的,只是得不償失,原因有幾點,中原王朝對不能耕種的土地沒興趣,不能得到實際利益,如土地、財富、女人,你能得到的只有牛啊、羊啊、馬啊,奴隸啊,這些基本沒有用,但自己的損失呢?

而且,威脅並沒有清除,幾年、十幾年後,他們休養生息,恢復過來,又會捲土重來,你怎麼辦呢?

對於這樣的狗皮膏藥,惹不起就和親吧!只有到了他們內亂、分裂、受災,或者中原強大的時候,中原王朝就會大軍出擊,碾壓他們。

所以,問題不在於能不能打贏,如果真要打,沒有韓信也能打贏,但通常是沒有作用的。


南朝居士


韓信點兵,多多益善。

以韓信的用兵,派他去打匈奴,確實不用和親了。

可問題是,即便是韓信,也得有兵啊!

遠征大漠,和匈奴打仗,光靠步兵是不行的,必須要有騎兵,而且是大規模的騎兵。

而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是什麼情況?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饟,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

皇帝老兒想找四匹毛色相同的馬來拉車都找不到,王侯將相更是隻能坐牛車上朝。說得可能誇張了一點,但是從一個側面反應了當時的窘況。

沒有馬,最多隻能採取守勢,想主動出擊是不可能的。

漢武帝不想和親,最開始想到的,也不是主動出擊,而是搞了一個馬邑之謀,想把匈奴人引到包圍圈裡再打。

總之,馬是漢朝如何對待匈奴的關鍵因素。

漢文帝、漢景帝時期,“益造苑馬以廣用”,把養馬當作一件國家大事來抓。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了七十餘年的休養生息,國民經濟極其繁榮,戰馬的數量也大大增加,“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富貴人家聚會,往往是駿馬雲集,為了避免出現馬發情而失控的局面,還規定:凡聚會,不得騎母馬前來,(都是公馬,自然相安無事)。在這種情況下,漢朝才有條件主動出擊,和匈奴一決雌雄。

漢武帝派兵討伐匈奴,哪一次不是出動騎兵數萬乃至十餘萬?即便是這樣龐大的騎兵集團,相對於號稱控弦之士三十萬的匈奴來說,並不見得有多少優勢。漢軍雖然取得了多次勝利,但是始終不能徹底消滅匈奴。而漢朝的戰馬,在戰爭中損耗極大。到了漢武帝后期,已經無力支撐動輒十萬騎兵的遠征,戰爭的天平實際上又開始向匈奴傾斜。以漢武帝的強硬,也不得不重新考慮與匈奴和親,而且“悔遠征伐”,輪臺罪己,重新強調休養生息。

可見,即便韓信不死,漢朝也是要和匈奴和親的。在冷兵器時代,農耕文明對抗遊牧文明,始終處於被動局面,不是某位軍事天才能夠扭轉的。


龍鎮


漢初馬可能還不夠多、劉邦率八千騎貪功被圍!說服單于寵妾才網開一面!據說圍兵近四十萬?這每天要吃多少草?沙漠之地有多少水草地、不用打、見一個燒一個即可、無法滅的、韓信早在十道埋伏便精挑出視力最佳作旗手搖控指揮各部、避免自相踐踏、並以戰車上巨弩阻擋項兇猛騎兵追擊!而從秦末士兵犮家書信:匈奴披著獸皮、狀及駭人。而漢在四川已有綿花、佔據產煤地、匈奴過冬必須決戰!?


從557234846378


韓信不死,去打匈奴的話,也是需要和親的。

因為那時候匈奴都是騎兵,漢朝的都是步兵。騎兵對步兵,本來就有一種碾壓的姿態。冷兵器時期,騎兵的優勢,是步兵難以招架的。

所以,用步兵來對付騎兵,是不可能戰勝的。

韓信在楚漢爭霸中,幫助劉邦打仗的時候,也都是帶著的步兵。

步兵對步兵,韓信可以勝利。甚至是以少勝多,都是沒有關係的。

但是,步兵對騎兵,想要勝利真的是太難了。

即使像韓信這樣的名將,也是無可奈何的。

要知道漢朝時候的騎兵,就相當於是現在的特種部隊呀,他們的戰鬥力,是任何部隊都比不了的。

你讓漢朝的步兵和匈奴的騎兵特種部隊來打仗,這個仗要怎麼打?

我們若是不說一組對比的數字,可能大家就不知道,漢朝和匈奴的真實實力如何?

當時匈奴是有四十萬騎兵,一定要注意的是四十萬。不是四千也不是四萬,是四十萬。

當時的漢朝,劉邦稱帝的時候,想要找六匹一樣毛髮的馬,來天子駕六都湊不齊。蕭何這個堂堂的大漢丞相,上朝都是騎牛去。

可見,漢朝的馬匹匱乏到什麼地步。這也足以見得,當時漢朝和匈奴國力相差多少。

當劉邦被匈奴四十萬騎兵,圍困在白登山的時候,他當時就六神無主了。

劉邦雖說征戰無數,但是,他也沒有見過這樣的場面宏大的場面呀。

想當年項羽帶領三萬騎兵,就把劉邦的六十萬大軍給打了一個落花流水。更何況劉邦是被四十萬匈奴大軍圍住了。

所以,劉邦是絕對不敢和匈奴交戰的。

劉邦被匈奴放走之後,趕緊選擇了和匈奴和親。

若是把劉邦換成韓信,結果也會是如此。

因為和匈奴打仗,打的是體力,打的是戰馬,打的是軍需物資。沒有戰馬,是萬萬不能給匈奴挑起戰爭來的。

因為匈奴是在荒漠草原之中,沒有固定的家,他們是追水草而居。若是一旦開戰,也是他們來打漢朝,漢朝不能拿他們怎麼樣。

畢竟漢朝沒有戰馬。沒有戰馬怎麼可能在茫茫的草原上,找得到他們?沒有戰馬怎麼能運送大批量的軍備物資呢?

韓信儘管是不世出的軍事天才,但是,他在面臨四十萬匈奴大軍的時候,也會是束手無策的。

所以,缺少戰馬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和匈奴開戰的。

為什麼到了漢武帝時期,就可以給匈奴開戰了。因為那時候漢朝的戰馬已經至少有了一百萬匹,國家有了戰馬,就可以去草原上找匈奴打匈奴了。

正是因為有了戰馬,漢武帝才把匈奴趕到漠北去的。

所以說漢朝的時候,韓信出兵也是打不過匈奴的。


漢史趣聞


我覺得讓韓信來還不用和親,但是得花費很大的財力跟軍力,最終還是得和親。

一說起對抗匈奴,漢代之前,最成功的莫過於李牧和蒙恬。

他們兩人一個是打的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馬,一個是將匈奴驅趕於國門之外。

但顯然他們只是讓匈奴暫時安靜了。

相比韓信來也跟他們差不多,會讓匈奴在邊境吃些虧,但是得花費很大的財力和軍力。

但是當時經過多年的征戰,大漢需要休養生息,但是匈奴一直騷擾邊境,雖然韓信可抵禦在門外,但是邊境消費太大了,你也不想想,明末軍隊這麼垃圾了,只要有錢,一樣可以守住清朝的騎兵,但是這開銷太大了,說不定,劉邦為了和平,還是會採取和親。

之所以不能徹底消滅匈奴,是因為騎兵的原因,我們中原以步兵為主,就算是善用騎兵的項羽他的樓道騎兵也上萬人吧,所以機動性弱,不能深入大漠去消滅他們,韓信來也一樣,他只能守在城裡,或者用李牧的辦法設陷阱,然後讓匈奴人吃虧,但是匈奴人過不了多久又會來,韓信再有能耐也不能帶著步兵為主的軍隊深入大漠去尋找匈奴吧。

所以其實解決匈奴問題的不是主帥的問題,是能不能練出跟匈奴騎兵更強悍的騎兵,可以在大漠裡硬碰硬的騎兵,顯然,韓信不行,韓信善於點兵,但他練兵不行啊,再說,劉邦也等不起韓信慢慢研究練騎兵啊,最終還不得等到漢武帝來解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