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韩信不死,派韩信去攻打匈奴,会不会就不用和亲了呢?

沉睡的古老恶魔


简单来说,照样要和亲的。

先说一下,秦末汉初的时候有两个韩信,一个是韩王信,另一个才是家喻户晓的汉初三杰之一韩信,韩王信是参与过对匈奴作战的,刘邦亲征有他一部分原因,而汉朝跟匈奴和亲的时候,韩信也没死,关键是刘邦不会派他去打匈奴。

韩王信跟韩信都是汉初的异姓诸侯王,韩王信的封地靠近洛阳,全都是战略要地,刘邦担心他搞事,就将其改封到了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

这已经是西汉的边境了,非常靠近匈奴,所以搬家后的韩王信经常遭受匈奴的入侵,在征得刘邦同意后,他再次搬家,定都马邑(在今山西朔州)。

还没安生几天,匈奴冒顿单于就率大军南下,把韩王信包了饺子,刘邦闻讯,派兵救援,韩王信却主动向匈奴求和,被刘邦认作目无尊上,派人责备,韩王信怕自己小命不保,干脆反了,和匈奴约定进攻汉朝。

刘邦大怒之下,亲自率军征讨,韩王信兵败逃往匈奴,紧接着,汉军就跟匈奴干上了,结局也是很著名的白登之围。刘邦差点栽了,脱身后不再主动与匈奴开战。

汉朝不达,可匈奴肯定是要到汉朝去逛逛的,游牧民族物产不丰,需要从中原获得补给。其中韩王信就曾多次率军攻打汉朝,还引诱了代相陈豨造反,最终被汉将柴武斩杀。

而韩信的下场更悲催,被吕后用计处死,这一年,是汉十年,也就是前197年,刘邦遭遇白登之围是在前200年,和亲是转年的事,韩信还活得好好的,但已经不受刘邦信任了。

韩信是汉朝最大的功臣之一,也是刘邦重点提防的对象,别的不说,单就年龄论,汉朝建立时,刘邦56岁,萧何57岁,张良50岁,韩信才31岁,前三位走在前面的概率是多大恐怕不需要计算,一旦刘邦挂掉,张良和萧何也差不多了,朝堂上就几乎没有能够制衡韩信的人了。

在亲征前一年,即前201年,韩信刚受封楚王不久,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假称要游览云梦泽,其实就是抓韩信。

不久,刘邦把韩信绑到了洛阳,但没杀他,而是将之降为淮阴侯。

由王降为侯,韩信大为不满,因为这跟他的战功完全不符,而此后韩信就一直待在京城,基本是被刘邦软禁了,而刘邦显然也不会再让其统兵作战,好不容易抓来的,岂能放虎归山?

所以刘邦是不可能派韩信北上对付匈奴的,万一韩信调转矛头打他怎么办?莫说刘邦,整个汉朝也未必能够找出一个对付的了韩信的人。

刘邦不派韩信出战,白登之围的结局也就难以改变,和亲也是肯定会实施的,就算刘邦派韩信出战而且韩信击败了冒顿单于,和亲恐怕仍难避免。毕竟冒顿单于时期是匈奴的鼎盛时期,刚刚建立的汉朝不论从哪方面看都没有可能消灭匈奴,数十年后汉武帝坐拥文景之治的巨大财力,频繁发动战争,也只是极大地削弱了匈奴,匈奴有事没事还要犯边,以汉初的国力,根本不可能支撑汉军深入漠北。

再说和亲,历史上的和亲可分为两类,一是屈辱式和亲,送女人求和;二是拉拢式和亲,结为姻亲笼络,此类可分两种,弱势拉拢和强势拉拢,像刘邦时期的和亲就是弱势拉拢。

汉朝虽然败于匈奴,可匈奴并没有大举入侵、兵临城下,也没提出送美女财货的要求,是汉朝主动提出、匈奴欣然应允的。

这个建议,由刘敬提出,据《史记》记载,刘邦兵败归来后,忧心于边患,向刘敬问计,刘敬先分析了一下形势,认为武力和仁义都没用,继而提出和亲:“陛下诚能以適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適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馀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

和亲就是让互相仇杀的汉匈两族有血脉上的联系,让下任单于是刘邦的外孙,则前提是公主等成为单于阏氏,所以刘敬让刘邦派嫡女去和亲,然而刘邦就一个嫡女,即后来的鲁阳长公主,她也是吕后的独女,吕后不愿女儿远嫁,刘邦只好以家人子代之。

刘邦的这次和亲,汉朝处于弱势,却意在拉拢匈奴,让他们不要打汉朝,百余年后,昭君出塞,这次和亲就是强势拉拢,汉朝处于强势地位,和亲是为了表示对呼韩邪单于的信任与恩宠,而这次和亲是呼韩邪单于主动提出的。


平沙趣说历史


我的答案是:韩信不死,汉朝绝对不需要和匈奴和亲。

有人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他说,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汉朝初年在经过楚汉相争后,无论军队人数,还是财力物力都非常有限。就算韩信再能打,军队人数不足,财力物力有限,韩信也把匈奴拿不下来啊。

(韩信点兵)

我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第一,韩信说“多多益善”,当时是说给刘邦听的,是有他的个人目的的(目的就是向刘邦要兵权)。事实上,韩信打仗,主要以奇谋为主,包括“背水一战”“暗度陈仓”“四面楚歌”等等,都是以谋略取胜。他从来没有依靠“多多益善”打过仗,因此对军队人数没有特别的要求。

刘邦当时领兵去匈奴打仗,之所以被冒顿围困在白登山上,明显就是谋略不足,才轻率冒进,上了冒顿的当。而并非是人力财力不足。如果是韩信带兵前往打仗,绝对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有人说,不对啊,陈平不是跟随刘邦前往打仗吗?陈平是很有谋略的人啊。但是,我们仔细看陈平一生出的那些计策,都主要是教刘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很少有军事方面的。就算是军事方面的,最后也是战略布局,没有具体战术打法的。因此,陈平虽然跟随刘邦,其实在战术指挥上没有什么帮助。再加上陈平这个人,一向比较听刘邦的话,刘邦又一直认为自己很能打仗。因此,陈平不能也不会提出异议。就算提出来了,刘邦也不会听他的。

(陈平剧照)

第二,如果韩信不死,汉朝初年无论财力、人力还是军队,都不会那么弱。

韩信不死的前提是韩信不造反,同时刘邦又不猜忌韩信。只要这两个条件同时达到,刘邦剪灭异姓诸侯王的内部战争,就不会打响。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当时造反的异姓诸侯王的情况。

燕王臧荼造反,是因为他是韩信的旧部。因为刘邦处置韩信(把韩信抓到京城,降为淮阴侯)后,他听说刘邦在打击韩信的旧部,才吓得造反。赵相陈豨造反,也是因为陈豨是韩信的旧部,再加上韩信撺掇他,他才造反。后来的燕王卢绾,本来和刘邦亲如兄弟,后来也是吓着了,然后造反。

刘邦在攻打陈豨的时候,梁王彭越又吓着了,不敢随刘邦出兵,也不愿随刘邦出兵。结果刘邦生气抓到他,把他废为庶民。然后吕后又骗他,把他杀掉。这一下,淮南王英布吓住了,才举兵造反。于是刘邦提兵和英布作战,杀死英布,但自己也受了重伤。

可以说,除了韩王信,所有造反的诸侯,都与处置韩信杀韩信有关。就算是韩王信,也是因为刘邦不放心他,对他移镇,才让他造反。而对韩王信的移镇,对韩信的移镇,也是造成后来韩信不满而蠢蠢欲动的根本原因。

因为这种剪灭诸侯王的内部战争,不但消耗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军队的人数和战斗力也大为受损,因此在与匈奴比拼中,才不占优势。

(刘邦攻匈奴)

第三,如果韩信不死,不但不用刘邦出马,甚至不用韩信出马,就能解决匈奴的问题。

当时在边关对抗匈奴的,主要是韩王信、燕王臧荼、赵王张耳(包括赵相陈豨)。唯一和匈奴打过的,是韩王信。韩王信打不赢匈奴,多次向刘邦求救,因此造成刘邦怀疑他,对他移镇。

虽说韩王信打不赢,但有各种因素:一是韩王信是偏师,兵力有限。二是韩王信并没有真的抗击,毕竟是他的部队,他怕把军队打完了,自己成光杆司令。三是刘邦不信任他,他在试探刘邦。

总之,如果当时刘邦找到一条好的机制,既可以节制边将,又把兵马交给他们调度,打匈奴,未必打不赢。毕竟在战国末期到秦朝的时候,匈奴遭受了李牧、蒙恬等将领的沉重打击,根本没有缓过气了。刘邦只要学习战国后期和秦朝的经验(而且已经不用修万里长城,秦朝前人栽树,他只需要后人乘凉就是了),要对付匈奴,其实并不是个困难的事情。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第一,和亲政策出台时,韩信还没死呢

娄敬向刘邦提出和亲政策的时间,是公元前199年。这时韩信还没死呢,韩信是死于公元前196年,已经是和亲政策出台的三年后。因此,题主说,假如韩信不死,会不会不用和亲?答案不言自明。

如果刘邦能派韩信去攻打匈奴,是不是可以避免和亲呢?

这里,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娄敬为什么要提出和亲。

和亲政策的出台,是为了笼络、羁縻匈奴人。在刘邦遭遇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并没有罢手,继续发动对大汉边疆的进攻。匈奴人侵入代国,代王刘喜(刘邦的哥哥)落荒而逃。当时匈奴的气焰嚣张十分嚣张,对汉帝国边境不断地骚扰,皇帝刘邦心烦意乱,便向足智多谋的娄敬询问对策。

娄敬做出两点分析:第一,不能用武力解决匈奴问题。帝国初创,天下刚刚安定,百废待兴,无论是百姓还是士兵,都需要休生养息,不可轻启战端。第二,不能用仁义感化。匈奴是化外之人,冒顿杀父妻母(匈奴风俗,父死,子续娶庶母),不是靠仁义可以感化的。

用武力不能解决匈奴犯边的问题,用仁义道德去教化只会是对牛谈琴。那么还有第三种选择吗?

娄敬说:有。第三种选择就是和亲。

为什么要和亲呢?娄敬是这样说的:如是皇帝把长公主嫁给匈奴单于,由于长公主的尊贵身份,冒顿单于势必会立她为皇后,以后皇后生下的儿子,势必成为匈奴太子。这么一来,匈奴单于成了汉皇帝的女婿,匈奴太子,成了汉皇帝的外孙,岂非一家人了吗?外孙又怎么能跟外祖父作对呢?

娄敬认为,和亲政策,可不战而令匈奴臣服。

第二,倘若韩信带兵打匈奴,会避免和亲吗?

我认为无论韩信有没有打匈奴,和亲都会进行的。

首先,韩信不能制止匈奴犯边。

现在有一些人,把韩信吹得神乎其神,我认为不符实际。韩信固然是第一流的军事家,但与项羽、冒顿相比,未必能胜过。冒顿单于被列为人类历史上十大枭雄之一,他的时代,是匈奴如日中天的时代。

汉与匈奴有漫长的边界线,而匈奴又拥有强大的骑兵,这就决定匈奴骑兵可以频繁扰边。汉帝国的农耕生活与匈奴游牧生活的不同,决定了匈奴攻汉易,汉攻匈奴难的特点。因为汉帝国都是固定的居住点,你一不留神,匈奴就杀过来了。而匈奴人居无定所,来去无踪,汉军想出击,找不到固定的目的。

要阻止匈奴入侵,只有一种方法,就是深入匈奴,把匈奴人赶到漠北之外。这就是后来卫青、霍去病做的事。但是,卫、霍能做的事,在汉初是断然做不到的。汉初刚刚结束从秦末以来的战乱,无论是反秦起义还是楚汉战争,都是血腥之战。帝国建立后,内战仍然在延续,国家急需和平,百姓急需休生养息。

因此,就算刘邦以韩信为将打匈奴,难以阻止匈奴袭掠边关,难以彻底打败匈奴。故而和亲之政策,仍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第三,和亲并非一种消极的外交

很多人一说到和亲,总是认为十分屈辱的外交。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屈辱的外交,是出于外力压迫的被动接受;而和亲政策并不是这样,这是汉帝国的主动外交,并不是匈奴主动索取,这点是要弄明白的。

从春秋战国始,女人就经常作为一种政治资源被利用,这也是古代女子的无奈。大家注意要注意一点,赠出女子的一方,绝对不是弱势的一方。比如晋国公子重耳流浪落魄之时,齐桓公把公主嫁给他,秦穆公也把女儿嫁给他。难道这时候齐桓公、秦穆公是弱势的一方吗?当然不是,而是别有目的,就是通过婚姻,把你笼络住、羁縻住。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注重血缘的族群。

娄敬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和亲构成汉匈两族崭新的人伦关系。以前咱们两族杀来杀去,因为不了解不沟通嘛,现在成为一家人,矛盾就会少一点,冲突就会少一点。这是娄敬的想法。

事实上,和亲不仅是汉帝国的主张,对匈奴来说,也有和亲政策的。匈奴也把自家的公主,嫁到西域诸国的。比如说当时的乌孙国,乌孙王既有一个汉家公主,也有一个匈奴公主。难道说,匈奴嫁公主,也是消极的、屈辱的外交吗?

到了西汉末期,匈奴和汉帝国臣服了。汉帝国仍然延续和亲政策,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难道这也是屈辱外交吗?因此,和亲的实质,是推行天下一家的理念,我们应该站在古人的立场,去看待古代的政策。


君山话史


同一个军队在不同将领的指挥下,是会有不同的胜负结果的。

白登之围

汉朝初年,刘

邦怀疑韩王信勾结匈奴,之后韩王信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和匈奴约定日期起军攻打中原。这下可气坏了刘邦,亲自带领32万大军,及陈平、樊哙等人随军讨伐韩王信(这里的韩王信,并不是韩信,这时候韩信已经被罚,虽然还没有死,三四年的事情)。

韩王信怎么是身经百战的刘邦的对手啊,轻松除掉。之后刘邦继续进军,意图击败匈奴大军。之后刘邦率领小部分军队追击匈奴部队,并且接连取得胜利,之后刘邦探到匈奴主力在白登山附近。接连派了探子探了十次,前九次都说匈奴都是些老弱病残,只有最后一次刘敬觉得两军交战在即,为何匈奴留下自己的老弱病残军队,这里面恐怕有埋伏,劝刘邦等主力军队来了在决战匈奴。刘邦觉得刘敬是在耽误战机,把刘敬抓了起来,打算打败匈奴之后再处置。结果正如刘敬所料,匈奴大军40万将刘邦等人团团围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后还是陈平献计,才得以逃脱。

回到问题,派韩信去攻打匈奴,结果如何?



先看刘邦在这场战争的指挥表现。好像并没有什么计策,唯一的计策是陈平献计逃脱之计。打韩王信靠的是自己军队人数多,战斗力强,给你硬碰硬。所以轻松击败了韩王信。可之后的指挥就有些漏洞百出。轻率冒进,脱离主力部队追击;刚愎自用,不能全面分析部下的作战建议。所以轻易落入匈奴圈套。其实刘邦一生作战能力和指挥能力并不强,只能算是3流将军,但确实1流主公。

而韩信却刚好相反,想要反抗刘邦却一再错失时机,最终身败名裂,而作为将领能做到战必胜,攻必取。从刘邦登坛拜将,到项羽乌江自刎,韩信无一败绩。


韩信的指挥艺术就是从来没有给你硬碰硬的机会,而且每次取得胜利都会非常冷静的规划下一步的行动。没有听说韩信中了别人的计策,反而和韩信交手的对手被韩信折磨的苦不堪言。在白登之战中,匈奴之所以围了刘邦7天而没有大举进攻,其实说明军队战斗力想当,刘邦冲不出去,匈奴也攻不进来。

所以如果韩信代替刘邦攻打匈奴,想必打败匈奴不在话下。

那么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你就觉得韩信能打败匈奴吗?欢迎各位在评论区讨论!


历史吐槽


这是战术战略性问题,汉初以步兵为主,如果是以防守或正面迎敌汉军基本可保不败且胜算较大,汉初刘邦白登之围只是因为皇帝亲征好大喜功而出意外,正面战争汉军是绝不吃亏的,汉军吃亏就吃亏在匈奴的骑兵游击战,而且是以掠夺为主而不是占有为主的游击战抢了就跑,因而完全发挥了骑兵的闪电战的优势,汉军输在防不胜防,所谓防贼千日终有一失。汉将军李广几乎百战百胜威名赫赫,但都是以防为主,而匈奴就干脆避开李广打别的地方,你李广再历害也鞭长莫及,所以李广之勇几乎天下无敌,但战术战法守旧,守有余而攻不足,改变不了全局被动的局面,这也是李广至死无侯的根本原因。再后来卫青、霍去病的战略就是以骑兵团为主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终于取得胜利。因此以韩信的水平打项羽都是屡战屡败,如果不是项羽军事刚愎自用,政治战略目光短小,军事政治以楚国为主而失六国才是兵败的根本原因,因而项羽输不在兵,而在于战略。项羽面对韩信多次以少胜多、以一胜十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几乎无人超越的纪录成就了项羽战神之名,所以韩信在面对战斗力彪悍游击战为主的军队胜算极低,况且匈奴就根本不与你面对面正面开战而是采用骑兵游击战输了就跑赢了就烧杀抢而后又是跑,以汉匈边境之广韩信以当时的条件如果打匈奴最多也就李广之功而已。


小罐香


你想的太简单了,汉武帝不是打赢了吗?结果呢?该和亲还是得继续和亲,

汉唐的和亲,并不是打不赢,宋以前,如果中原王朝想打游牧民族,通常是碾压他们,你看东汉就知道了,随便一个外戚就可以打残匈奴,难道外戚都是带兵的高手?

打个比喻,比如,你们村有个地痞流氓,到处偷东西惹事,是大家打不赢他?显然不是,只是没人愿意惹他罢了,他经常到你家偷东西,破坏你家的门,次数多了,你打他一顿,然后他又继续骚扰你,你怎么办?最好的办法请他吃次饭,或者几个月请他吃次饭,请他吃饭几百块,他偷你的东西,破坏你家的门肯定不止这个数。

汉唐就是这样,你打匈奴,他们根本不跟你打,跟你玩运动战,你也找不到他们主力,但是你的战线拉太长,粮草的运输补给线就很长,

游牧民族没有固定城池,逐水草而居,男子人人都是战士,打仗不需要后勤补给,平时几乎天天都是打仗,因为各部落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为了地盘、女人、财宝,天天都在打仗。他们打中原王朝,也不是为了领土,而是女人和财宝。

而中原王朝呢?农耕文明,比较安逸,不好战,如果要战争,是个很庞大的工程,耗时耗力、人力、物力、财富、粮草都是非常大的消耗,

汉武帝刚继位时,国库里的串铜钱的绳子都烂了,国库的大门都关不上,粮食三年没收获都吃不完,而战争后呢?皇帝需要卖官鬻爵才能维持运转,国库里空了,

所以有轮台罪己诏,对自己忏悔,李世民也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获无几。。。

再者,你去打他们,你找不到他们的主力部队,他们到处跑的,你去了又容易迷路,而且战线太长,后勤补给困难,一次战争数年,这一系列问题,

但如果你想打,还是很容易的,只是得不偿失,原因有几点,中原王朝对不能耕种的土地没兴趣,不能得到实际利益,如土地、财富、女人,你能得到的只有牛啊、羊啊、马啊,奴隶啊,这些基本没有用,但自己的损失呢?

而且,威胁并没有清除,几年、十几年后,他们休养生息,恢复过来,又会卷土重来,你怎么办呢?

对于这样的狗皮膏药,惹不起就和亲吧!只有到了他们内乱、分裂、受灾,或者中原强大的时候,中原王朝就会大军出击,碾压他们。

所以,问题不在于能不能打赢,如果真要打,没有韩信也能打赢,但通常是没有作用的。


南朝居士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以韩信的用兵,派他去打匈奴,确实不用和亲了。

可问题是,即便是韩信,也得有兵啊!

远征大漠,和匈奴打仗,光靠步兵是不行的,必须要有骑兵,而且是大规模的骑兵。

而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是什么情况?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皇帝老儿想找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来拉车都找不到,王侯将相更是只能坐牛车上朝。说得可能夸张了一点,但是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当时的窘况。

没有马,最多只能采取守势,想主动出击是不可能的。

汉武帝不想和亲,最开始想到的,也不是主动出击,而是搞了一个马邑之谋,想把匈奴人引到包围圈里再打。

总之,马是汉朝如何对待匈奴的关键因素。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益造苑马以广用”,把养马当作一件国家大事来抓。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经过了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国民经济极其繁荣,战马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富贵人家聚会,往往是骏马云集,为了避免出现马发情而失控的局面,还规定:凡聚会,不得骑母马前来,(都是公马,自然相安无事)。在这种情况下,汉朝才有条件主动出击,和匈奴一决雌雄。

汉武帝派兵讨伐匈奴,哪一次不是出动骑兵数万乃至十余万?即便是这样庞大的骑兵集团,相对于号称控弦之士三十万的匈奴来说,并不见得有多少优势。汉军虽然取得了多次胜利,但是始终不能彻底消灭匈奴。而汉朝的战马,在战争中损耗极大。到了汉武帝后期,已经无力支撑动辄十万骑兵的远征,战争的天平实际上又开始向匈奴倾斜。以汉武帝的强硬,也不得不重新考虑与匈奴和亲,而且“悔远征伐”,轮台罪己,重新强调休养生息。

可见,即便韩信不死,汉朝也是要和匈奴和亲的。在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对抗游牧文明,始终处于被动局面,不是某位军事天才能够扭转的。


龙镇


汉初马可能还不夠多、刘邦率八千骑贪功被围!说服单于寵妾才网开一面!据说围兵近四十万?这每天要吃多少草?沙漠之地有多少水草地、不用打、見一个燒一个即可、无法灭的、韩信早在十道埋伏便精挑出視力最佳作旗手摇控指挥各部、避免自相踐踏、並以战车上巨弩阻挡项兇猛骑兵追击!而从秦末士兵犮家书信:匈奴披著獸皮、狀及骇人。而汉在四川已有绵花、佔据产煤地、匈奴过冬必須決战!?


从557234846378


韩信不死,去打匈奴的话,也是需要和亲的。

因为那时候匈奴都是骑兵,汉朝的都是步兵。骑兵对步兵,本来就有一种碾压的姿态。冷兵器时期,骑兵的优势,是步兵难以招架的。

所以,用步兵来对付骑兵,是不可能战胜的。

韩信在楚汉争霸中,帮助刘邦打仗的时候,也都是带着的步兵。

步兵对步兵,韩信可以胜利。甚至是以少胜多,都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步兵对骑兵,想要胜利真的是太难了。

即使像韩信这样的名将,也是无可奈何的。

要知道汉朝时候的骑兵,就相当于是现在的特种部队呀,他们的战斗力,是任何部队都比不了的。

你让汉朝的步兵和匈奴的骑兵特种部队来打仗,这个仗要怎么打?

我们若是不说一组对比的数字,可能大家就不知道,汉朝和匈奴的真实实力如何?

当时匈奴是有四十万骑兵,一定要注意的是四十万。不是四千也不是四万,是四十万。

当时的汉朝,刘邦称帝的时候,想要找六匹一样毛发的马,来天子驾六都凑不齐。萧何这个堂堂的大汉丞相,上朝都是骑牛去。

可见,汉朝的马匹匮乏到什么地步。这也足以见得,当时汉朝和匈奴国力相差多少。

当刘邦被匈奴四十万骑兵,围困在白登山的时候,他当时就六神无主了。

刘邦虽说征战无数,但是,他也没有见过这样的场面宏大的场面呀。

想当年项羽带领三万骑兵,就把刘邦的六十万大军给打了一个落花流水。更何况刘邦是被四十万匈奴大军围住了。

所以,刘邦是绝对不敢和匈奴交战的。

刘邦被匈奴放走之后,赶紧选择了和匈奴和亲。

若是把刘邦换成韩信,结果也会是如此。

因为和匈奴打仗,打的是体力,打的是战马,打的是军需物资。没有战马,是万万不能给匈奴挑起战争来的。

因为匈奴是在荒漠草原之中,没有固定的家,他们是追水草而居。若是一旦开战,也是他们来打汉朝,汉朝不能拿他们怎么样。

毕竟汉朝没有战马。没有战马怎么可能在茫茫的草原上,找得到他们?没有战马怎么能运送大批量的军备物资呢?

韩信尽管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但是,他在面临四十万匈奴大军的时候,也会是束手无策的。

所以,缺少战马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和匈奴开战的。

为什么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可以给匈奴开战了。因为那时候汉朝的战马已经至少有了一百万匹,国家有了战马,就可以去草原上找匈奴打匈奴了。

正是因为有了战马,汉武帝才把匈奴赶到漠北去的。

所以说汉朝的时候,韩信出兵也是打不过匈奴的。


汉史趣闻


我觉得让韩信来还不用和亲,但是得花费很大的财力跟军力,最终还是得和亲。

一说起对抗匈奴,汉代之前,最成功的莫过于李牧和蒙恬。

他们两人一个是打的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一个是将匈奴驱赶于国门之外。

但显然他们只是让匈奴暂时安静了。

相比韩信来也跟他们差不多,会让匈奴在边境吃些亏,但是得花费很大的财力和军力。

但是当时经过多年的征战,大汉需要休养生息,但是匈奴一直骚扰边境,虽然韩信可抵御在门外,但是边境消费太大了,你也不想想,明末军队这么垃圾了,只要有钱,一样可以守住清朝的骑兵,但是这开销太大了,说不定,刘邦为了和平,还是会采取和亲。

之所以不能彻底消灭匈奴,是因为骑兵的原因,我们中原以步兵为主,就算是善用骑兵的项羽他的楼道骑兵也上万人吧,所以机动性弱,不能深入大漠去消灭他们,韩信来也一样,他只能守在城里,或者用李牧的办法设陷阱,然后让匈奴人吃亏,但是匈奴人过不了多久又会来,韩信再有能耐也不能带着步兵为主的军队深入大漠去寻找匈奴吧。

所以其实解决匈奴问题的不是主帅的问题,是能不能练出跟匈奴骑兵更强悍的骑兵,可以在大漠里硬碰硬的骑兵,显然,韩信不行,韩信善于点兵,但他练兵不行啊,再说,刘邦也等不起韩信慢慢研究练骑兵啊,最终还不得等到汉武帝来解决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