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陽明心學可以解讀《論語》嗎?

小慶說歷史文化


”立德 立功 立言”是儒家學派所推崇的聖人古訓。縱觀王陽明的一生,他的:言 行 功 無不在詮釋這三種狀態。所以我覺得他的“致良知” 他的“知行合一”都是對儒家思想的詮釋 繼承和發揚。陽明汲取了孟子“心”思學說中的後一種,即“心”之良善,在王陽明的心學體系中,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包含在其中,“心”即是“良知”。就是仁 是義 是智,做到了”知行合一”就是:禮和信。中國哲學的特點是高度的概括,經常把最智慧的用一個字來概括,最高級的智慧往往就是一個字。例如: 道家的“道”。正因為如此 ,儒家的哲學思想也呈現出這樣 概括起來就是:仁 義 禮 智 信 。

我們中國的智慧大都是講一個“悟”字的,需要不斷的揣摩和碰撞。例如孔子所說的:仁 在王陽明這裡悟的就是:良知。良知和仁不衝突,兩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係。所以說,在我看來,陽明心學把儒學闡釋的更容易學,但智慧還在儒學的框架裡,就像王陽明自己說的,“不是發明了個道理,只解釋本來就有的道理”。











九離空1980


宋明理學的背景源於佛道儒三教合流,所以其中自然雜糅著其他的東西。

陽明心學主張主觀唯心,核心思想基本上有三個“心即理”(主觀唯心),“知行合一”與“致良知”。

而道教主張客觀唯心,其核心思想有“道法自然”(客觀唯心),“無為”,還有就是辯證思想,即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向相反的方面發展。

首先,陽明心學主張吾心便是天理,是萬物的根源,屬於主觀唯心,而道教主張道是一切的根源,屬於客觀唯心,就這來看道教更接近於朱熹理學。

其次,由“知行合一”與“致良知”等學說可以看出陽明心學著重於對個人的解讀,而道教“無為”“道法自然”等學說更偏向於治國之道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論語沒那麼深,心學也沒那麼神。讀遍四書五經,你會發現論語也不是傳說中的那麼驕傲。關鍵是,看懂容易,做到難。老子曾經說:“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所以,多識不如精一,知一行一,始終如一,或謂道也!


神隱湄涘


儒家的很多經典都是可以相互解讀,陽明心學和論語都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從本源來說,論語是源,是關於根本的闡述,陽明心學是繼續和發展,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更多地迴歸個人——立志改過擇善致良知。


心靈守望者


當然可以

萬法歸宗

無論是基於程朱理學發展開來的陽明心學還是在道家思想 外儒內道體系中呈現的儒家思想

都需要內修心 外以無為而有為


山水玲瓏茶文化


大道至簡,真理趨同。能研究透一本千年經典,都是寥寥可數的人才。


檸檬C黑桃Q


看看!


哈灬哈66096005


絕大部分不可以,小小部分還是相通的……


金剛禪


心即理


悟餘易


不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