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論語》裡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

破爛酥皮


《論語》中的名句太多了,就成語都要幾百個。要說對我來說印象最深刻的不同時期因認識不同而不同,現在認識最深的是“禮之用 和為貴”這句話了!有人說巜論語》講的是“仁”,我到覺得論語講的是“和”。為人處事也好為政也好都是為了達到和諧。個人的修養,孝、仁、禮等所有的都是為了人類和諧相處。

原來一直批評“克己復禮”,所有的禮是愚弄人約束人的,講封建等級的落後思想!現在提倡人人平等,禮就是不合時宜的。我們對照今天平等下講不講禮了。現在禮從過去的明確規定到現在成了潛在的了!禮貌也是最初級的禮,人人都要講禮貌這是現在的共識,否則就是沒教養,會被人輕視或者破壞彼此的關係!沒有了明確的禮儀規定,但潛在的出現了許多奴顏巴接上級、有錢人的奉承和奴性,出現了許多不合人倫的禮。平等反而不一定平等!我才體會到了禮之用 和為貴的真諦!


雷聲雨聲風聲


《論語》是對話式的儒家經典。何為經典?

就是在歷史長河中被不停流傳而且驗證的東西,而它對話式的體裁,就決定了它需用簡短的話表達更多的意思。這樣一來,《論語》就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話,印象自然就深刻。所以要回答這個問題,很難。


因為每個人對《論語》的理解程度不一樣,體悟不一樣,印象最深的話自然就不一樣,所以,建議題主可以認真通讀幾遍《論語》,自然有自己的收穫。

這裡我說兩句我覺得我印象比較深的話——

《論語·述而》中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有一種深深的震撼,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他的這種憂慮放諸現在也適用。似乎科技在進步,人性、德行並沒有太多改變。

《論語·泰伯》裡有這樣一句話——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這句話也是促使我不斷學習的動力,或許是因為隨著年紀越大,記憶力越來越差,反倒是對這句話的體會越深。


安意如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是燕過紫禁城最喜歡的《論語》的名言,也是我最喜歡的古語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論語中出現了兩次。一次是在《論語·顏淵》,一次是在《論語·衛靈公》,是孔子分別對弟子子貢、仲弓的告誡,可見孔子對這句話的看重。

這句話的意思很好理解,一個人如果自己都不希望如此(被對待),那麼也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換句話說,這句話的核心,就是推己及人的同理心。

之所以喜愛這句話,是因有太多人,他們一方面反對某些做法、想法,討厭自己被那樣對待,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反過來,甚至變本加厲的用這樣的做法、想法對待別人。我相信,這樣的例子,在你我身邊,都不鮮見。

由此,想到另一句與此有關的話,我也很喜歡:“勇者憤怒,抽刃向更強者;怯者憤怒,卻抽刃向更弱者。”

有多少人,一邊在一些人身下卑微的扮演者弱者,忍氣吞聲;卻又在另一群人面前,高傲的鞭指更卑微的弱者,以求滿足心中的那一點自尊心呢?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我們希望把所經受的痛苦、不公轉嫁給他人時,請思考這句話。


感謝您觀看燕過紫禁城的原創回答。歡迎您關注燕過紫禁城的頭條號,瀏覽更多原創的文史類文章。謝謝!


燕過紫禁城


我們說,儒家哲學就是人間哲學,他始終著眼於現實社會,著眼於人的現實生活。儒家思想從來就是以人為本的。這個以人為本,其實包含了兩個方面的意思。

第一,儒家的以人為本的政治學的考量。孔子是一個溫情脈脈的思想家,他第一個發現了人的價值,是高於禽獸,高於其他的物體的。在他下班回家時候,家人告訴他,馬廄失火了,孔子第一個問的是有沒有傷到人,這在以馬匹為貴重財物、以老百姓為奴隸的奴隸社會,這是一種對人的價值的重新發現。因此,孔子提出了儒家哲學的核心思想,就是仁者愛人。這是一種人間哲學。

在孔子的影響下,孟子更是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論,主張以人為本,主張實施仁政,來實現儒家的王道理想。所以說,儒家學說是以人為本的哲學,這在論語中貫穿了全文。

第二,儒家的以人為本,主要是強調我們個體的道德力量。儒家從來都是強調做好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學說。從儒家的仁者愛人,到恢復周禮的夢想,都是希望能建立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儒家認為,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一方面要依靠禮即社會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最為重要的,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成就最好的自己,要修煉道德,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要從自我做起,而不是處處去要求別人。所以,我們在論語中可以看到,孔子說,吾欲仁則仁至。就是說,我想踐行仁的理念,那麼你就會去做,就能實現仁。

綜上所述,儒家其實就是關於如何做人的學問,是關於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學問。所以,有人說,儒家思想在本質上是一種倫理學,這是很有道理的。

那麼,儒家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呢?在論語中,子貢問孔子,說你有沒有一種思想,是指導你的一生的行為的,或者說你有沒有一種思想,是你一以貫之的。孔子就告訴子貢說,有的,這種思想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的仁學思想,首先提出了人與之間的關係,要尊奉一種寬恕之道。


孔子說,人與人之間,要想構建和諧的關係,首先要從自己做起,要樹立一種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的理念。我們在生活中,總有不喜歡做的事,總有不願意承受的結果,也總希望有些事情不要加到自己的身上。但是我們對待別人,卻不是如此了。所以,孔子說,自己不願承受的事也不要強加在別人身上。也就是,你要求別人做什麼時,首先自己本身也願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麼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這是孔子提倡的恕道。

當然,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僅僅有寬恕之道,還是不夠的,這畢竟是人際關係中的消極的一面,是反面。而我們要做的,還有忠之道。那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也就是說,我們要想獲得成功,那麼我們就不能孤獨,就必須有朋友幫助,那怎麼才會有朋友呢?那就需要我們首先要幫助別人,你幫助了別人,別人也會來幫你,這樣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才不會孤獨,才會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有人伸出援手,幫我們一起度過難關。

這就是儒家的忠恕之道,這也是我們人與人之間相處的金科玉律。也是好玩的國學最喜歡的一句話。


好玩的國學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論語·為政》

只會學習書本知識,不加以思考論證,就會被書本牽著鼻子走,書雲亦云,不知所以然,結果什麼東西都學不會。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


思考的重要性

這句話點明瞭,思考的重要性。在學習過程中,大腦飛快的運轉,如永不停歇的銀河系,思考歸納所學的內容。

只會閱讀,不會思考,就像是吃別人的殘羹剩飯,穿別人破舊不堪的衣服。他的思維是停滯的,對於外來的,新鮮的事物,只能留於其表,不得其根,如此下去,對他的思維和精神有害。

實際上,只有自己的思考才具有生命力和真理性。只有自己獨立思考的東西,才能真正納入自己的思維繫統,才算真正屬於自己的。

叔本華說,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在精神上是君主。

這個道理點醒了我,我深深地意識到了思考的力量。經過獨立思考後的知識和能量,才能發揮真正的價值。


而我以前讀書都是貪多求全,不求甚解,妄圖做個全能達人。殊不知,很多東西不理解,不能運用,疑惑越多,越是迷茫。察疑補缺,根本就不知道從哪裡入手。

比如在閱讀《水滸傳》時,看到林沖被逼到梁山落草為寇,我還很懵逼,林沖不是很能忍的性格,怎麼還反叛呢。意識到這點,翻開以前關於林沖的章節,仔細思考林沖思想和性格的轉變。這麼一來,雖然影響進度,可以閱的"深"。

一步一個腳印,一印一思考。

思和學的辯證關係

思考和學習,永遠是分不開的。沒有學,思考無益。孔子曾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可見,閱讀才是思考的老大哥,胡思亂想是沒有任何自處的。我大白天的做夢,夢裡一片空白,不知所云,這種情況類似於閉門造車,只會搗鼓自己會的本領,沒有長進;又像徒步徘徊在無邊的沙漠裡,走不出乾渴的邊界。

孔子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這麼好的方法論,我最近才真正領悟過來,感覺似走了一段彎路結果發現,寶藏原來在自家地底下一樣。

思和學,缺一不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不服不行啊。孔夫子就是孔夫子


孤崖青松


01

論語裡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這一句出自《里仁》篇,這句話的意思是“跟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麼能說明你是明智的呢?”

我們都知道在吸納傳統文化的過程中,既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也要結合實際進行運用。我之所以喜歡這句話,並且它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是因為其豐富的內涵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給予了我非常有用的指導作用。

02

在學校的時候,老師給我們強調要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並且很多課程也是為了培育我們變成一個對社會有價值的人。

我們大多數人也很注重自身道德修養的培育,不斷學習和吸收有益的事物或道理。

如孔子所說,我們不僅要進行自我道德修養的塑造,也要注意周圍環境對我們個人的影響。

是的,我們周遭的環境確實會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影響。

在家庭中,單親家庭和幸福美滿的家庭就會對孩子造成不同的影響,父母的個人言行和品德也會對孩子造成影響。

在學校裡,學習成績優異的同桌和同班同學會促進自己也不斷學習,品德優良的朋友因其言行會影響自己也注重品德。優秀的老師,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方式、行為方式和處事方式,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

在工作中,品德優秀、能力出眾的領導和同事,會影響我們向好的方向發展,在個人能力提升,工作完成情況上取得較大進步。

03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與仁德的人,優秀的人在一起,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優秀,反之,則會對自己產生不好的影響。

在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因為自己身邊有一批優秀的人,他們或是能力出眾,或是品行優良,都對我產生了不同的影響,也促進了我現在的成長。

因為和這些人在一起,也讓我杜絕了吸收不好的方面,並且多讀書,多吸收有益的精神食糧,注重自己的自我提升。

《里仁》篇的這句話非常有現實價值,值得我們結合實際學習體悟。


書評菌


我最喜歡孔子”《論語》中一句話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為政》。其基本精神就是實事求是,對不知道的事物採取存而不論的態度,那麼中智以下的當然不可能樣樣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無法考證之外。承認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種老實的態度,也是最聰明的態度。唯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世界著名物理學家,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美籍華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臺《東方之子》採訪中,曾對很多問題表示"不知道"。也許,一些人在說“不知道"時往往被看作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了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態度,不禁令人敬佩。

在現階段有些人卻在"不知"面前,充當著"有知",好象世界萬物,他是"無所不知”,誇誇其談,天花繚亂,終不知其結果是害人害已,簡直就是個糊塗蛋。這在我看來:是最愚蠢,最無知,最不可救藥的舉措。

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這流傳於百世的至理名言,至今仍有它的重大意義,它告誡我們: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裝懂,要務實,不懂可以通過學習轉變成懂,以此來擴大自已的知識面,做一個實事求是的人,一個有智慧的人。


王松林


論語裡給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什麼?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思是說,父母的年齡,不可不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的高壽而歡喜,一方面為他們的衰老而憂懼。



由論語所想到的:

孔子畢生推行仁愛學說,他以血緣親情出發,認為家庭是社會最小的單位,家庭和諧,孝悌親善,由此推而廣之,把仁愛之心延伸到社會群體之中,則可國泰民安,正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步步相承,環環相扣。

今人對待孔子、對待儒家,不幸的走上了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徹底復古,打著復興傳統文化的名義,不論精華糟粕,一概繼承,君不見:剛會說話的小孩子都去讀《四書五經》,剛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都去學繁複的古代禮儀……

另一個極端則是徹底否定,認為儒家學說荼毒國人數千年,中國的落後捱打都是因儒學而起。對此,我只想問一句:唐宋也是推崇儒學的,為何其文明與富強能位居世界第一?

這兩種人,多數都沒有認真地去讀儒家經典,即使讀了,也是不求甚解,斷章取義,他們恰恰沒有明白儒家中庸之道的真義。

我覺得今人應該明白的是:

儒家學說首先是一種龐大的思想體系,涵蓋了中華民族政治文化、道德觀念的方方面面,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每個漢人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它的影響,它就在你的血液裡,你的人格里,影響著你,約束著你,完全不以你個人的意志為轉移。

因此,對於儒家學說,我們還是有必要客觀而理性的去面對,既不能棒殺,也不能捧殺。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句話也是孔子在《論語》裡告訴我們的,你覺得,有錯嗎?

向來破壞容易建設難,五四運動,徹底拋棄、否定了儒家學說,以至於華夏民族至今在文化上迷茫徘徊,無所適從。因此,在此拋磚引玉,歡迎討論交流!

青石君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慼慼”。君子是指目光遠大、胸懷寬廣、品德高尚並能不斷學習的男子,當然現在包括符合這些條件的女子。小人則是鼠目寸光、心胸狹隘、自私自利、固步自封的男人,現在也包含類似的女人。“君子”說話辦事光明磊落、坦坦蕩蕩、勇於擔當、敢作敢為,是人類社會所認可和稱頌的優秀之人。“小人”則是陰暗猥瑣、自我中心、避重就輕、窩囊怯懦,為世人所不齒。孔子是告訴人們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這句話現在也很有教育意義。



徐文山



整部論語我都很敬畏,要說哪一句印象最深不容易描述術呀!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說:“君子有九種要上心的地方:看的時候要明察;聽的時候要靈敏;容色要注意溫和;舉止要注意恭敬;講話的時候要注意忠誠;辦事要注意敬慎;遇到疑問要留意詢問;忿怒發火時要當心後患,見到利益要想著道義。”

這又是以數目字起興展開的論述。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這裡,孔子講得更為細緻入微,全面豐富。三省還不夠,君子對自己,要有九個方面的省察反思內容。 “君子有九思”,這是把人的言行舉止方方面面都考慮到了,幾乎沒有遺漏。



子曰:“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

孔子說:“看到善良的行為,就同趕不上趟似地急切追求,看到不善良的行動,就好像用手試沸水一樣趕快避開。我見到過這樣的人,也聽到過這樣的話。避世隱居來保全自己的志向,依義而行來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我聽到過這種話,卻沒有見到過這樣的人。”

見不善如探湯,這句古文裡的湯,意思跟我們今天有很大不同,不是我們說喝湯的湯,而是指熱水、滾水。日語裡泡溫泉叫泡湯,反倒是保留了漢語古老的意思。

有學者認為這是在說隱居避世的人,即隱士。意思是從善去惡、潔身自好,這個我既聽說過也見過,沒啥了不起。但是能卷而藏之,能用之則行、出入自由的,這個我可沒見過。言下之意,入世更難。

大家都有哪些特別喜歡的,咱評論區裡聊聊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