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當代人對《論語》的看法或者當代社會應該怎麼解讀《論語》這部著作?

青劍化豔


當代人對論語的解讀是非常片面的,論語是非常特別,經典的教案。是孔子與學生的對話!彰顯了古聖先賢的仁愛與智慧。

深讀論語,應該瞭解孔子言論的對象歷史背景,知識存量,財富與情商,個性與家境。孔子針對不同的學生教法大不同。

懦弱的學生,剛硬的頑固子弟,各種各樣問題的孩子,孔子都具體細節解析後才教導。

如果我們在學習論語的時候,忽視了學生的背景,那麼孔子的話就會在有些地方叱耳,或是迂腐,又或老僧常談等等。

真正學好論語,需要做歷史人物分析,心態解讀,融入情景重現,佈景,服裝,政治社會階層設定後,才能端正孔子的仁愛教育。

論語不是簡單的理論,其實更像是經典的史詩級話劇腳本。作為歷史人物的論壇故事劇,才是學習論語的正確姿勢!


大漢文化漢人子龍



仁義


讀語錄體就好像和一位長者對話一般。

我們要保持謙虛恭敬的心態,從他們的話裡體會出智慧、仁愛和勇敢。

人生在世會面對千萬種問題,每個問題,都需要我們去解決面對,每個人面對相似問題時,因為所站角度心智等影響,都可能有自己的答案,答案又不盡相同。

我們自己的心智達不到聖人狀態,自然會顧此失彼,有失偏頗。通過讀書,學習一些大家如何處理問題,得到啟發。

至於說採取行動,人生其實就是三觀綜合後變化出的行為。夯實三觀,自然會得到行為結果,如果沒,那隻能說明你的三觀還不牢固罷了。心智還在成長階段。

孔子的思想,概括起來就是仁。智仁勇三者相輔相成,做事要穩重長遠。

人生面對的各種問題,沒有智慧、仁愛、勇氣三者結合而解決不了的。這就是我的體會。

但願對你有點幫助。



國學王老師來啦


對待任何文化,我們都可以學習借鑑。毛主席說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巜論論》做為中華文化的主根之一,我們可不是借鑑,而是發揚光大。不是粗讀,而是精讀。不是揚棄,而是繼承。可惜的是雖然國學熱了多少年,儘管書籍和音頻完全可以人手一冊,但還是極少數的人在學習,絕大多數的人心目中,對儒家思想的認識還是封建糟粕,愚弄人的工具。可想而知,十年的宣傳教育,改革開放四十年過去了,還是主流認識。文化影響之久遠可想而知了。其實真正有幾人真正瞭解《論語》,沒有多少,只是人云亦云而己。

這裡我僅僅被批判最歷害的一句話做一解讀,說明《論語》是幹什麼的,我們應該怎麼學習。“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復禮是被批判最多的一句話。我們先看看這個“禮”是什麼?禮並不是今天的禮貌、禮儀,孔子生活時代,周王朝的控制已經很弱,“禮崩樂壞”,周王朝當時制定的約束各諸神國,各種等級官階的規定就是禮樂,在春秋末這種禮樂已經亂套了,各諸侯國之間為了競爭,什麼手段都出現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有違常理的情況。孔子極力想社會治理恢復到周朝初期的盛況,提出了“克己復禮”的仁的思想。從今天來說,我們不能把禮理解為等級行為規範,即然當時是規範行為準則,那麼就相當於今天的法律、規章制度。克己其實就是克服自己的私慾,尊守國家規定。如果人人都剋制自己的慾望,人人尊守有利於國家、人、家庭之間關係的規則,就達到仁的境界了!

《論語》說的白一點,就是教人為人處事的學問,中國幾千年歷史中還沒有那本書講述的那麼透徹!所以他是經典!今天的所有社會現象都在巜論語》中能找到答案!值得每個人一生研讀,汲取人生智慧。


宸175863


當代人對論語的看法很多,但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否定。認為二千多年前的東西,不適合現在的時代。儒學是為維護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是愚弄人民的精神雅片,應當拋棄。

第二種,揚棄。吸取精華,棄其糟粕,選擇性地利用。

第三種,弘揚。認為儒學是人類的優秀文化,今天仍未過時。英國當代歷史學家湯恩比博士說,要解決人類二十一世紀的問題,只有靠中國的儒學和大乘佛法。

至於怎麼解讀論語,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不可能達到一致。且不說那麼大的一個讀者群,就是同一個人,隨著年紀增大,閱歷增多,讀的味道、感悟都不一樣。

最接近論語真實義理的解讀,是舊時所稱的"道統"。由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道統"觀不昜為人們所接受,而且視其為"糟粕"的甚多。

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任意解讀,基本的底線還是應該有的,只是不要太不靠譜就好,不可苛求完美。


慧光2787



儒家文化是古今中外最先進的文化。領先世界兩千年。在此,只對《論語》兩處做解讀:

一、君君、臣臣。

首先,以君道的標準約束君主。然後,再以臣道的標準約束臣子。就是以禮法把權力關進牢籠。今日謂之——憲政。

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法家鼓勵告奸,即骨肉至親之間檢舉揭發。孔子反對告奸,主張至親互隱。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也反對告奸。認為這不是法治。也不是人治。而是治人。

此外。孔子提倡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詳見孔子修訂的《尚書》。孔子才是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比西方法治思想的奠基人孟德斯鳩領先了1800年。


楊朱學派


就《論語》這偉大的著作而言,其書是孔子的學生收錄了其七十二賢人與孔子,問與答的語錄,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其書出於春秋戰國時期,正是我國文化發展的高峰時期,相應產生了諸子百家,如孔子,孟子,老子,孫子,墨子等,是歷史上所謂百家爭鳴的輝煌時期。

至於我們當代人對《論語》的看法我想應該和古人一樣,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的這種說法有點言過其實了。但孔子的智慧學說和思想確實影響了我國二千多年的文化進程,無不推崇至極,他的思想光芒確實輝照千秋。在古代人和現代一樣發揮者無可代替的作用。也同時影響者世界,世界各國都有專門的孔子學院,孔子也是第一個中國的文化人進入世界名人錄的。

在《論語》中告訴我們的道理其實非常的簡單明瞭,諸如: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茫。今天人們常說的成功的三要素:天時,地利,人和,也都是來自孔子的天,地,人和而為一的啟發。大家都知道孔子的學生有三千人,而最出色的有七十二賢人,如子貢,子夏,司馬牛等。而這七十二賢人都象一粒智慧的種子,都在當時的各行各業傳播者他們的智慧才能。此書正是七十二賢人問?孔子答的語錄所集成,也有賢人與賢人之間的問答。如: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而我獨無。子夏答曰:富貴在天,死生有命。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想這些我們當代人和古代人有者一樣的看法的。

至於當代社會怎麼解讀我想依舊是和古人一樣的,當然我們今天的社會處於高度的發展階段,孔子的有些學說應不適合當今社會,而應加以分別。如子夏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仍然不過時,你想!一個國家要強大,就是要有足夠的糧食,足夠的部隊(兵)而要取信於民,得民心者得天下矣。只不過現在我們要加上科技強軍,科技興農,大力發揚科技而以。再如子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有教無類,溫故而知心。迣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等這都是古代和當今社會是一樣的解讀法。你想想看?其書的中心思想是:讓世人知道和學習的人生之道;處世之道;天地之道;君子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等。而這些大道無論是古人,今人,古代,現代我認為都是一樣的解讀法,我想再過二千五百年,人們還是這樣的解讀法,因為這些大道已無人能改!也無法更改!其書的論述太精妙了。最後我以某名山上的一幅對聯來結束此問題:大海無邊天作岸,登山絕頂我為峰。就讓我們暢遊在古聖人的學海里泛舟!去攀登古聖人的書山站立在最高峰。謝謝閱讀!











張秉榮


當代人對《論語》這本書的看法,那當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說白了,只能是深者看深,淺者看淺。

就連專家的解讀都有可能出現失誤,因為他畢竟是幾千年以前的文字內容,距今甚遠。

而且這本書顯而易見,孔子是給那些君臣領袖,以志國為本,律己,且行為規範的一本書。

普通人看它,當然也有一些有見地的人,但是大多應該都是胡謅八扯吧!

很多都憑著自己的感受,要麼說這就猶如天書,古聖先賢的智慧大作。

要麼就有人說這已經是幾千年的東西,距離現在根本不用,完全就是陳舊糟粕。

現代人應該如怎麼客觀的來看待這部書?

其實啊,還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因為這畢竟這是孔夫子的,當年從生活中演繹出來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對他的弟子的教導。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說自己用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古人對論語的推崇至極。

那麼許許多多的人對這本書,也能夠涉獵就行。

如果要問《論語》對於現代人來說,還有實際的意義嗎?

我認為當然有!毫無疑問!



王燁藝述匯


古代讀書人都有一個追求,一個發展之路。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最大的目標是讓天下太平。如何讓天下太平呢?運用儒家思想來管理百姓,管理國家天下就會太平。

儒家思想主要講的是以“仁”為核心,教你如何處理好各種人際關係。把這些關係處理好了,人與人之間就會和睦,社會就會和諧,天下就會太平,而且向繁榮發展。

儒家思想主要強調的是規矩。孔子對自己的描述,有一句話是“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到了七十歲以後也就到了自己人生的最高境界,面對萬千事,無論怎樣處理也不會逾越規矩,也就是不會離開道。不離開儒家的道。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孝”。人際關係是在孝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際關係要遵從“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任何事情與孝發生衝突尊孝為大。

古代是封建統治,一把手的位置是爹傳兒子。沒有兒子,也會傳給本家族同性的人。還有一種觀念是君權神授。像這些封建思想應該剔除出去。在我國古代,只要是皇帝有做為,國家在各個方面都是世

有人說,中國的儒家文化跑到了日本,在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天皇並不主要管理國家政事了。而是讓有能力的人管理國家。所以日本走向了強國。

我們現在的人,基本上是把錢做為追求的根本。而古人是把追求做人,追求孝做為追求的根本。《中庸》裡有一句話“外本內末,爭民施奪”。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如果把錢做為根本,把道德作為表面上的事情,百姓就什麼都爭搶了。(包括名聲)說白了,把錢做為根本,社會就該亂了。


校外老師


(1)對任何一本書的讚揚或批判的前提,是讀完,讀懂,能分清精華與糟粕,對文化源頭之一《論語》,更應這樣;

(2)讚揚或批判,首先看它的歷史背景,它在歷史上好的及壞的作用,忽視任何一面,都難客觀;

(3)不應帶著個人的主觀好惡評論,個人不是神,個人難免有認知不足的問題,拿著不是當是說,不是自以為是嗎?

(4)跟風就是缺乏主見,任何把論語孔子捧上天或貶入地的觀點,都有不說理之嫌疑[呲牙][祈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