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功赫赫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為何在1944年遭到了毀滅性的損失?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其實說句實話,德國人在這條戰線上面如果說不失敗的話,那是真的有問題了。

德國人的總兵力大致是40萬,而前蘇聯用來進攻中央集團軍的總比你達到250萬。如此龐大的一個兵力懸殊問題論誰都能知道。戰爭的勝負究竟會落在誰的手裡。

而且德國人這40萬的總兵力可以說已經經歷過長時間的戰爭,一批不願意打仗,想要回家的士兵了,作戰意志薄弱,已經算是一個問題了,再加上很多地方物資的補給都很困難。

前蘇聯這250萬大軍經過大浪淘沙,以戰代練的方式,從煉獄一般的衛國戰爭裡面不斷的成長起來,已經不是開戰之初那一批只會喊口號的紅衛兵了。物資補給充足,作戰意志頑強,更重要的是有大量的實戰經驗。

其實自從1943年德國人把重點轉向南線開始中路和北線戰場實際上,德國人已經處於了放置play的狀況,尤其是中路我們知道經歷過了莫斯科保衛戰以後,德國人閃電戰的神話已經被打破了,莫斯科的防禦可以說武裝到了極致,不僅斯大林空出了一大批的無人區,而且在莫斯科城下集結了100多萬的軍隊。你如果想要拿下莫斯科,沒有200萬的德國軍隊是不可能的,即便是德國人能夠集結相應的部隊,也沒有辦法拿出這麼大量的補給運輸到前線,所以德國人就放棄了中路的這條線路,選擇路線更加近,而且補給更加方便的南線戰場,在這個地方,德國人可以從烏克蘭直接獲得補給,而且還可以從高加索地區拿到石油資源,並且在這裡可以切斷美國人利用這一條線路運輸大量的作戰物資給前蘇聯,所以說當時德國人只要有先進的武裝軍事力量,(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就基本上全部放在南線了。

比如說,曼施坦因所轄的那一支武裝集團,還有莫德爾當時也被調到了南線。

這樣也就造成了在中路的中央集團軍實力不斷的遭到削弱,不僅是兵力上的問題,而且將領方面也有問題。

再加上1944年,德國人在前線戰場上面的不斷失利,造成它的國土面積不斷縮小,這一點美國人曾經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不斷的縮小納粹德國的土地,讓希特勒不能飆車,這樣的話,希特勒做出的決策都是腦袋發熱!

結果在這件事情上面,希特勒幫了前蘇聯紅軍的忙,當時納粹德國防禦的前線,防禦總長度達到了1200多公里,在這其中中部和北部完全突出於南部,形成了一個大的突出部在這個大型的突出部裡面沒有多少德軍進行防守。希特勒要求嚴防死守這個地區絕對不能放棄德國國防軍的參謀本部則是向希特勒建議趕緊撤回來,收縮兵力,希特勒不聽,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一批軍隊在這個地方簡直就是做了活靶子。

為了這個原因,希特勒沒少跟當時的國防軍高級將領爭吵過,包括曼施坦因,包括古德里安?針對這個問題,不停地向希特勒提出自己的解釋,趕緊將部隊撤回來,別做無意義的抵抗希特勒不聽,最後,其他那些高級將領全部解職,只留下聽從希特勒命令的那些人!當然,這件事情最終的結果也導致了1944年那一次關於希特勒的刺殺事件。


漩渦鳴人yy


1944年6月22日,和德軍突襲蘇聯同一個日子,只不過現在進攻的一方是蘇聯,蘇軍投入了4個方面軍,14個集團軍,207個師,總計250萬人的強大兵力向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正面發起了全面進攻。當年的中央集團軍群擁有4個集團軍,40萬人。僅僅兩天的時間,德軍整個中央集團軍群的防線宣告崩潰,25個師遭到殲滅,剩餘的部隊也基本丟掉了武器裝備,幾乎算是全軍覆沒了。


雖然在這場戰役中蘇軍依舊擁有著決定性的數量優勢,無論是在兵力、坦克數量還是火炮數量上都是德軍的數倍,但是在之前的南翼的一系列會戰中,德軍並沒有出現全面的崩潰,前線的德軍總能拖住蘇軍的進攻步伐,等待趕來的裝甲預備隊粉碎蘇軍的進攻,那些裝甲師甚至是從法國調過來的,而這一次在蘇軍發起進攻兩天後防線即告崩潰,部隊陷入潰敗,沒等在南翼的裝甲師趕來就已經徹底失敗了。


決定性的因素在於制空權的丟失,到戰役爆發時,負責支援中央集團軍群作戰的第5航空隊只有40架飛機,而他們的對手第一階段便投入了1000多架飛機,後續總計達7000架飛機,東線的上空首次徹底成為蘇聯空軍的天下。制空權的丟失,讓德軍防線的抵抗能力大大降低,由於德軍兵力上的不足,在如此長的防線上依靠的是數量眾多的炮兵,而蘇軍的空軍在一開始就對這些炮兵陣地進行猛烈的打擊,使得失去火炮的德軍無法阻止蘇軍坦克集群的突破。另外由於空權的喪失,德軍的偵察機無法探知蘇軍的進攻態勢,前線指揮官無法掌握正確的情報,無法探知哪支蘇軍的突破更致命,結果僅有的裝甲預備隊只有三分之一投入到了正確的地方,其他的都沒能發揮出作用,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東線的德國空軍基本上全部調往了西線,那些盟軍的空中壓力實在太大。


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希特勒的錯誤的兵力部署,提出了在交通樞紐等關鍵地點設置“築壘地域”,拍強大的部隊來守衛這些要點,以達到吸引蘇軍主力的目的,這使得德軍前線的兵力更加不足,防線更加脆弱。而事實上蘇軍根本沒有對這些築壘地域加以理睬,蘇軍主力直接越過了這些地域,深入其後方,築壘地域吸引蘇軍兵力的目的根本沒有達到,白白的讓大量的德軍陷於包圍,等待他們的只有毀滅。

例如最強大的一個築壘地域維傑布斯克遵照希特勒的命令駐守了德軍第53軍4個師的兵力,佔到了它所在的第3裝甲集團軍的1/3,然而他們並沒有等來蘇軍的強攻,蘇軍主力越過了這裡,第53 軍的堅守沒有任何意義,隨後他們得到了希特勒撤退的批准,這些步兵師在蘇軍的後方的撤退沒有任何希望,整個軍數萬人全軍覆沒,軍長也被蘇軍俘虜,其中最後堅守在這裡的第206師完全覆滅,最終番號被取消。這便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大部分部隊在這次戰役的縮影,許多經驗豐富的東線師被蘇軍席捲一空,他們成為了希特勒所謂“築壘地域”的“犧牲品”!


小小狼王


中央集團軍群的毀滅,除了德軍上層對蘇軍夏季攻勢的判斷方向錯誤、二軍力量對比嚴重失衡、戰前德軍偵查和確認錯誤、主力的預備隊被調離、蘇軍秘密集結成功和攻勢個別突破點出乎德軍意料等眾所周知的原因外,還有以下三點,也是起了決定性運用:1是希特勒的堡壘戰術,戰前希特勒圈定了維傑布斯克和博布魯依斯克等6個城市為堡壘城市,各有一個步兵師防守,總共釘住8個步兵師(維傑布斯克3個步兵師),使本已嚴重不足的兵力雪上加霜。2此戰開始,蘇軍不在嚴重依賴所謂的交通樞紐,對於堡壘城市採取繞道而過(只留下部分警戒兵力),說明經過一段時間,“租借”法案的效力得到了充分體現,蘇軍機動和運輸能力此時已超過了德軍,完全可以實施“大縱深”的作戰任務了。3也是最最不同於以往的作戰方式,蘇聯空軍以壓倒性優勢展現出以往德軍的作戰形式,不但全程參與戰鬥(出動架次達第一個星期就達到3萬架次,連德軍放空部隊都退縮了,不敢與蘇軍戰機對抗),而且可以發動空中戰役來影響和決定地面的戰役進程和成敗了。


探測衛星A


1944年的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不是那個曾經擁有近200萬大軍,2000輛坦克的重兵集團,在蘇軍發起白俄羅斯戰役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還有58萬人左右,坦克和突擊炮有658輛,支援的空軍包括917架飛機。和這個例子非常相似的是日本的關東軍,想當年如何如何,但是現在只能是呵呵。

而中央集團軍群對面的蘇軍包括白俄羅斯第1,2,3方面軍,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總兵力達到125萬人,坦克2715輛,還有5000架飛機,蘇軍的兵力佔有相當大的優勢。

除了兵力兵器上佔有優勢以外,蘇軍重兵集團的配置地域也很不錯。1944年時,經過一年多的烏克蘭會戰,德軍的南翼被打到了西烏克蘭一帶,而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已經暴露在蘇軍的打擊之下,這個情況很像1941年時古德里安南下之前的情形,不過現在攻守異位,現在是蘇軍掌握了戰略的主動權,可以自由的選擇進攻的時間和地點。蘇軍就是把快速集群集中在中央集團軍群的兩翼,從而迅速的合圍德軍。

其實在德軍沒有守住第聶伯河防線以後,基輔被蘇軍奪回以後,中央集團軍群的側翼就已經暴露,這種情況下,佔據白俄羅斯陽臺的中央集團軍群就應該有組織的後撤,以拉直防線,不過這個時候中央集團軍群的大部分機動兵力已經被莫德爾帶到了北烏克蘭去抵擋蘇軍的攻勢,中央集團軍群剩下的大部分是步兵部隊,裝甲師只有3.5個,而且又沒有及時的組織後撤,給了蘇軍進行一次經典的坎尼式合圍的機會。而在明斯克附近被合圍的德軍有57000人被俘以後被押著在莫斯科遊街,他們被稱為戰爭中第一批進入莫斯科的德國人。

對於德軍來說,已經喪失了戰略的主動權,既然這樣就要逐步的後撤,不斷的縮短戰線,東歐地區的地形是一個漏斗,越往西越小,戰線逐步的縮短有利於提高德軍的兵力密度,當然蘇軍的密度也會增大,但是對於防禦的一方來說,縮短防禦正面加大防禦縱深有利於組織堅固的防禦。

而白俄羅斯戰役也意味著德軍原來的戰法失效了,曼施坦因和莫德爾的防禦辦法都是,把集中在手頭的裝甲部隊當作王牌,在判明蘇軍的主攻方向以後,用裝甲部隊發動反突擊,把突前的蘇軍裝甲部隊打掉,以挫敗蘇軍的攻勢。但是由於德國的坦克產量有限,當所有的坦克都被當作反擊的力量拿走後,堅守防線的步兵部隊在面對蘇軍加強有坦克的步兵部隊進攻時,防線很快就被突破,鐵拳那個玩意的確是步兵反坦克武器劃時代的利器,但是在野戰中,還沒等你發射呢,反坦克手就被伴隨坦克的蘇軍步兵幹掉了,或者早就被蘇聯的大炮給轟掉了,指著鐵拳阻止蘇軍坦克的突破是不現實的。而一旦德軍的防線被多點突破,那麼集中起來的德國坦克部隊就在不停的救火中被消耗殆盡,只能成為蘇軍的麻煩而已。

德國把所有的坦克集中使用的辦法在戰爭之初,由於各國都沒有意識到集群坦克的威力,能夠一招鮮吃遍天,但是到了戰爭的後期,由於坦克數量的增加,整個陸軍已經是圍繞著坦克作戰了,這個時候就應該增加坦克的數量,提高整體陸軍的機械化水平,而不能再把坦克集中在少數幾個坦克師,特別是那種超大規模,超大編制的明星部隊,就像黨衛軍那樣的。而德國人始終是無法改變戰爭初期的那種只許集中不許分散的做法,沒有根據形勢的變化而變化,死抱著過去的經驗不放手。雖然通過宣傳造就了一大堆的神話,但是對於整個戰局沒有影響。


有痰


後勤沒有了,什麼軍都沒用了啊。所以美軍今天把後勤當做作戰第一要素。連個廁所都是移動裝甲車。。。


狐狸傷心_zwb


你說的1944年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早已經是一支紙面上貌似強大,但其實危機四伏的力量了,由於戰略方向判斷的問題,德軍東線主要的裝甲機動作戰力量主要集中在南線,而中央集團軍群大部分為步兵和規模一般的炮兵,航空兵力量也是主要支援南線,而他將要面對的蘇軍的進攻力量將是歷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進攻力量!


小康足已


用這40萬晚上攻擊美軍還差不多,那年代美空軍晚上還打不了。


店小二


我看了PDF《東線狙擊手》,《德意志的另一行淚》,《黑色雪絨花》。都是二戰德國老兵回憶錄。

戰線過長,後勤匱乏,老兵殆盡,再加上對方兵員完全“量產”化,補充兵(德軍)適應戰場慢,傷亡奇高。

虎頭蛇尾來形容二戰德國軍隊比較貼切…

二戰德軍閃電戰,求“速”…二戰蘇軍集群化,求“拖”…

實話說,二戰德軍的兵員裝備都是比較趨於前列了,但是面對蘇軍人員“洪流”,美軍國力“咆哮”…真心硬剛,支撐不了多久。


那伽族


1944年的中央集團軍已經不是1941年的集團軍素質了,經過幾年的不停戰鬥,老兵的大量犧牲,導致1944年許多沒有經驗的被編入,戰鬥力及經驗已和巔峰不日而語,而蘇軍經過幾年的磨練,經驗、裝備已和德軍持平甚至超過,1944年中央集團軍的孤軍突出態勢加速了他的滅亡。


國難之士


天氣,天氣,天氣,後勤,後勤,後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