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與日本的認識,彰顯兩國巨大的反差

《暖昧的日本人》一書說:“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日本民族改弦更張,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西方,像扔破靴子一樣扔掉了曾經虔誠學習、模仿過的大陸文化。生存危機感是日本明治維新獲得成功的內在動力,而貪婪的吸收欲,則是保證在如此短的時間裡取得成效的關鍵,30年裡日本就走完了西方300年才能走完的路。”

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與日本的認識,彰顯兩國巨大的反差

1868年日本實行明治維新,日本在這年制訂大陸政策:第一步,征服臺灣;第二步,征服朝鮮;第三步,征服滿蒙;第四步,征服全中國。柳原前光提出:“日本是一大孤島,今後縱然有相應的軍備,而我們沒有廣闊的陸地也是立國的難事。朝鮮北連滿洲,西與清國接壤,如果讓朝鮮臣服我國,那麼這就是我國將來進取萬國的根本。”

同年,日本建立海軍,西方的軍事思想也於此時傳入日本,日本海軍以英國為樣板,陸軍以法國為樣板(1871普法戰爭德國獲勝後就以德國為樣板,誰最牛就學誰),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與馬漢的“海權論”對日本影響深遠,日本以此思想武裝軍人頭腦,加緊擴軍備戰,迅速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制訂了侵略中國和朝鮮的大陸政策。

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與日本的認識,彰顯兩國巨大的反差

1873年剛剛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接見了來訪的日本人,說:“如今世界各國雖說以禮儀相交,但那畢竟是表面文章。背地裡實際是以大欺小,以強凌弱。”這一番話使日本人茅塞頓開。也同樣接見過中國人來訪的俾斯麥在日本人走後說:“日本人來我國研究我國的政治制度,他們回國後一定對本國進行根本改革,必然強盛。而中國只是詢問戰艦多少錢,然後買船,別的一無所學。今後中日若開戰,中國必敗。”

同年伊藤博文因日本人個矮,提出讓日本女人與每個來日本的西洋人通婚,以改良種族,使日本人高大,但沒被明治天皇採納,因為這樣的話日本人在血統上就不純了。當然伊藤博文的建議如果被採納,日本女人可能是會接受的,因為二戰後有數百日本女人給佔領日本的美軍統帥麥克阿瑟寫信,說:“請讓我生您的孩子。”

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與日本的認識,彰顯兩國巨大的反差

1875年,日本牛刀小試,其“雲揚”號軍艦在朝鮮海面挑釁,並於次年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同年翁同穌說:“日本人陰而有謀,可慮,但日本還是小邦,窮而無賴,則更可憂。”1879年,日本情報之父福島正安在清國考察後說:“清國一大致命弱點是行賄受賄,但清國人對此毫不反省,上至皇帝大臣,下至兵卒,無不如此,此為清國不治之症,如此國家根本不是日本對手。”1880年日軍參謀總長山縣有朋說:“清國正在改革軍制,若仿效歐洲,平時可徵兵245萬,戰時可達850萬人,所以我們更應發憤圖強。”根據《帝國主義侵華史》的記載,日本人甚至比中國人自己更清楚開戰後中國每省可以派多少人參戰。

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與日本的認識,彰顯兩國巨大的反差

1882年和1884年,日本兩次在朝鮮搞政變,與駐朝清軍發生衝突,於是兩國談判,談判雙方是李鴻章和伊藤博文。伊藤博文:“保護日本使館是日本天職,而中國派兵是多事,為中日友好,中國必須撤軍。”李鴻章:“朝鮮是中國藩屬,中國有保護它的義務,且中國本土就是靠朝鮮之類的藩屬國做緩衝的,中國派兵朝鮮不是多事,與日本無關。”伊藤博文:“如果說中國為固屏藩派兵是義務,日本保護使館是天職,那麼兩國誰都撤不出。日本可以讓步,中國撤軍,日本也撤。”李鴻章:“我知道貴國從來沒有侵佔朝鮮的打算,今後日本如果佔朝鮮,中國必派兵;中國如果佔朝鮮,日本也可派兵。”

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與日本的認識,彰顯兩國巨大的反差

李鴻章無意間承認了日本的派兵權,日本通過談判中籤訂的《中日天津專條》使自己與清國在朝鮮問題上平起平坐,為日後發動戰爭埋下了伏筆。

1885年中法戰爭後中國著力打造北洋艦隊,添置武器,日本鷹派認為應立即與中國一戰,否則三年後中國必然強大。此時英國人赫德卻說:“恐伯中國今日離真正的改革還很遠。這個碩大無朋的巨人有時忽然跳起,伸懶腰,我們以為他醒了,準備看他做一番大事業,但是過了一陣,卻看見他又坐下來,喝一口茶,點燃菸袋,打個呵欠,又睡著了。”

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與日本的認識,彰顯兩國巨大的反差

伊藤博文說:“所說三年後中國必強,此事可不必在意。雖此時水陸各軍看起來在整頓,依我看都是放空炮。中法戰爭剛結束中國似乎奮發有為,一二年後則又因循守舊,苟且偷安,用西方人的話講,中國又睡覺了。此時我們應與之友好,我國加緊備戰,三五年後,我國強大了,到時視中國情況而定。如果我們現在與之開戰,等於催清國自強,諸位看不到嗎?中國自從與俄國發生衝突後才開始架電報線,自中法戰爭後才開始建海軍,要平靜一二年,那些官員必會百般阻撓李鴻章的改革,那麼清國必然改革半途而廢,到那時我們再打,勝算會大很多。”

俾斯麥和伊藤博文等人對清國與日本的認識,彰顯兩國巨大的反差

在此期間,李鴻章一方面搞洋務強國,另一方面在表面上與日本交好,想先穩住日本。但其真實想法被日本人看破了。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說:“中國人根本不瞭解日本,都笑話我國,只有李鴻章一人知道日本內情,也有對付日本的策略,他曾在給朝廷的奏摺中說:‘日本國陰柔有大志,應該表面上跟他們交好,暗中防著他們。’他期望在軍備完善時對我國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