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號稱鐵血宰相俾斯麥,和伊藤博文談判的時候,只有點頭的份

李鴻章是大清史上第一個外交家。

歷史給了李鴻章一扇精彩的窗戶,就是他有幸能夠在他晚年的時候,能夠遊歷歐美。或許是由於李鴻章的傲慢吧,他的眼裡只有器物之美,但是器物之外的東西,他卻是不削一顧的。

當李鴻章遊歷到英國的時候,他對英國的一臺縫紉機特別的著迷,不惜用重金,給慈禧太后買回一臺,但是,當他在代表西方民主制度的議院旁聽時,覺得那是一窩蜂的吵架,說“無甚可觀。”

他號稱鐵血宰相俾斯麥,和伊藤博文談判的時候,只有點頭的份

作為大清的棟樑,眼裡不能容物,是有情可原的,但是,不注意發現和吸取他國的優秀的經驗,是這個國家止步不前的根本。

李鴻章在對待外夷方面,他的態度是在改變的,隨著大清一敗再敗,也在逐漸發生改變。大致的規律是前期是驕傲傲慢的,後期是恭維的。

我們先從濮蘭德的《李鴻章》裡說起,記載了一個74歲的李鴻章在一個英國人的眼裡的形象。

“我剛從議院裡出來,突然和李鴻章打了個照面,他正在領入聽取辯論。他好像是來自另一個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仁慈的異鄉人。

他號稱鐵血宰相俾斯麥,和伊藤博文談判的時候,只有點頭的份

他藍色的長袍光彩奪目,步伐堅定舉止端莊,向他看到的每一個人都投以感激優雅的微笑。他的神采給人以威嚴的感覺,他自信超然,然而又文雅和對苦苦掙扎的芸芸眾生的優越感。

確實是,李鴻章的個頭接近1米8個個頭,堂堂的儀表,就是站在外夷的前面,一點兒也不遜色。

李鴻章在和“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會見的時候,兩個人可以說神交已久,畢竟他們兩個都是各個國家的中流的砥柱。

其中有一個版本沒有得到未得到查證,就是在1896年6月,乍見面時,兩個人互相客氣了一番,可是當俾斯麥說出“我聞有稱閣下為東方的俾斯麥,李鴻章當即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噫!我只聽說過有位西方的李鴻章,可是閣下?

他號稱鐵血宰相俾斯麥,和伊藤博文談判的時候,只有點頭的份

另外,日本的名臣伊藤博文,也受過李鴻章的氣,這是有據可靠的。

在梁啟超的《李鴻章傳》中記載,大體的意思就是中法戰爭的時候,由於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但在朝鮮發生了襲擊日本使館的事情,就趁中國的多是之秋,伊藤博文來到天津,他來的時候,可以氣勢洶洶的,但當見到李鴻章的時候,被他的尊嚴所威懾,竟然嚇得伊藤博文心有餘悸。

有句話說得好,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過了僅僅的十年之後,李鴻章不伊藤博文還要不堪,為什麼呢?

李鴻章竟然親自去日本求和了,作為天朝的外交官,一直是傲然不屈的,但現在天朝老臣為何忍氣吞聲呢?

他號稱鐵血宰相俾斯麥,和伊藤博文談判的時候,只有點頭的份

在談判桌上,伊藤博文耍的就是橫,其實給李鴻章選擇的權利就沒有,就只有點頭的份,連搖頭拒絕的權利都沒有。

其實,萬物皆然,只有國家強盛了,我們的腰桿才能挺得更直!在任何一個朝代和國家都是如此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