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的崛起:拿破崙戰爭的機遇

對德國曆史的研究始終是一個熱門,這既是因為存在著數量眾多的喜愛德國曆史的朋友,也是因為對德國曆史的研究對我們認識歷史、以史為鏡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然而,由於簡化歷史和“斷章取義”的現象的廣泛存在,使得很多朋友對德意志帝國的歷史存在很大的誤區。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盛極一時的強大帝國在其崛起之路上都經歷了什麼。

在1871年德國統一之前,德意志始終是一個模糊的地理集合,而非一個具體的國家概念。這個概念既包括說德語的邦國、日耳曼民族的人民,也包括自認為與德意志有關聯的國家。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始終被認為是這個集合的領袖,雖然只是名義上的。直到拿破崙戰爭改變了這一局面。拿破崙在戰爭中先後征服了中歐廣大的地區,為了便於其統治,迫使諸多小邦國更換其統治者,奧地利的地位也遭到了極大的削弱。使德意志內部的權力結構發生了巨大改變。

德意志的崛起:拿破崙戰爭的機遇

各國代表出席維也納會議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1814-1815年同盟國代表齊聚維也納商討戰後歐洲的格局。商討的核心內容就是如何防範法國的捲土重來。由於意識到即使是戰敗的法國依舊是當時歐洲大陸上最強大的國家,四大戰勝國(奧地利、英國、普魯士和俄國)雖然名義上高舉“正統原則”的大旗,但在實際操作上依舊遵循現實需要,即加強法國鄰國的實力從而遏制法國的擴張勢頭。法國傳統的擴張路線有兩條:一是經意大利控制地中海沿岸;二是經德意志控制中歐和東歐。為此,四大國決定一方面加強意大利的皮埃蒙特-薩丁王國(意大利當時也不是一個國家),並賦予奧地利控制和保護意大利各邦的地位。另一方面就是改組德意志。

對德意志的改組可大致分為兩部分:一是加強德意志邦國特別是普魯士的實力。將戰前的約300個小邦國和自由市整合為39個獨立邦國,將1772和1793年兩次瓜分的波蘭領土重新分給普魯士,使普魯士本土與東普魯士相連。特別重要的是,將萊茵河兩岸的領土劃歸普魯士,在不久的將來,這裡成為普魯士工業發展的中心,也為普魯士未來的崛起奠定了經濟基礎。

德意志的崛起:拿破崙戰爭的機遇

普魯士版圖的變遷

另一個則是成立德意志邦聯。邦聯議會設在法蘭克福自由市,奧地利皇帝為名義上的領袖。它承諾保衛各德意志邦國的主權、信仰自由,甚至規定猶太人只要履行公民義務也可以享受平等待遇(在那個年代真的是難得的進步)。這個邦聯設計的非常巧妙:它足夠團結以至於可以聯合防禦外來的為侵略(主要是針對法國),同時各成員國又各自獨立,無法威脅到其他國家。此外,奧地利獲得了名義上的宗主地位,但普魯士卻實實在在的獲得了日後崛起的資本。值得一提的是,日後的普魯士宰相俾斯麥就曾擔任過普魯士在邦聯中的代表。

德意志的崛起是一個漫長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歷程,絕不是普遍認為的單純依靠“鐵與血”。這段歷史非常值得我們研究和品位。在後續的文章中,我們會繼續沿著這條道路探索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