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一個時代的神話


拿破崙——一個時代的神話

“原本平靜似鏡的海面陡然上湧。這個男子立在岩石上,雙手背在身後,凝視海面。這是一種深深的寂寞感……”


這是拿破崙的最後時光,在聖赫勒拿島上。


拿破崙的一生有著輝煌的成就,親自指揮的戰爭多達60多場,他的軍事能力超乎常人;而他在政治方面也有卓越的成就,那本《拿破崙法典》一直到現在都閃耀著光芒。


從14歲進入巴黎軍校到30歲出任第一執政、35歲稱帝、再到46歲流放、52歲去世——拿破崙跌宕起伏的人生歷程以及他用一生寫就的悲劇千年不遇。但很明顯,拿破崙留給世人的要遠比我們看到的多。


當他一次次叱吒戰場,一次次進行外交談判時,他心裡想的是什麼?不能輸!一定要成功!正是他的這種近乎自負的自信鑄就了一個時代的神話。而源源不斷的精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為他的前行插上了翅膀。


在這本書裡,別人看到的也許是他極強的統帥能力和治理國家的一些方針政策,然而,我更偏重於他在情感方面的一些細節。無論是對約瑟芬得用情至深還是對路易絲的忠貞不渝,都讓我們看到一個男人的深情和擔當。儘管最後,路易絲背叛了他,但他始終在為她和他們的孩子羅馬王考慮。


在親情方面,他讓自己的兄弟姐妹執掌政權,因為在他內心深處,始終相信:家族血脈的可靠度要遠高於他人——不幸的是,他錯了。如果他能以“任人唯賢、任人唯才”作為選用官員的唯一標準,也許一切都會不同了。


而由他一手提拔的將帥們和參政人士也陸續離開,不得否認,如神話般的拿破崙也有很多致命的缺點,他一次次地輕信人,給他們機會,殊不知這一點點地壘高了他們的地位,卻讓自己被排斥得愈來愈遠……


拿破崙的一生裡,愛要遠遠高於恨,他很少去報仇,不管是對待敵人還是戰俘。他一直在尋求和平的方式,哪怕進行了那麼多場戰爭,但那也是時代造成的,並非他所願。他想統一歐洲的決心讓他樹敵無數,而今天,我們看到了,拿破崙是多麼有先見之明。


他的自信和勇氣、他的激情和幻想、他的勤奮和意志,值得後世的我們去學習。相對於那些大大小小的戰爭,拿破崙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他出眾的人格魅力。他積極進取的心、永不言棄的精神會永遠感染我們。


在流放聖赫勒拿島後,他開始了對自己一生的反思,留下了珍貴的回憶錄。雖然遭到重重打擊,但他始終用一顆勇敢堅毅的心面對著——無論在哪種環境裡,他都可以活出不一樣的自己,因為,他是拿破崙。


在所有人裡,唯有他的母親用盡全力想要將他救出,雖然最終未能實現,但我們卻可以看到一個母親的心。拿破崙曾說過母親對他的意義:無論現在還是過去,我的一切都源自我的母親。她教給我基本原則,教我養成工作的習慣。


1821年5月5日,拿破崙去世。雖然關於他的死因後世爭執不休,但他總算平靜地離去了。一個給世界帶來劇烈震盪的人,也敵不過病痛和死亡。


九年後,波旁王朝垮臺,新國王下令在旺多姆圓柱上重新豎起被拆除的拿破崙像。當她的老母親得知這一消息,她喃喃自語:“皇帝又站在了巴黎的中心!”


拿破崙曾經有一句話總結了他的一生:一言以蔽之:我的一生就像一首情節豐富、以悲劇收尾的敘事詩。


事實確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