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日耳曼,雅利安,普魯士,四者之間的關係

在日常話題中,這幾個概念確實存在嚴重混雜。其中最關鍵的是雅利安人、德意志兩個概念,躲藏著德國曆史不為人知的冷學問。能夠敘說如下:

一,對雅利安人的嚴重誤解

雅利安人容易與「原始印歐人」相混雜。考古學上,原始印歐人發源自南俄草原,他們的文化遺址可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稱為【顏那亞文化】。顏那亞文化向東傳播,在中亞稱為【阿凡納沃羨文化】(公元前3000-公元前2200),再向東還有分支。原始印歐人也同樣向西傳播,但範圍似乎不大,可能與歐洲早期的凱爾特人之類的有關聯。

雅利安人是公元前1600年才呈現在南俄草原的。他們的故土也是南俄草原,這就容易形成混雜。他們的遷移道路也同樣存在爭議,很可能是先往中亞,再進入南亞印度。往後比擬長時間,才進入伊朗。這是言語學證據支持的觀念。

雅利安人與原始印歐人的區別,主要是雅利安人曾經控制了遊民文化(遊牧文化需求畜牧技術和馬車技術,是比擬高級先進的),馴馬和馬車均已成熟。由於控制遊牧優勢,雅利安人在歐洲呈現了大面積擴張。這就是雅利安人神話在歐洲長盛不衰的主要緣由。

二,日耳曼尼亞

日耳曼是羅馬人對公元前後生活在歐洲中部的諸多族群的總稱,約有20餘部蠻族。最早見於凱撒的《高盧戰記》,然後由羅馬史家塔西佗《日耳曼尼亞志》細緻記載。由於塔西佗有意借用蠻族文化反諷羅馬的腐朽,所以對「日耳曼人」有了很多溢美之詞。這應該就是日耳曼驕傲感的最初源頭。

實踐上,所謂「日耳曼人」包含了諸多不同族群,主要是一個地理族群概念,就像我們古代說的「東夷、西戎」一樣,其中有複雜的成分,只是一個統稱而已。

三,德意志地域

中世紀,日耳曼20餘部蠻族中最強大的法蘭克人統一諸部,樹立法蘭克王朝。但王朝很快解體,其東部地域(今德國範圍)後團結為「東法蘭克王國」,這個王國在公元前900年左右絕嗣,權利輾轉落入薩克森部之手。

薩克森王系強大時,就樹立了一種奇特的王朝形式,稱為「崇高羅馬帝國」(奧托一世)。這是一種應用宗教統治的諸侯霸政,猶如春秋五霸。這種形式不斷十分鬆懈,簡直沒有統治可言,七個選帝侯步調一致,僅僅維持著名義上的體系。但它的確也維持下來了。這是一件十分奇異的事情,可能與羅馬帝國的餘威有關。

經過這輪變化,法蘭克部的影響自然就會被掃除,「條頓」和「德意志」成了新的認同(他們的自稱)。近代以後的德國人就吹噓這個形式是【德意志第一帝國】。實踐上,德意志認同只是潛在的,官方稱號一直是「羅馬」。由於德意志的範圍比較狹窄,並不能涵蓋20餘部日耳曼人。確切的說,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族群概念,僅僅包含薩克森、巴伐利亞、勃蘭登堡、美因茨等等幾個中心部族圈子。

三,普魯士公國

由於崇高羅馬帝國太過鬆懈,長期以來不能崛起權利中心,七大選帝侯和各種封建主之間處於均勢之中。直到十字軍東征時期,才呈現了「條頓騎士團」。

這個武士團體由日耳曼諸部的尚武之士組成,在後來幾百年的血與火的戰爭中,生長為日耳曼地域最強大的權力。他們向北奪得了普魯士地域,最終在16世紀由騎士團長阿爾布雷希特成立【普魯士公國】。又由於他自己是勃蘭登堡藩侯的兒子,於是順利組成了【勃蘭登堡-普魯士公國】。直到此時,德意志地域才呈現一個壓倒性的權力。

值得留意的是,這個過程與宗教變革有關。路德宗對這個邦國的構成起到了重要的粘合劑作用。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自此與普魯士公國和德意志地域的民族主義融為一體。以後成為德國右翼民族主義的主要支柱。

四,德意志帝國

普魯士強大之後,在德意志地域成為壓倒性權力,它的「普魯士軍官團」實踐上就是條頓騎士團的繼承者,這些人是四五百年的軍事家族,有強悍的軍事才能。

隨心普魯士興起,資本主義將德意志地域各邦嚴密聯絡起來。俾斯麥依託這種騎士團權力和資本主義的合力,經過巧妙運作,建成了德意志民族國度(但奧天時沒能併入幅員)。嚴厲說,這才是德意志地域的第一個民族國度。

德國的歷史太過複雜,摻雜了太多民族主義的想象。實踐上,普魯士崛起才帶動了民族主義運動,所謂的「自古以來的德國」是不存在的。這個特性,形成了德國人具有極端濃重的種族情結。他們經常會玩過界,超出德意志地域,把日耳曼人歸入民族認同,以至把上古的雅利安人也歸入民族認同。

這個傾向非常風險,隨著將來右翼再次崛起,歐洲的歷史恐怕又要進入古代的輪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