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戰爭不是你想和,想和就能和

大清帝國這個體態高大的虛胖子,被瘦小但精幹的肌肉男小日本一頓胖揍,撐不下去了,只得討饒。

滿朝文武齊刷刷閉嘴,除了以言官為代表的憤青們。他們就象一群鴨子,呱呱亂叫,肉煮爛了,嘴也是硬的。這些人的特點是,永遠正確,對任何事情都有發言權,都敢噴都敢罵,方向轉得極快,但永遠處在道德的至高點上,無懈可擊。

我們也可以把這部分人叫做清流,清白無瑕,和濁流相對。

清流的勢力十分強大,那是因為他們的精神領袖十分強大。清流在朝廷的領軍人物是宰相李鴻藻和軍機大臣翁同龢,地方的代表人物則是華中局第一書記(湖廣總督)張之洞。

但前方的壞消息一個一個不斷傳來的時候,廟堂之上氣氛壓抑,幾乎凝固,已經修煉到極高境界、深知誰說話誰攬責的李鴻藻、翁同龢和張之洞等人都很識相地閉了嘴,但言官們還在聒噪。

他們的座右銘就是生命不息,聒噪不止。不行你砍死我!

光緒皇帝對這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傢伙煩死了,卻又不能拿他們怎麼樣。一個智力正常的人是無法和瘋狗對咬的。

此時的光緒皇帝頓覺十分孤單,李鴻章已經靠邊兒站,李鴻藻徐桐這些人本就指望不上,翁同龢只是自己的精神倚靠……年輕的皇帝只能用羸弱的身子自己扛,他眼含熱淚做出決定:

乞和。

乞和的意思就是:“大爺,別打了,我服了!”

大清帝國派出的第一位乞和專員是一位國際友人德璀琳,他是一名德國人,確切地說是一名普魯士人,因為當時四分五裂的德意志還沒有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存在。德璀琳時任天津海關關長(天津稅務司),是中國海關總關長(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的主要助手。

德璀琳帶著外交照會和李鴻章至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私人信件東渡日本,待了一個星期,連伊藤博文的面兒都沒見到。

伊藤博文不見德璀琳,有他的道理:

你是德國人,憑什麼代表中國?

你是天津海關關長,跑到日本來進行停戰談判,你自己信嗎?

你說你是李中堂派來的,你的委任狀嗎?你是全權大臣嗎?你作得了主嗎?

總之一句話:你算老幾?

深知自己不算老幾的德璀琳只好灰溜溜返回中國。

德璀琳吃了閉門羹,但還得乞和,誰讓自己拳頭不夠硬呢!這一次,大清帝國派出了自己的外交專業人才、財政部第一副部長(戶部右侍郎)、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總理衙門大臣)張蔭桓趕赴廣島。

這個張蔭桓可不是德璀琳能比得了的,首先人家是中國人,又是朝廷高官(正二品大員),更關鍵的,張蔭桓是那個時代不可多得的複合型人才,懂外語,識洋務,有眼界,具個性,是李鴻章須臾離不開的親信,也是光緒皇帝非常看好的洋務派健將。

和張蔭桓同任乞和欽差大臣的還有湖南省代省委書記(署湖南巡撫)邵友濂。

按說,這一次大清帝國夠有誠意了,人家又是朝廷高官,又是欽差大臣,還有隨時可以蓋章簽字的權利,又有美國前國務卿科士達作為顧問,但大日本帝國對於這個使團,只說了一個字:NO!

日本人不想停戰,只因為自己在戰場上節節勝利。

於是,張蔭桓和邵友濂在日本受盡了非難和恥辱。

先是在雙方代表相互檢驗全權證書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相陸奧宗光睜著眼睛說瞎話,硬說清國使臣“全權不足”。

之後在第二次會晤時,伊藤博文指責中國政府沒有和談誠意,決定停止和“全權不足”的中國代表的談判。

然後日本人做出了令張蔭桓一生難忘的舉動:將中國代表團逐出廣島,趕往長崎,原因是廣島是軍事要地。

張蔭桓等人在日本淹留十幾天,一籌莫展,他和清政府都想通過外交努力恢復和談,問題是人家根本不想跟你談,再努力又有什麼用!

受盡羞辱的中國使國被迫回國後,日本通過美國方面轉達了他們對和談的“誠意”:希望大清帝國能夠派遣一位“位高望重,攜有正式全權委任狀之全權委員前來日本”。

看來,德璀琳和張蔭桓之所以被趕走,是因為位不高,望不重,而且沒有全權委任狀。

如果這樣理解日本的嚴謹,那就錯了。

日本之所以不想停戰,也不想和談,原因只有一個,他們要想盡辦法使日本在中國的利益最大化。

最初,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是想一口吃掉中國,從而在世界戰爭史上把“蛇吞象”的神話變為現實。

後來他們發現這終究是一個神話,並不現實,日本沒有實力消化中國這個龐然大物,打了半年,日本的國庫已經空了,而大清帝國如果想打的話,錢其實是可以籌到的;另外,日本發現他們的野心會招致大麻煩,因為列強不會允許日本獨大。就象一群野狗圍攻一頭水牛,假如某一隻野狗想獨吞這塊肥肉,那別的野狗們肯定不幹,哪怕瘋狗也不行。

於是,日本只好告訴大清帝國,派人來吧,我們願意和談,但你們要派位高望重、說了算的人來。

這話已經說得很白,派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人來,噸位得夠。

恭親王奕訢貴為皇帝的親叔叔(實際是親大爺),丟不起這人,自然不能去日本乞和,於是,賣國重任就責無旁貸地落到了李鴻章的肩上。光緒皇帝一連數次召見李鴻章,面授機宜。

要知道自從大東溝海戰受挫之後,昔日威風八面的李中堂已經變得狗嫌人不待見,光緒皇帝一見李鴻章就來氣。現在皇帝突然又換了副和顏悅色的樣子,老狐狸李鴻章當然知道是為什麼。

讓李鴻章賣國,他自然不幹,他說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現在正是檢驗忠臣成色的時候,翁師傅忠貞報國,清流領袖,他最適合去。

李鴻章不厚道的舉薦把翁同龢氣壞了,連忙推辭說自己不懂外交,還是李中堂合適。光緒也笑了,說:“二位都是朝廷股肱之臣,不可因彼此有隙就睚眥必報,居宰相之位怎可無宰相之量?”


伊藤博文:戰爭不是你想和,想和就能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