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卑有別”與“民無終賤”:透過儒墨關係,看墨子“新儒家”論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廣招賢才。當時的知識分子們紛紛歸屬於各個學派,就各自提倡的觀點,在彼此詰難的同時又相互學習,最終形成百家爭鳴的輝煌局面。從後世看來,百家爭鳴代表著當時學術界的繁榮,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在當時得以基本形成,它是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模如此龐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意義非凡

《漢書· 藝文志》記載,當時的學派能夠數得上名字的就有189家,《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也記載“諸子百家”實際已有上千家之多。在那麼多爭芳鬥豔的學派中,較為著名、達到一定影響力的學派卻僅有十家。諸子百家之中的墨家,與儒家、道家共同構成了中國古代三大哲學體系,在當時的百家爭鳴中,有“非儒即墨”之稱,做為“世之顯學”,墨家與儒家在當時並列百家之首。

墨家的創始人物墨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早年間曾師從於儒者,後來因觀念不合,而“故背周道而行夏政”,從此另立新說,廣收弟子、聚眾講學,抨擊儒家思想,他的墨家學派是當時儒家的主要反對派,然許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在本質上確是一名“新儒家”。

“尊卑有別”與“民無終賤”:透過儒墨關係,看墨子“新儒家”論

墨子其實是一名儒家?

史書記載:“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繁而不悅,厚葬靡財而分民,久服傷生而害事,古背周道而用夏政。”

上述中記載的墨子之所以放棄儒家學術的原因,並不是孔子的主要思想,因此不該就此認為墨子是徹底反對孔子和儒學的。我們都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分為“仁”、“義”、“禮”,重點提倡的是“仁愛”和“復禮”。

墨子在創立墨家學派之後,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樂”、“節葬”、“節用”等觀點。總體就是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接下來我就從墨子的“兼愛”、“節用”、“尚賢”三方面,將墨子的思想主張與孔子的相對比,看看這位“新儒家”儒在哪裡?


一、關於“愛”誰,如何“愛”


孔子心中理想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而墨子的“兼愛”主張也擴大了“愛”的範圍,他的主張與孔子的相比更為理想化,“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孔子希望“人不要只愛自己”,墨子強調“人應該愛別人也如愛自己”,這樣看來,兩者都在期盼著和諧社會,都倡導“仁愛”。

“兼愛”本身就含有平等的觀念。孔子曾言:“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這段話可以體現孔子的等級觀念和血緣觀念,即“愛有等差”的思想主張,但是孔子雖一向主張尊卑有序,卻並非沒有平等思想。

據《論語·八佾》記載:“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由此可見,孔子並不提倡“愚忠”,君王以禮待之,臣子方才以忠心相報。另外還有“有教無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都是帶有一定平等思想的。

“尊卑有別”與“民無終賤”:透過儒墨關係,看墨子“新儒家”論

二、對於選拔人才的看法


在選拔人才方面,孔子主張“唯才是舉”。《論語》中記載道:“子謂仲弓,曰:‘犁牛之子馬辛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這段話反映了,孔子認為哪怕一個人出身貧賤,只要有真才實能和良好的品德操守,也應該受到任用。

另外,《子路》篇中也有記載:“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可見孔子“任人唯賢”的主張,這與墨子所提倡的“尚賢”有一定相同之處。由此也可以發現,孔子對官員的選拔任用之標準,主要就是看其賢不賢能,對於能勝任者,身份和年齡都是次要的。


三、關於崇尚“節儉”之主張


《論語·學而》記載,“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其中一點就提到君王要節儉,可見孔子也並不提倡奢靡浪費,恰恰相反,孔子其實是力張節約的。《論語.八佾》記載:“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這段話的意思就是孔子告訴林放,舉辦喪事時,與其追求形式上的奢華,不如儉樸一些,形式與真正的心意相比還在其次。墨子的主要思想之一就是反對奢侈浪費,這與孔子的一樣。

綜上所述,在比較了倆者的主要思想後可以發現,雖然他們之間存在著大大小小的差異,但在根本上還是一致的,墨子的思想中到處充滿著“儒”的味道,他的思想主張是孔子思想的另一種發展。

“尊卑有別”與“民無終賤”:透過儒墨關係,看墨子“新儒家”論

“新”在哪裡?


一、等級觀念和平等觀念的碰撞


墨子的“兼愛”思想,是真正的提倡人人平等,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兼愛”包含平等和博愛兩種意思,與孔子的“尊卑有別”不同,他認為君王和百姓,父母與兒女,兄弟與姐妹都是平等的,並不提倡將社會上的人類劃分成嚴明的各種等級,從某種角度來說,他反對封建地主階層對人民無止境的剝削。孔子主張人們應該最愛自己的親人,而墨子的思想卻是要愛別人如愛自己,愛自己的同時也要愛別人,墨子認為只有這樣,人們才會真正的推己及人,才會止戈休戰。


二、墨家的“自苦”風尚


孔子雖有節儉思想,但是大體還是主張有能力的人“久喪厚葬”,提倡“克己復禮”,而墨子他不僅僅覺得此習俗奢靡浪費,還從根本上認為它無異於社會,不僅是對物質的浪費,也損耗人力。墨子提倡君王和官員應該效仿遠古上賢,過著儉樸的生活。墨家弟子們以身作則,他們常常下地耕田,以“自苦”為風尚、引以為傲。在墨子的所有主張中,反對奢靡享受佔據著很大的地位。


三、君王也該選賢者擔任


最後說墨子的“尚賢”主張,它並不僅僅是提倡選拔官員要“唯才是舉”、“任人唯賢”,也認為君王也應推舉有賢能的人擔任,與孔子的思想相比,少了對等級制度的看重,這與孔子的“親親為大”主張相悖。

古代掌權者向來都宣揚

“君權神授”,帝位父子相傳的傳統也代表著對血緣的看中,墨子的倡導絕不得當時野心勃勃、想要一統天下、得登九五之諸侯的接納,孔子的主張卻有利於維護他們的封建統治。

“尊卑有別”與“民無終賤”:透過儒墨關係,看墨子“新儒家”論

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差異?


一、思想上的差異,首先便是源於他們個人出身經歷不同


被譽為“天縱之聖”的孔子,出身貴族,雖後來也是一路歷經坎坷,但也是入仕多年,思想終究與農民出身的墨子有些不同。墨子從事過許多職業,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用勞力去換取報酬,他一直親身體驗著平民的生活,很瞭解平民的痛苦。墨子的追隨者很多都是當代社會上的手工業者和下層人士,他的思想主張便是代表底層人員在發言,墨家在當時影響力如此之大,也是因為眾多勞苦大眾的支持。


二、目的不同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狼煙四起,“王道哀,禮義廢,政權失,家殊俗”,當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會狀況嚴重摧殘了人民的精神世界,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等思想,既是想重新建立起社會的等級秩序,也是因為他向來推崇“周禮”,想成為“周禮”的繼承者、傳承者,他所倡導的思想並不是從平民角度出發。而墨子不同,他的目的就是打破等級制度,建造人人平等、無戰爭的和諧社會。他們的目的存在著偏差,所以也就“道不同不相為謀”。


三、立場不同


孔子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代表著的是統治階級的思想,他竭力維護西周的奴隸社會制度。而墨子是真真正正的站在勞苦平民角度,向社會表達著勞苦大眾渴望不再被剝削、渴望尊嚴、自由的樸素思想。他們的立場站在雙方對面,所以思想上的差異也是必然,他們其實都代表著各自的階層,在共同期望和平、和諧社會的同時,也在極力維護自身階層的利益,兩個階層的矛盾就在雙方的思想主張中體現

“尊卑有別”與“民無終賤”:透過儒墨關係,看墨子“新儒家”論

總結

墨子和孔子都是先聖,他們不僅是當代的一代文豪,也是存在於中國歷史長河中的偉人。墨子的思想受了儒家的影響,他的思想主張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也是十分具有先進性的,然而在當時社會,這樣的思想主張卻並不會受統治者青睞。

他的“兼愛、非攻”思想對於國家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作為歷史上唯一一個農民出身的哲學家,他以底層人民的視角,向人們表達他對美好生活的真實願景,在繼承了部分儒家思想的同時,剔除了封建迂腐的糟粕,如儒家提倡的等級制度,以務實的態度對其進行了補充和發展,他在大體上是認同儒家的價值理念,所以謂“新儒家”也。

參考文獻:

《漢書· 藝文志》

《四庫全書總目》

《論語》

《墨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