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中法戰爭中,清軍在老將馮子材的帶領下,在黑旗軍配合下於中越邊境地帶鎮南關重創法國陸軍,保衛了中國西南邊疆的安全;在法國侵略臺灣的戰役中,臺灣軍民在劉銘傳的帶領下再次重創法國侵略者,打破了法國佔領臺灣全島的企圖;在鎮江戰役中,鎮江炮臺守軍頑強抵抗,法國海軍被擊退,法軍統帥孤拔重傷,不久死去。

法國在中國戰場的屢屢挫敗,直接導致法國費裡政權垮臺,可以說,中國軍民在中法戰爭中取得了自兩次鴉片戰爭以來的勝利,這是近代以來中國對西方強國戰爭中取得的少有勝利,很是鼓舞人心,也讓西方看到了中國並不是任人宰割的。

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福州馬尾:中法馬江海戰舊址

本來,趁此機會,清政府可以藉著在戰場上取得的勝利,打破法國佔領越南地區進而威脅我國的企圖,取消部分不平等條約,重新簽訂有利於自己的相對平等條約,並藉此警告西方列國,清政府已經不是任人宰割的弱國了,經過洋務運動等學習和進步,中國又重新成為東方強國。

但是,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清政府居然"見好就收",非但沒有取消以前的不平等條約,反而主動找法國談判和讓步,讓法國在戰爭中無法獲得的權益在談判桌上輕鬆得到,在條約中清政府再次出讓主權和利益,中法戰爭最終以清政府"不敗而敗"結束。

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頓時,舉國震驚,謾罵聲一片,紛紛指責以李鴻章為首的大臣賣國喪權,指責朝廷外交的無能和崇洋媚外。

西方列強也為此感到詫異,沒想到清政府就是在戰場上取勝了還是會出賣國家利益,也從中看到了清政府的無能。

中法戰爭是洋務運動以來的首次中外大規模衝突,直接檢驗了洋務運動的成果,也是一次對外重新展示清政府的機會,但是清政府的不敗而敗,卻出乎很多國家的意料。

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可以說,正是中法戰爭中清政府無能的政治表現,使西方列強和對中國有很大野心的日本看到,即使進行了洋務運動,清朝軍隊也只是一支裝備了近代先進武器的古代軍隊,清政府政治腐敗、外交無能,中國仍然是一頭沒有甦醒的睡獅

這直接壯大了外國列強進一步侵略中國的野心,使原本可以推遲的中日戰爭也提前爆發了,大大加速了日本侵華的步伐,9年後的再次戰爭,清政府終於敗下陣來,極大的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進程。

中法戰爭的最終結果,充分說明了單純的洋務運動和不動本質的變革,無法徹底改變清政府腐敗衰落的局面,只有更加徹底的變革,才能拯救中國。

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我們為中法戰爭不敗而敗惋惜的同時,從另一方面設想,如果清政府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後,沒有李鴻章的"見好就收",繼續打下去,就可以徹底驅逐法國侵略者、取得最終的勝利了嗎?就能改變當時的局面嗎?

其實不一定,以當時清政府的狀態,如果繼續打下去,清政府不一定還能獲得勝利,如果最後戰敗,清政府勢必會失去更多的國家主權和大量的戰爭賠款,這也許是李鴻章等人"見好就收"更深層次的原因吧。

中法戰爭法國是戰敗了,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對清軍的忽視,沒有派遣足夠多的力量,忽視了洋務運動和在鎮壓農民起義過程中清軍恢復了一定的戰鬥力,以及邊境地區民眾抗擊法國侵略者的堅決意志。

另一方面是法國在十多年前的1870年~1871年經歷了普法戰爭的慘敗,法國被割去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給德國,並賠償大量的戰爭賠款,國力一定程度上受損。

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但是,戰敗的法國並沒有一蹶不振,憑藉著工業革命後的工業基礎,其實力在歐洲僅次於當時的英德,依然是西方的強國

如果清政府決定繼續戰爭徹底把法國趕走,法國肯定不會甘心失敗,新上任的政權必然會糾集更多的力量,捲土重來,對清政府展開新的進攻和侵略。

如果法國調整力量,捲土重來,你們覺得清政府還有必勝的把握嗎?

其實,仔細看看戰爭的實際情況就能發現端倪。

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中法軍隊在中越邊境的戰爭,清軍取勝很大原因是我眾敵寡,憑藉有利地形和本土作戰優勢,儘管如此,清軍和黑旗軍仍然是損失慘重,傷亡情況遠遠大於法軍。

戰爭第二階段的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因指揮領導問題錯過最佳時機,本來佔有地利優勢的福建水師結果在老窩裡被全部消滅,水兵損失慘重,馬尾船廠也被轟擊,各種岸防措施遭到破壞,法國艦隊揚長而去。

臺灣戰役中,基隆也被攻破,雖然後續戰爭中阻止了法國的繼續前進,但是也難以將法國侵略軍徹底趕下海去。

在是戰是和問題上,以李鴻章為首的大臣一直想通過各種理由求和,甚至有些談判進展情況不向清政府通報而私自決定,造成大局上的被動,造成前方士兵的猝不及防;而以左宗棠、張之洞為首的大臣則是主戰派,朝廷不能統一意見,一直在戰爭與和談之間搖擺不定,畏手畏腳,不能全力以赴。

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清軍不乏英勇之士,亦不缺敢死之將領,但是卻缺乏真正的有眼界之人,將帥無能累死三軍,朝廷無能,將士疲於奔命,統治集團的上層腐敗無能,才是導致軍事上和外交上被動的根本原因,這也是戰場上失利的最主要原因。

當時中法戰爭雖然法國戰敗了,但是也只是法國在中國地區的局部失敗,並沒有殃及其本土,元氣未損,如果下定決心再戰,完全可以組織更強大的遠征軍隊,到時候僅憑清政府的幾支作戰能力有限的軍隊,很難抵擋住裝備精良的法國軍隊和法國的堅船利炮,一旦戰事失利,主和派就會重新站上上風,朝廷又會陷入求和的氣氛中,軍事上隨之懈怠,進一步加速軍事失利步伐,惡性循環,損失更多主權和利益。

中法戰爭中清朝見好就收真的是李鴻章的錯?還真不一定

湖北武漢:武漢博物館《武漢近現代史》展覽中張之洞與漢陽兵工廠(資料配圖)


所以,中法戰爭中的見好就收,對當時的清政府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也是當時時局下的不得已之舉,若非如此,重啟戰端,勝負未可知也。

知歷史,明興替,懂得失,本文由津城沐雨原創,歡迎大家隨手關注,您的支持是我不斷創作的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