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入殿之基:象

最近很想寫一寫《易經》方面的文章,一來是因為《易經》是中國哲學的起點,自古以來人們就稱它是“群經之首,眾道之源”,所以想要學習中國哲學,《易經》是繞不過的一道坎。二來是因為自己對《易經》的喜愛,想把學習時的心得分享出來。

《易經》這一部書,從古至今無數學者不知作了幾屋子的書,也講不明白。而且越到後世越是混亂。我想其中的關節,就像金庸在《俠客行》裡說的一樣,後人加的註解越多,反而越是有礙見道。

所以,我以為在學習《易經》時,凡是後世流入“方士”一類的說法,如讖緯數術、風水算命等等,全部都是曲解。

提到《易經》,人們常說它有四個功能:象、數、理、佔。這是說《易經》中包含了事物現象、數術和義理,而占卜則是對《易經》的一種運用方法。

所以,象數理佔中最容易理解,也是《易經》的起點——現象。以象作為鑰匙理解《易經》,即使放在科學發達的今天,其解釋依然毫不牽強,是可以說的通的。

《易經》的入殿之基:象

設卦觀象:由象而生卦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易經》,相傳是伏羲最初創立的先天八卦,後來周文王推演至六十四卦,周公加了爻辭,孔子晚年作了彖辭、象辭和繫辭。這也就是《易》經三聖的說法。

我們學習《易經》首先接觸到的是八卦,古人說“卦者掛也”,是指卦是一種符號,代表的是“掛”在天上的現象。

《易經》的八卦就是乾☰、坤☷、震☳、巽☴、坎☵、離☲、艮☶、兌☱這八個卦象。其中每一卦又都是由爻組成的,爻是所有卦象最基本的符號,在《易經》中,用“——”表示陽爻,用“— —”表示陰爻,所謂陰陽指的是明亮和陰暗的現象。

所以,八卦也就是代表天地間存在的八種現象,這八種現象又都是由明暗相間的現象組成的。

下面簡單說說八卦是如何由象而設卦的:

  • 乾卦☰的卦象:我們遙望遠方,天空的上、中、下三個部分都是明亮的,所以用☰代表天,取名乾卦。
  • 坤卦☷的卦象:我們俯視大地,土地的近、中、遠各處都是黑色和陰暗的,所以用☷代表地,取名坤卦。
  • 震卦☳代表雷:下雨之前,雲層湧動,雷動閃現電光,從遠處看去就是上面的雲層陰暗,下面雷動的電光是明亮,所以用☳表示雷,取名震卦。
  • 巽卦☴,一則代表風,二則代表木,這兩種象徵也是從陰陽明暗而設立的卦象。當遠處起風時,天空的上面晴朗,所以仍然是明亮的,而地面的風吹起塵土而變得昏暗,所以用☴代表風。☴的另一個卦象是木,木是森林,但我們從遠處眺望森林時,森林上面是明亮的天空,下面是昏暗的森林。所以也用☴代表木。
  • 坎卦☵,代表河流(水),遠處看河流的現象是,中間的河流是清澈的,前後的河岸是昏暗的,所以用☵代表河流和水,取名坎卦(坎卦也代表月亮,夜晚的月亮是明亮的,而天空是昏暗的,所以☵代表月)。
  • 離卦☲,代表火,我們知道火能照亮四周,但中心燃燒的物質卻是不發光的,所以用☲代表火(同時也用☲代表太陽,其解釋也是相同的),取名離卦。
  • 艮卦☶,代表山,我們看到高山時,山上面的天空是明亮的,而山體是昏暗的,所以用☶這種卦象代表山。取名艮卦。
  • 兌卦☱,代表澤,澤就是湖,當我們臨湖而望時,湖面是昏暗的,但湖水中倒映的天空是明亮的,所以,用☱代表湖、澤,取名兌卦。
《易經》的入殿之基:象

以上是我對八卦產生的理解,我的依據是卦是由現象來的。

之前我讀過南懷瑾先生的《易經雜說》,其中對☰卦的解釋是:

“☰代表天,我們仰頭一看,天總是在上面,到了太空倒轉頭來,頭上還是天,天一定在頭頂的。”

還有對坤卦的解釋:

“☷坤卦是地,人類是地球上的文化,地總是踩在腳底下,這個是地的現象掛在那裡。”

僅以這兩卦的解釋來說,南懷瑾先生只以位置的上下來解釋乾坤兩卦的成因,似乎有點答非所問之嫌。

再如:

“震卦☳代表雷,電震動了就是雷,一震動以後,對面就成了氣流了,就是風。”

也是並沒有真正回答☳為什麼代表雷卦。

而如果用現象來解釋,那麼爻代表陰陽變化,在易經中處於最基本的位置;爻互相疊加,代表自然中陰陽的交錯變化,由此而象徵各種天地日月等事物,也就產生了八卦。再由八卦相疊,取其合理的含義,象徵人世間的各種事物。

所以,《繫辭》中才會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天人之分:自然現象與道德人事

在《道德經》中,分為上經和下經,上經為道經,下經為德經。《道德經》的這種分法或許就是源自《易經》。《易經》共六十四卦,也分為上經和下經。

《易經》的卦序歌中是這麼寫的: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從乾坤開始到坎離一共三十卦,是《易經》的上經,從鹹卦開始到未濟卦一共三十四卦,是《易經》的下經。

在這六十四卦代表的現象中,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天地間的自然現象,另一類是人事中的各種現象。

例如,雲雷屯卦,代表的是天地初生時雷雨交加的現象,這種情況十分艱難,屯有艱難之意,所以取名屯卦。

再如,歸妹卦,上卦是震卦,下卦是兌卦,震另外有長子之意,兌卦有少女之意,古代長男娶少女有婚配之意,所以震兌相合代表嫁女,取名歸妹卦。

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由一定的現象來代表特定的事物。這些事物或屬於自然,或合於人事。在這裡如果把六十四卦的卦象全部列出,未免冗長和枯燥。所以,以後在說每一卦時再分別解說為好。

《易經》的入殿之基:象

最大的象:天地四時

前面說了各卦的卦象,代表生活中的某一個物象,其實將這些現象組合起來說的就是天地運行總的現象。

如《繫辭》上傳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就是指天地宇宙,兩儀指的是日月,四象是春夏秋冬。所以,《易經》給我們描繪的畫面就是:先有天地,然後有日月,日月運行而產生四時變化,在寒暑交替過程中出現了水火草木,風雷川澤。

以上所說,不過是隨便舉的幾個卦象作例,我想正因為象對《易經》如此重要,所以孔子才會說一切名物度數,都是起於各種現象,並且一切人事道德也都是從種種意象上發生出來的。

所以孔子在《繫辭》中才會十分推崇《易經》,他說:“是故闔戶謂之坤,闢戶謂之乾。一闔一闢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見乃謂之象,形乃謂之器。制而用之謂之法,利用出入民鹹用之謂之神。”

這就是說,道與器、理與用,全在於其中了。

《易經》中的易字,主要的含義是變化,所謂變化即是天地、自然和人事中的變化,而後人不知這個道理,用河圖、洛書、五行、數術、交卦、互卦等種種說法強加於《易經》,所以越是解釋就越牽強,其用途也就流入今天所見的“方士”一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