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三月草長鶯飛,到處是拂堤楊柳醉春煙的景象。田間、路旁水牛花齊刷刷地冒了出來,白白的絨毛上掛著春雨溜溜的水滴,鮮嫩的很咧,此時才是採摘水牛花的最佳時期,待到頂端的黃色小花露出倪端,水牛花開始變老,只能掐它的尖端的小小部分。水牛花無論是蒸青團,還是炸糖油粑粑,那都是春天裡一等一的美味,著實讓人嘴饞。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水牛花的學名叫鼠麴草,又稱鼠麴草,在我們湖南農村也叫水膩子,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水牛花和水膩子這樣的俗稱,莫非與它喜歡生長在溼潤的環境有關?水牛花主要分佈在安徽、湖北、江蘇、浙江、福建、湖南、江西等地,有淡淡的清香,具有抗菌解毒和祛風除溼的功效。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古人對水牛花的食用價值早有認識,均為與米粉摻和一起

在我國古代,祖先們早已發現了水牛花的食用價值,並且均採用了水牛花與米粉摻合在一起的吃法,或做成糰子或做成餅子,古代一些名人在古籍中均有記載。

——宗懍的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

最早有關水牛花的吃法的文字記載見於朝北朝大臣宗懍的《荊楚歲時記》中:“是日(三月初三),取鼠曲菜汁作羹,以蜜和粉,謂之龍舌柈,以厭時氣”。這個“龍舌拌”恐怕就是最早青團的雛形了,由於加了蜂蜜,自然為甜口味。

——李時珍的和米粉食也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除了記載了大量的中藥材外,同時也記載了植物食療方法,水牛花便是其中之一:“麴,言其花黃如麴色,又可和米粉食也。鼠耳,言其葉型如鼠身,又有白毛蒙茸似玉。”文中不僅詳細描述了水牛花的外形特徵,而且還提到水牛花是和米粉一起食用。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袁枚的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

清代著名詩人和美食家袁枚,在他的《隨園食單》中也有對青團製作的描述更為詳盡:“搗青草為汁,和粉作粉團,色如碧玉。”此做法與我們現代江南青團的製作方法如出一撤。將青草搗碎去渣留汁,再將青草汁與米粉和在一起,揉成圓圓的碧綠的糰子。文中的“青草”是否為水牛花,或是艾草、麥青草等其它青草,卻無從知曉。至於這個粉應該就是糯米粉,因為在我國糯米稻穀已有五千多年的種植歷史,《詩經》中的“稻”均指糯米稻穀。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顧景星的和米搗作餅

清朝文學家顧景星在順治二年,正遇時局混亂,大片土地荒蕪,一家貧困潦倒,常常靠採挖野菜充飢,在實踐中,他不僅認識了各種野菜,而且還熟知它們的做法,並寫下《野菜贊》,提到了水牛草做成餅的吃法:“二月生,葉如鼠耳,和米搗作餅。”

水牛花與清明節結下不解之緣,成為最具清明節特色的食物

——青團的起源傳說

水牛花製作的青團,原本是很普通的民間小吃,因具有青草香氣,又保持水牛花碧綠的顏色,便是“青”的來源,不知從何時起卻與清明節結下了不解之緣,關於青團起源的幾個傳說版本,無不與清明節有關,流傳最多最廣的則是太平天國李秀成的大將陳太平在清明節這一天,被清兵追捕所困斷糧,一位機智的農民,躲過清兵的盤查將水牛花製成青團送給陳太平,因此解救了他,從此每年清明節,李秀成下令太平軍採摘水牛花學會做青團,以備糧緊時禦敵。久而久之吃青團的習俗便廣泛地流傳開來。

——清明節的祭品,寒食節的冷食

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這一傳統節日裡,民間活動以掃墓和祭祖為主軸。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詩人杜牧將人們掃墓時懷念故人的悲傷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人們帶上青團等祭品擺放在墓碑前,以寄託自己的思念。雖說隨著時代的變遷,如今的青團祭祀功能早已逐漸淡化,但在江蘇和江南一些老人中至今仍保留這個習俗。

“寒食節”又稱“冷節”和“禁菸節”。傳說“寒食節”的由來,與紀念晉文公重耳的大功臣介子推有關,人們為紀念不肯出山而被燒死的介子推,相約禁止開灶用火吃冷食,據說最初的冷食只是麥粥,而青團因憑藉“能事前準備、可以保留數天冷食”的優勢,便成了冷食的代表。“寒食節”因早於“清明節”一兩天,現在已併入“清明節”,兩節合二為一。

——清明節最具代表的傳統食物

青團從明清時期開始流行於江浙和上海,由最初的清明節必備的祭品,經過幾百年的歷史發展,如今的青團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掃墓祭祀點心,呈現多樣化的變化,成為清明節前後最受歡迎的春天時令嚐鮮之美食,原料不再是單一的水牛花,或許是艾草,又或許是麥青草。而且每個地方對青團的定義也有所不同。上海人把水牛花做的糯米糰叫做青團,而江浙卻叫清明果,還有的地方只要是野菜汁做綠色糯米糰子,統稱為青團。因為水牛花與清明節有了千絲萬縷的關係,又叫清明草。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水牛花的做法

水牛花最常見的做法有糰子和餅子,在上海江浙流行糰子,而我們湖南更多的是做成餅狀的糖油粑粑。

——豆沙青團

青團除了碧綠的顏色,形狀有類似“元寶形”和圓團之分。其餡有鹹有甜,甜味以豆沙和芝麻餡為主,而豆沙餡是匠心的最佳載體。

第一步:摘取未開花的水牛花嫩葉尖,去除雜草和黃葉並清洗乾淨,清水倒入鐵鍋內,加入適量的石灰水燒沸,將洗好的水牛花放入鍋內煮沸,新鮮的水牛花要用石灰水煮熟,用江浙話叫“熗汁”。“熗汁”後的水牛花不僅去除了苦味,而且能保留鮮亮碧綠的顏色,味道也會更香;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第二步:將煮好的水牛花放入清水中沖洗2遍,再將其搗碎成糊狀,和糯米粉揉在一起成團,也可加入適量的梗米粉混合,揉的時間越長,韌性越足,吃起來更有嚼勁。多餘的水牛花糊瀝乾水分,用保鮮袋裝好,存入冰箱冷凍保存,可以吃到次年開春;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第三步:

將和好的麵糰蓋上保鮮膜靜置15分鐘,搓成長條,再切成等份小劑子,將小劑子搓成圓球,然後放入手掌心,用另一隻手心壓扁,再挖一勺豆沙放入中間,用手往上捏住封口,搓成均勻的糰子,也可捏成有漂亮餃子花邊的元寶形狀;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第四步:蒸鍋倒入清水,隔板上鋪墊溼潤的棉紗布,再將青團整齊地擺放在棉布上,蓋好蓋子大火蒸15分鐘後出鍋,香糯軟滑的豆沙餡青團便可以開食了,甜味與香氣絲絲入扣。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湖南糖油粑粑

糖油粑粑是湖南長沙特色小吃,而用水牛花製作的糖油粑粑,因其有了水牛花的特殊清香,味道更上一層樓,深受湖南人的喜愛。前面的二個步驟與青團的做法並沒有兩樣,從第三個步驟開始有了一些改變,將和好的麵糰蓋上保鮮膜靜置15分鐘後,搓成長條,摘除小塊搓成圓團,再壓成1釐米厚的圓餅;熱鍋下油,油至七成熱,放入圓餅中火油炸;炸至兩面金黃,加入白糖,倒入少許水燜15秒收汁即可,趁熱吃外焦脆內軟糯,比起青團香味更濃郁。也有不加糖,後續蘸糖的吃法。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台州青餣

台州人對清明節十分重視,清明節這一天準備的食物竟然豐富的像年夜飯,從清明節前幾天就開始忙碌做青團吃,不過台州人稱青團為青餣,沿用古代叫法,古時候糯米吃食被稱為“餣”,青是指它的顏色。台州人做青餣加入了兩種野菜,一種是水牛花,另一種則是蒿草(有的地方稱艾草),兩種香氣不同。台州人做青餣最獨到之處就是加入了苦櫧樹葉,苦櫧樹葉有特殊的香氣,將苦櫧樹葉貼在青團兩邊及底部一起蒸制,一是防止它們在蒸制過程中發生粘連,二是讓香氣層次更為豐富。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青餣的餡料也有兩種,一種是用豇豆和芝麻拌起來的甜餡,另一種是豐富多彩的鹹餡,各種鹹料自由塔配,有五花肉、新鮮薺菜和春筍、香乾、蝦皮、雪菜、豆芽、蔥、大蒜等。所有的鹹料切細丁炒至七分熟,再包進青色的青餣皮裡,上柴灶大火蒸30分鐘,出籠的青餣形狀飽滿、色澤翠綠欲滴,直抵心脾,讓人一時難以忘懷。

近幾年青團“火”起來了,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對春天的記憶

近幾年來,青團一下子“火”了起來,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青睞,不僅上海、蘇州、浙江人喜歡,而且在福建、廣東、江西、湖南、安徽、四川等地也很十分盛行。

——口味更多

近幾年青團越來越被人們推崇 ,成為炙手可熱春天的搶手美味,為了迎合更多人的口味,各種做法層出不窮,甚至融入一些西洋文化,使年輕的消費者趨之若鶩。除了本土特色極強的馬蘭頭青團、春筍青團、薺菜鮮肉青團,醃篤鮮青團等外,靜安麵包房的爆漿奶黃流沙青團;沈大成的抹茶牛奶青團;喜茶拔絲芋泥鹹蛋黃青團包;樂樂茶的青果果&粉果果、王家沙的艾葉奶黃椰蓉青團、盒馬鮮生酸菜魚等等新品種,令人耳目一新,極具誘惑力。另外,還有蟹粉青團、牛蛙青團、麻辣火鍋青團、Q心奶香紫薯肉鬆青團、榴蓮青團等紛紛閃亮登場,讓人目不接暇。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值得一提的是:聞名全國的上海杏花樓,蛋黃肉鬆青團持續火了四年,目前銷量依然堅挺。為了更一步拓展市場,另闢蹊徑,而今又奉上了——雞絲培根青團。據說雞絲培根青團咬開皮子,一股奶油香氣會撲鼻而來,宛如“西餐中的奶油蘑菇湯”,吃出西餐的feel,深受上海白領青睞。

——受歡迎程度超出想象

自從2016 年上海杏花樓開創性地將蛋黃肉鬆塞到糯米皮的那一瞬間,迅速爆紅,成為網紅美食的佼佼者,當年銷量一路飆升,供不應求。2017年上海杏花樓的蛋黃肉鬆青團賣到脫銷,甚至有黃牛加價到100元一盒。為了一睹網紅青團的真顏,不少人外地人專程趕到上海,排了6小時只為一口蛋黃肉鬆青團。2018年2月27日上午才8點多,杏花樓總店雞絲培根青團開售,店門口排隊隊伍早已超過20多米長,如此少有的場面,不得不讓人重新審視小小青團的魅力。這便是中華老字號中的傳統飲食文化,得到不斷傳承和昇華的過程。

三月水牛花齊刷刷地冒出來,咬一口它做的青團,滿滿春天的味道

——那份美好仍然來自大自然

現今上海、江蘇許多市面上的青團,多用漿麥草或麥草粉取代水牛花和艾草製作青汁,雖然顏色更為碧綠漂亮,也又青草的香味,但畢竟是人工種植,少了田間的野趣,少了山脈的靈氣,也少了養生的元素,與小時候記憶中的味道漸行漸遠。我認為青團的美好,更是來自大自然的水牛花、艾草的呼喚,咬一口它們做的青團或餅,滿滿都是春的味道,它不僅是一道美食,更是一種初心,一種對春天的記憶。

水牛花與江南煙雨,不期而遇……成就了青團美食界的詩情畫意,讓無邊春色渲染我們的味覺。

我是筱雅美食,一個廚藝愛好者,關注筱雅美食,傳遞一日三餐的美食溫暖,共同探討美食話題,讓美味和健康陪伴你的生活。歡迎點贊、轉發、收藏、評論,謝謝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