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她把謀生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上,是一個被市場左右的知識分子——易中天

她是高高在上的國學大師,曾肩負起傳播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

她曾經是幽默風趣的講師,是晦澀難懂的文言文的救星;

她曾經是很多人眼中的中國代表,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充滿著書香之氣。

如果說從前的那些高高在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是如何深入基層,讓更多人接受的,那麼回答就是有像她這樣的國學大師在傾盡全力傳播與解讀。

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只是,那個曾經站在文化頂端,曾經受萬人追捧的國學大師,卻在北京大學露面時被學生轟下講臺,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樣的呢?這位跌落神壇的國學大師于丹又經歷了什麼呢?


一、于丹爆紅

相信很多人聽說過於丹這個名字,都是源自於一個叫《百家講壇》的節目。在這個完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載體的特殊平臺,走出了很多的國學大師。我們熟悉的易中天紀連海都對中華文化頗有研究的大師都是從這個節目走入大眾視野的,換句話說,《百家講壇》這個節目,捧紅了無數的國學大師。而這其中,也包括于丹。

說起《百家講壇》的于丹,人們的第一個印象大多都是學識淵博

妙語連珠。作為中國古代的優秀傳統文化,四書五經、《論語》等書籍從來都是以高度著稱的。如果你從來沒有學習過這些文化,或者說你只瞭解到文化的一點皮毛,那你就對中國古代的文學毫不知情。只是,作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積澱,這些古代文學需要傳播,更需要傳承。

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于丹與易中天

而於丹,就擔任著這樣一個傳播者的角色。因為于丹的精彩解讀,人們瞭解到了《論語》背後的故事,也正因為她的解讀,中國文學不再像從前那樣晦澀難懂,它們更多地貼近於現代的生活,變得接地氣了。

《論語》中傳達的精神,在現在依舊存在著新的意義。因為于丹的講述,《論語》更像是一幅畫,或者說,更像是一部不斷更新的連續劇。於是,人們開始對古代的文學感興趣了,甚至整個中國都前掀起了學習《論語》的熱潮。她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傳播地更廣、更遠。

也因為于丹的講述,她成為了炙手可熱的國學大師,甚至是許多崇拜古代文學的人心目中的女神。可是自古以來,從來都是成江山易,守江山難

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二、于丹的困境

成名之後的于丹開始成為各種文學講座的座上賓,她不僅成為作者,出版自己的書,還經常到處演講,國學的熱潮也伴隨著于丹的人生巔峰。憑藉著國學大師這個稱號,于丹在傳統文化的領域風生水起。

可是,隨著她的爆紅,負面消息卻越來越多。國人對她的批評甚至是斷崖式的,她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的滑坡,可以用走下神壇來形容。

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2012年,于丹接受邀請去參加北京大學的國學講座。可是于丹在講座進行了一半的時候,被底下聽講座的人齊聲喊道“下去”,不僅如此,底下學生議論紛紛,不停地喝倒彩,臺下噓聲一片

回想起這個場面,連身為局外人的我們都覺得十分尷尬,更別說頂著國學大師這一頭銜的于丹女士了。

那個曾經風風光光,在各個國學領域閃閃發亮的國學大師究竟經歷了什麼?是什麼讓她從受人敬仰到如今的受人嫌棄呢?54歲的于丹,一個本來應該在國學領域成為真正的大師的年紀,為什麼遭受了這樣的事情呢?

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三、于丹的爭議

探究各個方面的原因,這一切,終究是與于丹的個人品質有關。

于丹最不能讓大眾接受的一點就是,耍大牌。耍大牌這三個字,其實人們更多的是在娛樂圈聽說,那麼在國學領域的于丹又是如何跟這三個字扯上關係的呢?

或許是因為于丹在國內極高的熱度,她在國內受到千萬人的追捧,於是自然享受著高級別的待遇,每次出席活動,于丹一定都是豪車接送,吃穿用度一應都是最好的,受不了一點委屈。

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可是那也僅僅只限於在國內。于丹受邀去外國參加國學方面活動,本來承擔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重大責任的她卻在國外耍脾氣。而她耍脾氣的原因,竟然是因為國外給她的待遇低。她不僅對相關的隨行人員擺臉色,還對他們百般刁難,工作人員都苦不堪言、怨聲載道。

國內與國外本就存在著國情不同的問題,沒有像國內那種高級別的待遇本就無可厚非,因為這些本來就是身外之物,一個真真正正的國學大師並不應該將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享受之上,相反,這樣的行為更是會讓別人看不起,在他們眼中,中國的國學大師的形象不應該是這樣的。

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其次,就是人們對於丹專業素養的批判了。許多文學領域的專家也對於丹的素養提出了質疑,他們覺得,于丹對於《論語》的解讀,大多隻是停留在表層,並沒有深入挖掘其中的意義。

將於丹放在國學大師這樣一個高度之上,實在是有些過分捧著了。

說起一個文人,大多數人們的印象都是兩袖清風,而於丹卻與這個形象並不符合。易中天曾經對於丹的評價是,她更多地是憑藉著國學賺錢謀生,儘管她有一定的文學素養,但是她更像是一個被市場左右的商人。

談被北大學生轟下臺的于丹:從國學大師到萬人唾棄,到底怎麼了?

于丹的大部分國學的傳播似乎都與利益掛鉤了,這樣的行為在很多人眼中似乎讓文學並不那麼純粹了,作為我們共同的文化根基文化積累,國學這一個詞容不得半分褻瀆。

有人說,本來這樣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經過於丹的包裝,開始變得十分高大而空泛,沒有任何的價值,她所說的每一句話,她傳播每一箇中華文化知時識,都將她自己擺在一個十分高大的位置之上。

其實不論是我們處於什麼樣的境遇之中,不論我們處在什麼樣的高度之上,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我們從何而來,為何而來,我們更應該考慮的事情是,我們肩負著怎樣的責任,我們應該處在一個什麼樣的位置之上,我們應該如何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

從不奢求,從不越矩,永遠謙虛,永遠進步,我們,才會永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