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一個不倫不類的稱謂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突然間蓬勃興起一股思想文化的熱潮——"國學熱",突然得有不少人根本沒搞清楚這股熱潮到底是怎麼回事便拔腿跟了上去,一頭紮了進去,不亦樂乎地鼓之呼之,迷之戀之。

國學,一個不倫不類的稱謂


那麼,究竟何謂"國學"?這股新興熱潮的所謂"國學"又所指何物呢?追根溯源,"國學"這一稱謂自古有之,《周禮》《漢書》《後漢書》《晉書》等典籍中均有記載。不過古代之"國學",均指官方主辦的學府,而非學術學問學科之含義。如,南宋白鹿洞書院的前身便叫"白鹿洞國學"。近代以來,"國學"一詞先後被梁啟超、章太炎、胡適、錢穆等學者提及,其含義大致相同,即中國固有之學術,主要指先秦的諸子百家之學、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隋唐的佛學、宋代的理學、明代的心學、清代的考據學等流變的中國學術。1947年版《辭海》對"國學"即釋之為"本國固有之學術"和"古者天子諸侯國都內所設之大學小學"兩種含義。近現代著名學者馬一浮先生則將國學楷定為"六藝",即《詩》《書》《禮》《樂》《易》《春秋》之學。至於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新興的所謂"國學",其所指便眾說紛紜了。比如,有的認為"國學"即儒學,認為只有儒學才是真正的"國學";有的認為"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有的認為"國學"是中國正統學術和主流文化的總稱;有的認為"國學"即是“漢學”;有的認為“國學”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包括中國古代的哲學、史學、宗教學、文學、禮俗學、考據學、倫理學以及中醫學、農學、術數、地理、政治、經濟及書畫、音樂、建築等諸多方面;有的則認為“國學”應該從更廣義的範圍來界定,認為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等等。

國學,一個不倫不類的稱謂

王國維等“國學大師”


從上述關於"國學"如此莫衷一是的定位和理解,便可知"國學"一詞是頗值得玩味的了。在君主專制時代,"君"即是"國",朝廷即是國家,將朝廷官府主辦的學校冠之以"國",將"官學"命名為"國學",亦是無可無不可的事。不過久而久之,卻導致了國人只知有君有朝廷而不知有國了。以至於解放後相當長時期內,仍有不少犯了國法的人受到寬大處理之後,會忙不迭地說"感謝政府",從未見有說"感謝國家"的。

到了近代,在那個外敵入侵民族危亡,國家面臨列強"滅學",民眾倍受摧殘凌辱的慘痛時代裡,一些知識精英關注於本民族之傳統文化,並命之為國粹、國故、國學,旨在喚醒國人之國家意識,強化其文化自信,振奮其民族精神,雖然並未切中時需且收效甚微,然其用心不可謂不良苦,其態度亦不可謂不審慎!著名愛國詩人黃遵憲在給梁啟超的信中便明確指出:"你提出要辦《國學報》,我覺得現在還不是時候。"一代宗師錢穆1931年出版其《國學概論》時,便在《弁言》中申明:"學術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之名詞。其範圍所及,何者應列國學,何者則否,實難判別。"


國學,一個不倫不類的稱謂

至於上世紀90年代以來何以又重提"國學"再興熱潮,實是一件頗費思量的事。綜合此中各種"國學"的定義,不外乎狹義和廣義之別。但無論"狹""廣",命之以"國學"都實屬牽強。其一,"國學即儒學"顯然不妥。諸子百家,各有長短,於國於民亦是各有用益和貢獻,在開放、包容、多元的今天,豈能再"獨尊儒術"而漠視其他各學!其二,"國學即漢學"同樣不妥。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多民族統一之國家,民族平等乃基本國策,各民族文化都是國家文化之重要組成部分,豈能由某一民族之文化學術代稱"國學"。過去的"國語"、"國文",之所以很快便退出了歷史舞臺,其原因即在於此。其三,"國學特指治國理政之學"亦是不妥。治國理政乃執掌政權、治理國家的專門學問,與"國學"如此之空泛術語實不相匹,命之為治國學、執政學等,恐怕更為貼切。其四,"國學乃中國正統學術和主流文化之總稱"更是不妥。何為正統學術?何為主流文化?難道未列入"國學"之學便都是非正統非主流了麼?如此命名一門學問,缺乏應有的中正態度。其五,“國學即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學術”仍然不妥。既然稱之為"國學",則必須涵蓋一國文化之主體。當今之中國,全面開放,快速發展,奮力崛起,傳統的文化與學術是遠遠不能滿足和代表其文化所需的,將傳統文化和學術命名為"國學"顯有故步自封之弊,既不適應社會發展之趨勢,也與開放包容之理念不相符。其六,"無論是古代的還是現代的,凡是中國的文化學術都屬於'國學'",這樣的定義仍然不妥。因為照這樣定位的話,什麼學問都可以算作"國學"了,中國從今往後的學科恐怕就只有國學和外國學兩科之分了,倒真應了"國學是個框,什麼都可往裡裝"這句話!那麼試問:熊貓養殖算不算國學?核技術算不算國學?"5G"算不算國學?這樣寬泛無邊的命名,有什麼實際的意義呢?

需要申明的是,上文所述之種種不妥,僅指"國學"命名之不妥,非指"國學"之研究對象不重要不當"熱"!恰恰相反,筆者竊以為"國學"所指之對象極為重要,中華傳統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持續地滋養了國家和人民並廣泛地影響著世界,是中華民族之"根"和"魂",理當倍受國人高度熱愛並大力傳承弘揚!是故筆者曾一度對重外語輕漢語、重西醫輕中醫等現象深不以為然,多有口誅筆伐。


國學,一個不倫不類的稱謂

之所以說無論如何界定所謂"國學",其命名均有不妥,其根本原因在於,學科(學問)通常都是以其研究對像命名而非以其國別命名的。比如,以生物為研究對象的生物學,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史學,以中國為研究對象的中國學,等等。按這種思維方式,"國學"就應當是以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學問)了,把並非以國家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學問)命名為"國學",必然就會名實不副、含糊其義。加之國家地位至高,祖國神聖至上,絕大多數事物都不宜冠之以名,命之以"國X""中華X""華夏X"等名,比如"國舅""國母""國師""國老""國戚""國香""國色""國手",等等,便早已沉寂於歷史遺流之中了。即便確屬一國之事務,確需以"國"冠名,亦當由權威機構依法審慎為之,倘若隨便某人、某機構動輒以國家之名稱某物行某事,則很容易導致濫用國家威儀、有損國家尊嚴的任性傾向和負面影響。我國對此一向是極其嚴肅的,國旗、國徽、國歌,無一不是國家權威機構在全民性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經過深入討論研究,並通過國家立法予以確認的。國家《商標法》明確規定,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名稱相同或相近似的,不得作為商標使用,其法理便在於此。中華牙膏是國產商品極其匱乏時期的產物,中華香菸早就該廢掉了,何況這東西本不是什麼善類!某汽車竟能在國家《商標法》頒佈十多年後,仍能以"中華"之名註冊成功,其能量實是令人難以置信。在新時期興起的這股所謂"國學熱"中,雖然不乏誠意以國之名推進國家學科建設和文化復興的仁人志士,但也確有不少以國家之名、行謀私之實的個人和機構,自己都沒有弄清楚自己所稱"國學"為何物,更沒有深入研讀過幾本"國學"之經典,也不認識幾個在其所謂"國學"方面有真才實學的人物,便亂貼"國學"標籤,借"國學"沽名釣譽,拉虎皮扯大旗,到處打廣告、辦講座、搞交流、收費用,甚至設壇焚香,故弄玄虛,如宗教,如傳銷儀式一般,大肆宣揚販賣命相風水、因果報應之說,如此作派也敢稱"國"道"學",實則是禍"國"亂"學"的貨色行徑!

國學,一個不倫不類的稱謂

辟穀養生


綜觀新時期興起的這股"國學熱",儘管其"國學"定義各有不同,但多數所指不過就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學術,如果要對這一類學問命名以立,索性就叫"中國傳統文化學",相關機構和個人也便叫做"中國傳統文化學院""中國傳統文化學會""中國傳統文化大師"又何嘗不可!誠然,這樣的命名,確乎沒有"國學""國學院""國學研究會""國學大師"等稱謂那麼簡練大氣,但是它所指準確含義明確!就學術而言,準確、明確可比簡練、大氣重要得多!或許有人會說,如此命名不能充分體現我國傳統文化之重要地位。然而學科(學問)命名,還是中性一些的好,而並非有"國"則貴,無"國"則賤,並未見中國的水墨畫叫了“國畫”就高貴到哪裡去, 也沒見氫彈不叫"國彈"就少了多少地位!是故"國學"之命名,確當謹之慎之!

國學,一個不倫不類的稱謂


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