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8 「國學」《道德經》裡蘊含的八大精髓

兩千年前的智者——老子

所著的《道德經》

流傳至今

並將宇宙人生的真理

詮釋其中

「國學」《道德經》裡蘊含的八大精髓

01

對立統一的思維

  老子認為,高下,美醜,前後,禍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甚至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這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辯證法思想,讓我們看到對立物之間的真實關係。

02

逆向思維

  春秋時期,儒家提倡仁愛、禮義和忠孝,認為只有仁愛、禮義和忠孝等美的才能改造社會,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但老子採用逆向思維,他認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紛亂,有忠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老子認為,上用智慧治,下便以計謀應,上下都旁離了質樸而崇尚文飾機詐,便使天下失去了真誠,以致大的詐偽必然就會出現。家庭親屬不和睦,才有了所謂的孝慈;國家陷於昏亂,才有了所謂的忠臣。

03

不爭思維

  老子曰:“唯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唯有不爭的處世態度,天下才沒有人能與之相爭。老子認為,不顯示自己,不自以為是,因而更顯耀突出;不誇耀自己,因而有功績;不自以為賢能,因而受到尊重。不爭,才能保全自己,立足不敗之地。

04

利他思維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這個世界上,什麼才是真正的無敵?儒家說,仁者無敵。這與老子有相通之處。只有利他的人,才是無敵的。

  只有利他的人,才會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靈魂上的高度。反之,如果只是為自己的私慾所矇蔽,看問題、做事情始終離不開自己的慾望,那永遠只能是井底之蛙。

「國學」《道德經》裡蘊含的八大精髓

05

戰勝自己的思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認為,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達。同樣,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這個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稱作強者。

06

守柔貴雌的智慧

  老子推崇柔弱的智慧。他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人活著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柔弱的東西,更懂得變化。譬如一棵樹,有生命的時候,都是有韌性的,風來了可以隨風搖擺。而一棵枯死的樹,就變得堅硬了,風來了就吹斷了。

07

要重視“無”的價值

  老子指出,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老子告誡我們: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一定要看到“無”的價值。盆子、杯子等器具內部是“無”的,所以能裝東西;人建造的房子內部是“無”的,所以能住人。人們很容易只盯著眼見的實物,卻忽略了“無”的價值。

08

守正出奇的思維

  老子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意思是說,治國要用“正”,帶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過“無事”。

  正代表了原則性的東西,奇則代表了打破規則。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守正出奇的思維,首先要尊重規則,有些事一定要名正言順、有條不紊,但又要懂得打破規則,懂得變通創新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