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一个不伦不类的称谓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突然间蓬勃兴起一股思想文化的热潮——"国学热",突然得有不少人根本没搞清楚这股热潮到底是怎么回事便拔腿跟了上去,一头扎了进去,不亦乐乎地鼓之呼之,迷之恋之。

国学,一个不伦不类的称谓


那么,究竟何谓"国学"?这股新兴热潮的所谓"国学"又所指何物呢?追根溯源,"国学"这一称谓自古有之,《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等典籍中均有记载。不过古代之"国学",均指官方主办的学府,而非学术学问学科之含义。如,南宋白鹿洞书院的前身便叫"白鹿洞国学"。近代以来,"国学"一词先后被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钱穆等学者提及,其含义大致相同,即中国固有之学术,主要指先秦的诸子百家之学、两汉的经学、魏晋的玄学、隋唐的佛学、宋代的理学、明代的心学、清代的考据学等流变的中国学术。1947年版《辞海》对"国学"即释之为"本国固有之学术"和"古者天子诸侯国都内所设之大学小学"两种含义。近现代著名学者马一浮先生则将国学楷定为"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之学。至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的所谓"国学",其所指便众说纷纭了。比如,有的认为"国学"即儒学,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有的认为"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有的认为"国学"是中国正统学术和主流文化的总称;有的认为"国学"即是“汉学”;有的认为“国学”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有的则认为“国学”应该从更广义的范围来界定,认为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等等。

国学,一个不伦不类的称谓

王国维等“国学大师”


从上述关于"国学"如此莫衷一是的定位和理解,便可知"国学"一词是颇值得玩味的了。在君主专制时代,"君"即是"国",朝廷即是国家,将朝廷官府主办的学校冠之以"国",将"官学"命名为"国学",亦是无可无不可的事。不过久而久之,却导致了国人只知有君有朝廷而不知有国了。以至于解放后相当长时期内,仍有不少犯了国法的人受到宽大处理之后,会忙不迭地说"感谢政府",从未见有说"感谢国家"的。

到了近代,在那个外敌入侵民族危亡,国家面临列强"灭学",民众倍受摧残凌辱的惨痛时代里,一些知识精英关注于本民族之传统文化,并命之为国粹、国故、国学,旨在唤醒国人之国家意识,强化其文化自信,振奋其民族精神,虽然并未切中时需且收效甚微,然其用心不可谓不良苦,其态度亦不可谓不审慎!著名爱国诗人黄遵宪在给梁启超的信中便明确指出:"你提出要办《国学报》,我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一代宗师钱穆1931年出版其《国学概论》时,便在《弁言》中申明:"学术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之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别。"


国学,一个不伦不类的称谓

至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何以又重提"国学"再兴热潮,实是一件颇费思量的事。综合此中各种"国学"的定义,不外乎狭义和广义之别。但无论"狭""广",命之以"国学"都实属牵强。其一,"国学即儒学"显然不妥。诸子百家,各有长短,于国于民亦是各有用益和贡献,在开放、包容、多元的今天,岂能再"独尊儒术"而漠视其他各学!其二,"国学即汉学"同样不妥。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多民族统一之国家,民族平等乃基本国策,各民族文化都是国家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岂能由某一民族之文化学术代称"国学"。过去的"国语"、"国文",之所以很快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其原因即在于此。其三,"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亦是不妥。治国理政乃执掌政权、治理国家的专门学问,与"国学"如此之空泛术语实不相匹,命之为治国学、执政学等,恐怕更为贴切。其四,"国学乃中国正统学术和主流文化之总称"更是不妥。何为正统学术?何为主流文化?难道未列入"国学"之学便都是非正统非主流了么?如此命名一门学问,缺乏应有的中正态度。其五,“国学即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仍然不妥。既然称之为"国学",则必须涵盖一国文化之主体。当今之中国,全面开放,快速发展,奋力崛起,传统的文化与学术是远远不能满足和代表其文化所需的,将传统文化和学术命名为"国学"显有故步自封之弊,既不适应社会发展之趋势,也与开放包容之理念不相符。其六,"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这样的定义仍然不妥。因为照这样定位的话,什么学问都可以算作"国学"了,中国从今往后的学科恐怕就只有国学和外国学两科之分了,倒真应了"国学是个框,什么都可往里装"这句话!那么试问:熊猫养殖算不算国学?核技术算不算国学?"5G"算不算国学?这样宽泛无边的命名,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

需要申明的是,上文所述之种种不妥,仅指"国学"命名之不妥,非指"国学"之研究对象不重要不当"热"!恰恰相反,笔者窃以为"国学"所指之对象极为重要,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持续地滋养了国家和人民并广泛地影响着世界,是中华民族之"根"和"魂",理当倍受国人高度热爱并大力传承弘扬!是故笔者曾一度对重外语轻汉语、重西医轻中医等现象深不以为然,多有口诛笔伐。


国学,一个不伦不类的称谓

之所以说无论如何界定所谓"国学",其命名均有不妥,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科(学问)通常都是以其研究对像命名而非以其国别命名的。比如,以生物为研究对象的生物学,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史学,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学,等等。按这种思维方式,"国学"就应当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学问)了,把并非以国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学问)命名为"国学",必然就会名实不副、含糊其义。加之国家地位至高,祖国神圣至上,绝大多数事物都不宜冠之以名,命之以"国X""中华X""华夏X"等名,比如"国舅""国母""国师""国老""国戚""国香""国色""国手",等等,便早已沉寂于历史遗流之中了。即便确属一国之事务,确需以"国"冠名,亦当由权威机构依法审慎为之,倘若随便某人、某机构动辄以国家之名称某物行某事,则很容易导致滥用国家威仪、有损国家尊严的任性倾向和负面影响。我国对此一向是极其严肃的,国旗、国徽、国歌,无一不是国家权威机构在全民性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深入讨论研究,并通过国家立法予以确认的。国家《商标法》明确规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名称相同或相近似的,不得作为商标使用,其法理便在于此。中华牙膏是国产商品极其匮乏时期的产物,中华香烟早就该废掉了,何况这东西本不是什么善类!某汽车竟能在国家《商标法》颁布十多年后,仍能以"中华"之名注册成功,其能量实是令人难以置信。在新时期兴起的这股所谓"国学热"中,虽然不乏诚意以国之名推进国家学科建设和文化复兴的仁人志士,但也确有不少以国家之名、行谋私之实的个人和机构,自己都没有弄清楚自己所称"国学"为何物,更没有深入研读过几本"国学"之经典,也不认识几个在其所谓"国学"方面有真才实学的人物,便乱贴"国学"标签,借"国学"沽名钓誉,拉虎皮扯大旗,到处打广告、办讲座、搞交流、收费用,甚至设坛焚香,故弄玄虚,如宗教,如传销仪式一般,大肆宣扬贩卖命相风水、因果报应之说,如此作派也敢称"国"道"学",实则是祸"国"乱"学"的货色行径!

国学,一个不伦不类的称谓

辟谷养生


综观新时期兴起的这股"国学热",尽管其"国学"定义各有不同,但多数所指不过就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学术,如果要对这一类学问命名以立,索性就叫"中国传统文化学",相关机构和个人也便叫做"中国传统文化学院""中国传统文化学会""中国传统文化大师"又何尝不可!诚然,这样的命名,确乎没有"国学""国学院""国学研究会""国学大师"等称谓那么简练大气,但是它所指准确含义明确!就学术而言,准确、明确可比简练、大气重要得多!或许有人会说,如此命名不能充分体现我国传统文化之重要地位。然而学科(学问)命名,还是中性一些的好,而并非有"国"则贵,无"国"则贱,并未见中国的水墨画叫了“国画”就高贵到哪里去, 也没见氢弹不叫"国弹"就少了多少地位!是故"国学"之命名,确当谨之慎之!

国学,一个不伦不类的称谓


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