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朮,蒼朮,茯苓,如何調用

脾胃在水溼代謝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內經》曾有“諸溼腫滿皆屬於脾”之說,且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強盛,百病不生,故祛溼藥物的使用,應以脾胃為本,時時照顧脾胃功能,使脾胃健而溼去帶除,故用藥應儘量避免過用苦寒敗胃之品,多用健脾、昇陽、除溼之藥,使後天強而水溼代謝有度,脾胃健而帶病自有轉機。

白朮

味苦甘性溫,人脾、胃經,具有燥溼和中、補脾益胃之功,是治療脾虛帶下、不思飲食、倦怠少氣的常用藥物。《本草通玄》稱: “白朮,補脾胃之藥,更無出其右者。土旺則能健運,故不能食者,食停滯者,有痞積者,皆用之也。土旺則能勝溼,故患痰飲者,腫滿者,溼痺者,皆賴之也。”

白朮,蒼朮,茯苓,如何調用


《本草求真》日:“白朮緣何專補氣?蓋以脾苦溼,急食苦以燥之,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白朮味苦而甘,既能燥溼實脾,復能緩脾生津,且其性最強,服則能健食消谷,為脾臟補氣第一要藥也。”白朮是溫化治帶的首選藥物。白朮甘溫,善於燥溼補脾,能運能健,善化善補,最適於脾虛帶下或諸虛帶下,使用得當,能補虛止帶,標本兩治。

蒼朮

蒼朮又稱仙術,性味辛、苦,性溫,人脾、胃經,具有健脾、燥溼、解鬱、闢穢之功,治療溼盛困脾諸證。《珍珠囊》稱之“能健胃安神,諸溼腫非此不能除。”朱震亨稱“蒼朮治溼,上、中、下皆有可用。又能總解鬱。”《藥品化義》稱 “蒼朮,味辛主散,性溫而燥,燥可叮祛溼,專人脾胃,主治風寒溼痺,山嵐瘴氣,皮膚水腫,皆辛烈逐邪之功也。”《玉楸藥解》H:“白朮守而不走,蒼朮走而不守,故白朮善補,蒼朮善行。其消食納谷、止嘔止瀉每同白朮,而洩水開鬱,蒼朮獨長。”

白朮,蒼朮,茯苓,如何調用


蒼朮與白朮同為韞化治帶藥物,具有燥溼健脾之功,治療各種虛寒性帶下。但蒼朮與白朮相比,蒼朮辛竄之性更為猛烈,故有開通上下之功,升疏肝脾之陽,通腠理、達肌膚之力更強,故用於溼邪遏制之寒溼帶下更為合適,又白朮與蒼朮一守一走,一補一通,聯合使用,燥溼治帶之力更強,常在臨床上配合用之,共建奇功。

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滲溼利水,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是治療小便不利、帶下淋濁、水腫脹滿的常用藥物。《用藥心法》稱:“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溼之聖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導氣。”《本經疏證》日:“夫氣以潤而行,水以氣而運,水停即氣阻,氣阻則水瘀。茯苓者,純以氣為用,故用治成以水為事。”

白朮,蒼朮,茯苓,如何調用


結合前人用茯苓通利治水之經驗,用於治療各種帶下,效果顯著。茯苓味甘淡而性平,甘能健脾,淡能利溼,性平則和,無寒熱偏頗之弊,故與各種藥物配合,能治療多種帶下,如與溫熱之藥相合,可以治療虛寒帶下,與寒涼之藥配合,可以治療溼熱帶下。又茯苓味甘性平,補脾和胃,多用重用無傷中之弊,故為治帶必用之品。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