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的人為什麼也會感覺身體發熱?



陰血虛則熱,陽氣虛則寒,這是一般的規律。而氣虛反能發熱,應該怎樣理解呢?

首先,應當明確,氣虛發熱之氣虛,是指脾胃氣虛而言。造成脾胃氣虛之原因,主要為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憂傷思慮等。

氣虛的人為什麼也會感覺身體發熱?

但對脾胃氣虛為什麼能導致發熱,目前尚無統一的認識,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並對這些說法提出我們的看法:

一.認為脾氣虛陷,中焦虛寒,虛陽外浮而致發熱。但從臨床來看,很多氣虛發熱的患者,並無中寒之象,所以說因中焦虛寒而致虛陽外浮之說,似屬無據。何況在治療時,又很少應用溫中散寒,引火歸原之藥!

二.認為脾胃氣虛,谷氣下流而蘊為溼熱,使下焦陰火上衝而致發熱。此說與上說正屬相反,前者為虛寒,而此則為溼熱。如若為溼熱內蘊,或在便溺時,或在舌苔上必有溼熱之象。而治之者,必先治其溼熱,而後發熱之症方能漸退。可是臨床上,氣虛發熱的患者,往往既無溼熱之表現,而又無需使用清利溼熱之藥,只宜甘溫升舉之劑而氣虛得補則發熱自退。況清利溼熱之品是以祛邪為主,絕非脾氣虛陷之可用。因而此說也似屬不符。

三.認為氣虛而衛氣不固,因之易於感受外邪,正邪相搏而致發熱。

此說顯然屬於外感而致之發熱,絕非內傷發熱之屬。儘管補中益氣湯可用於氣虛外感證,有益氣解表之功,但不能因此而將氣虛發熱與因氣虛而外感之發熱混為一談。況且氣虛發熱往往為長期發熱,又無表證可察,與氣虛外感之時常感冒,有外感則發熱,無外感則不發熱者顯然不同。

氣虛的人為什麼也會感覺身體發熱?

四.認為脾胃氣虛,健運失職,不能生血,血虛而致發熱。這種說法實是將氣虛發熱與血虛發熱混為一談。

五.認為陽氣不足,不能腐熱水谷,而致陰虛,陰虛則熱。上兩種說法,—為氣虛導致血虛,一為氣虛導致陰虛。陰血不足不能配陽,陽氣偏亢而發熱。若說脾胃氣虛不能腐熟,運化水谷而致陰血不足,為臨床所常見。治之者,或補氣而生血,如當歸補血湯;或培土而養陰,如資生湯(醫學衷中參西錄)方:白朮、山藥、內金、玄參、牛蒡子。上方皆是在用補脾益氣之藥的基礎上,或加補血之藥,或加滋陰之晶。這與以溫補升提宜暢之藥為主的補中益氣湯等,不能同日而語,因而上兩種說法也屬似是而實非。

六.認為脾胃氣虛,升降失常,氣機不暢,鬱滯而化熱。這種說法,雖然尚難盡美盡善,但卻能夠比較正確地說明氣虛發熱的機理。其關鍵即是因氣虛而致鬱,因鬱而化熱。其中因氣機鬱滯而化熱,易於為人所理解。那麼,因為氣虛又怎麼能致成氣鬱呢?往往難於理解。

蓋人身之氣,無時無刻不在運行,只有氣機之升降出入運行不已,則生機不息,若有鬱滯則疾病生,一旦停止則生命息。人身臟腑之氣的升降出入,以中焦脾胃的氣機為樞。脾主升清,胃主降濁,升降出入之機以脾胃為最。若飲食失節,勞役過度,損傷脾胃,至脾胃氣虛,運化失常,當升者不升,當降者不降,氣機滯澀,鬱而生熱。

氣虛的人為什麼也會感覺身體發熱?

那麼,氣滯屬實,氣虛如何能導致氣滯呢?蓋人之氣血,如江河之水。水勢浩蕩則奔流湧瀉,一日千里,何滯之有?一旦水量減少,甚或枯涸,則推動無力,流通滯澀而處處淤積。故有云,“氣之所以行者,氣旺故也;氣之所以滯者,氣虛故也”。又有云,“人之氣血如水,盛則流行,虛則鮮有不滯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