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天啟元年就提出火炮守城策略 為何直到寧遠之戰才採用


紅夷大炮,其實是澳門葡萄牙仿製荷蘭人(紅夷)鑄鐵炮的鑄銅炮。因為在寧遠大捷時大敗後金軍而聞名。崇禎四年皇太極讓被俘虜的工匠劉漢成功仿製紅夷大炮,改紅夷大炮名為紅衣大炮。皇太極為此專門在八旗軍裡設立重軍作為炮軍。1639年清軍利用自制的60門紅夷大炮,在松錦之戰中攻破塔山、杏山二城;1646年清軍用紅夷大炮在潼關之戰中擊敗李自成軍;1646年清軍以紅夷大炮攻打史可法固守的揚州城。

泰昌元年徐光啟聽從李之藻建議,派遣孫學詩去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買紅夷大炮,開始引入。天啟6年的寧遠大捷是其在明朝的第一次戰場應用。

徐光啟天啟元年就提出火炮守城策略 為何直到寧遠之戰才採用

古炮


紅夷大炮從仿製到應用

泰昌元年,李之藻提出紅夷大炮守城建議:

“城守火器必得西洋大銃”

當時負責練兵的徐光啟派遣孫學詩到廣東澳門向葡萄牙人購買4門紅夷大炮。

天啟元年5月,因遼瀋失陷,徐光啟上書,提出用火炮守城、禁止出城作戰的建議:

“臣之愚見以為廣寧以東一帶大城,只宜堅壁清野,整齊大小火器,待其來攻,憑城擊打。一城堅守,彼必不敢驀越長驅,數城堅守,自然引退。關以西只合料簡大銃、製造火藥,陸續運發。再用厚餉招募精兵、能守城放炮者,令至廣寧、前屯、山海諸城,助之為守,萬勿如前列兵營火炮於城之壕外。待兵力果集,器甲既精,度能必勝,然後與戰。”

徐光啟進一步說明火炮守城方法:在廣寧、右屯等前線大城建造炮臺,放置火炮,以城池護火炮,以火炮護城;遼西作為鑄造火炮、彈藥供應的後勤基地,即西洋銃城法。

天啟元年12月,孫學詩將從廣東澳門購買的4門紅夷大炮運送到北京;隨後李之藻以“雖得其器,苟無其人鑄練之法、不傳點放之術不盡”,孫學詩受令去廣東繼續購買紅夷大炮,並挑選、招募熟悉製造、放炮的葡萄牙人到北京進行仿造和教練。

天啟2年10月,廣寧失守後,李之藻提議以夷治夷,建議向澳門葡萄牙人借兵,加速紅夷大炮仿造和放炮訓練,以收復廣寧。

天啟3年正月,面對有御史反對招募葡萄牙人入京,兵部尚書董漢儒大為反對,認為招募葡萄牙人入京,能讓葡萄牙人心存感激,有利於他們歸附。

天啟3年4月,兩廣總督胡應臺派遣張濤帶著7名葡萄牙人、1名翻譯、7個僕人抵達北京。兵部尚書董漢儒要求高薪厚祿優待,以便讓其製造紅夷大炮,讓其教授學徒鑄造和放炮技術。督師孫承宗表示將在虎龍裕修築三道關部署紅夷大炮。

天啟3年8月,試驗仿造成功的紅夷大炮,炮管炸裂,導致1名葡萄人、1名明軍士卒死亡,朝廷下令從優撫卹。

天啟6年正月,兵部主事孫元化上疏要求實行西洋臺銃法(天啟朝時稱紅夷大炮為西洋大銃),要求改建城牆,在城牆上建造炮臺,儲存彈藥,加強放炮練習;朝廷雖然對此依然抱有半信半疑態度,但也同意改建城牆建造炮臺。當時寧遠已經被圍攻、朝廷還不清楚寧遠情形。

天啟6年2月,因紅夷大炮在寧遠大捷成功守城,御史張文熙上疏要求委任會造紅夷大炮的兵部主事孫元化多造紅夷大炮。孫元化上疏回覆不必也不能多造紅夷大炮,理由是:西洋國傳統做法,每個要口只需要設置一個炮臺,每個炮臺設置紅夷大炮2-3門,攻城野戰所用紅夷大炮需要額外製造;紅夷大炮製造費用高昂,每門製造費用一般高達1000多兩白銀,在京城製造費用還要翻3倍,且製造完成需要試放,每百門炸裂2-3門,朝廷財政緊張不宜浪費金錢;徐光啟購買4門、李之藻督造26門,調為山海關寧遠12門,其中1門炸裂,京城還有18門,足夠防禦;寧遠城牆若以西洋臺銃法改造,足以自保。天啟帝下令孫元化到寧遠和袁崇煥施行西洋臺銃法,改造城牆設立炮臺。

天啟6年3月,朝廷冊封紅夷大炮為安國全軍平遼靖虜大將軍。

天啟6年4月,派遣禮部官員祭祀在寧遠大捷立功的紅夷大炮。袁崇煥奏報寧遠大捷細節:

正月18日後金軍渡過遼河;

21日,王喇嘛(記錄說是番僧,是否是天主教牧師不清楚)提出撤紅夷大炮入城,城東、城北紅夷大炮由彭簮古負責發射;城西、城南紅夷大炮由袁崇煥家僕羅立負責發射;

23日,後金軍在寧遠西北角紮營,離城5裡地,羅立首先發炮擊殺數十人,逼迫後金軍撤營後退;24日後金騎兵、步兵以盾牌、勾、爬梯、弓箭等發動攻城,但陣式被紅夷大炮炮擊擊潰,靠近城池邊的後金士兵,則用小火炮對付,跑到城牆根的後金士兵,用火球、火把焚燒方法對付;

25日,後金軍再次進攻,戰況如24日一般,申時後金士兵不敢在靠近城牆,在後金將領強迫命令下攻城,死傷比24日更多,晚上又攻城,但攻城器械被明軍士兵奪取;

26日,後金繼續圍城,但士兵一近城就被紅夷大炮炮擊,後金軍只能撤退,無可奈何下,只能趁結冰渡海攻打覺華島;27日,後金退軍。

天啟6年閏6月,吳汝胤奏報廣東還有10門紅夷大炮,朝廷下令廣東立即派人運送到北京。

徐光啟天啟元年就提出火炮守城策略 為何直到寧遠之戰才採用

鎮江焦山古炮臺


廣寧為何失敗、寧遠為何成功?

在寧遠大捷用紅夷大炮之前,明朝也是有火炮的——佛朗機炮。明朝在嘉靖8年就開始製造佛朗機炮,稱呼佛朗機炮為大將軍。

廣寧王化貞失敗,不在於當時沒有紅夷大炮,而在於王化貞根本沒有堅守之心。

天啟元年3月王化貞就提出以一百萬兩白銀收買蒙古部落、依靠蒙古騎兵收復遼瀋建議。5月徐光啟提出廣寧以火炮守城策略。6月熊廷弼提出三方佈置策略時,就要求固守廣寧,西平、振武、柳河等城堡太小,不應重兵防守,應作為烽火哨探之用。王化貞對防守廣寧的抵抗程度,到了要求把廣寧防務丟給熊廷弼的地步。

廣寧之戰時熊廷弼的部署是:

11萬重兵集中在廣寧,劉渠2萬鎮守鎮武堡、祁秉忠1萬人守閭陽堡、羅一貫3000人守西平堡,四地堅守不出戰。

同時熊廷弼下令,廣寧軍越過鎮武堡的處死,廣寧被圍攻時振武、閭陽、西平三堡不從後方出擊的,處死;廣寧糧道右屯被攻掠三堡不援助的,處死。

熊廷弼剛部署完畢,王化貞兩次從廣寧出軍,一次要攻打只有3000人防守的海州,一次要攻打牛家莊。熊廷弼大為不滿,表示:

“兵屢進屢退,敵已窺盡伎倆,而臣之虛名亦以輕出而損。”

廣寧之戰時熊廷弼的戰略執行得一塌糊塗:

1、 西平堡只有3000人,面對6萬後金軍,竟然出城作戰——不知道是怎麼想的。西平堡的黑雲鶴出城作戰而死,守西平堡的羅一貴守城戰死。

2、 在聽到羅一貴堅守西平堡時,王化貞聽從孫得功建議,讓孫得功、祖大壽率領廣寧所有守軍援助西平堡。原本是防守重點的廣寧城空虛無兵。努爾哈赤隨便派遣1萬騎兵即可攻克廣寧城,即便明軍能夠在西平堡擊敗後金軍。

根本不守,反而去守枝節。

王化貞發軍援助西平堡,熊廷弼也只有下令劉渠撤離鎮武堡援助西平,自己率領僅有的5000兵前往援助。結果在陽平橋之戰孫得功未戰先逃致使明軍潰散,廣寧軍民潰散、無力防守。

再來對比看看寧遠部署防守:

1、18日後金軍渡遼河時,左輔等人從右屯撤回寧遠,集中兵力;

2、21日祖大壽建議入城堅守,何可綱同意,王喇嘛建議撤紅夷大炮入城,彭簮古在城牆佈置紅夷大炮,城外所有房屋和物資都焚燒,實行清野;

3、嚴令守城:城內有到處亂跑的人,立即處死;城牆上下來的人,立即處死;

4、滿桂提督全城兼東南兩面城牆、左輔負責西面城牆、祖大壽負責南面城牆、朱梅負責北面城牆,彭簮古負責北面和東面城牆的紅夷大炮發射;羅立負責西面和南面城牆的紅夷大炮,袁崇煥居中調度。

廣寧之戰和寧遠大捷一敗一勝之間,除了廣寧之戰時沒有紅夷大炮之外,最關鍵的是袁崇煥放棄右屯集中防守寧遠而王化貞在兵力已經集中情況下盡出廣寧軍救援。廣寧空虛,軍前兵潰,民心潰亂——事實上即便廣寧之戰時明軍有紅夷大炮,也只有丟給努爾哈赤的份。

袁應泰遼陽之戰也是因為出城作戰而非據城堅守。在各處兵力已經集中遼陽、引水注入壕溝的情況下,袁應泰“出城五里迎戰”,導致“諸將兵俱敗,望城奔,殺溺死者無算”。有城池不守,偏要出城作戰,看不見大局,抓不住根本。

徐光啟天啟元年就提出火炮守城策略 為何直到寧遠之戰才採用

寧遠城門


努爾哈赤是被紅夷大炮擊傷而死?

袁崇煥在奏報中並無傷亡情況記錄。天啟6年2月山海關主事陳祖苞上奏彙報寧遠大捷中後金傷亡情況:

“前後傷虜數千,內有頭目數人、酋子一人,遺棄車械鉤梯無數”

幾天後經略高第奏摺開始誇大:

“奴賊攻寧遠,炮斃一大頭目,用紅布包裹,眾賊抬去,放聲大哭”

於是很多人認為所謂“大頭目”就是努爾哈赤,因為當年並無努爾哈赤兒子去世的記錄——酋子。

但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戰後的當年4月還率軍出征喀爾喀巴林部,且8月時努爾哈赤才死,和寧遠之戰關係不大。況且寧遠大捷時努爾哈赤已經67歲,不大可能還會衝鋒陷陣。

因此:努爾哈赤是被紅夷大炮擊傷而死,可能性不高,更多是猜測,不能實錘。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