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徐光啟:睜眼看世界,中華第一人

標題的這個讚譽之詞,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冠在林則徐頭上的,但我卻覺得不妥,真正我中華第一個睜眼看世界之人,非徐光啟莫屬。

但二人的聲名現在根本不是同一個層面上,林則徐因為一次“虎門銷煙”,使得全國人民都知道他的大名,這也是鴉片戰爭的重要誘因之一,從此的中華民族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史。

反觀這徐光啟呢?似乎現在知道他的人並不多,官方是將其定位在中國古代科學家的位置上,郵電部發行的郵票中,將他是同黃道婆、李冰和賈思勰一起發行的。

將徐光啟定位於科學家這並沒有錯,但他是哪個領域的科學家卻是很難界定的,黃道婆的紡織、李冰的都江堰,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他們的功績都很容易界定,而這徐光啟怕要羅列一堆。

可以說徐光啟的發現和發明,以及繼承和推廣之功是方方面面的,我們經常吃的紅薯就是託福於他,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天天查詢的歷書就是在他手上最後定型的。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學家,進士出身,官至崇禎朝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內閣次輔。

他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曆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71歲時病逝,崇禎帝贈太子太保,諡文定。

徐光啟可以說是在中國古代科學家中官職最高,科學研究最廣之人,而且他還有個特殊身份,他是天主教徒,教名保祿,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典之人,這樣的身份可謂是空前絕後,而他還做到了眾多儒生夢寐以求的高官,這是否可以說也反映了當時朝廷的一種包容。

他的身份的確不能以一個科學家就能包括的,除了數學家、天文學家、水利專家及農業專家這些同科學有關的名頭外,至少還應該冠以晚明大儒、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等這些頭銜,也可以說,徐光啟是個一等一的全才。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他的家庭在早期也還算很不錯的,他的祖父靠經商致富,然而到了父親手上時便敗落了,以至於是務農為生,但他對子女的教育抓得還是很緊的,徐光啟少年時一直在龍華寺讀書,而且19歲便考上了秀才。

可是後來的科舉之路卻很是不順,多次鄉試不第,只好回鄉以教書來養家餬口,並且還要幫家裡幹農活,為了掙更多的錢來養家餬口,他不得不遠赴兩廣去當家庭教師。

35歲時,徐光啟再次參加科考,母親變賣了家中所有的糧食為他籌措路費,他挑著行李,走了上百里的路方才到達考場,沒奈何還是名落孫山。

但是,運氣來了誰也擋不住,發榜前夜,當時的主考官,也是著名學者的焦宏複查落選的試卷時,看見了徐光啟的答卷,不禁拍案叫絕,感嘆道:“此名士大儒無疑也!”,遂將列為此次考試的第一名,而他的這篇文章,還被編入《讀墨簡練百篇》,成為全國秀才們的學習範文,這真是世事無常啊。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得中舉人之後,又隔了七年他才考取進士,所以徐光啟曾自嘲是“爬了一輩子科舉的爛路”,但金榜題名也改寫了他一直低谷的人生,他入翰林院並被選為庶吉士,按照儒林正常的仕途規律,其前途一片地光明。

然而,徐光啟並不是一個熱衷功名之人,他參加科舉是為了改變困窘的家境,以及躍出低下的社會階層;所以,在他還埋首那些科考的必讀書的同時,就讀了很多經世濟民的實用書籍,其中當然也包括兵書和科技書籍。

說起徐光啟,必須要提一個對他影響最大之人,那就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由於近代外國列強對我國的侵略,這傳教士的聲名在國人心中很是狼藉,他們的傳教被視為是文化侵略,是帝國主義武力入侵的急先鋒。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對西方傳教士於我國的善惡功過就不討論了,一是複雜,二是見仁見智,根本不可能有定論,在此要說的是,當時的耶穌教會掌握著世界上最先進的科學思想和技術,作為傳教士,利瑪竇是其中的佼佼者。

可喜的是,那個時候在人們的心目中,還並沒有如後來大清王朝對外來文化盲目的排斥,處於一種新奇和接受的境界;所以,利瑪竇以其最先進的科技和文明,在中國很快就得以立足,並在明代最高領導層得到了充分的信任。

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教育的徐光啟在38歲時結識利瑪竇後,立即被其淵博的學識所折服,第二年,大明王朝的舉人徐光啟在南京受洗禮,正式加入了天主教,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天主教徒。

他意識到,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可以解決國內眾多的現實問題,於是,他便潛心研究適合於國情的科學技術,決心用這些科技來幫助大明王朝走出困境。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他首先同利瑪竇一起,翻譯歐幾里德的《幾何原本》,在此之前,國人心目中的“幾何”一詞,總是帶著“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詩意,正是在徐光啟的開啟下,一個帶著自然科學含義的“幾何”走進了國人的心中,“點”“線”“面”“角”等術語第一次為國人所接受。

後來的他,又藉著回鄉丁憂之際,編纂整理數學文獻,完成了《測量異同》與《勾股義》等科學書籍;在中國歷史上,從來就沒有一個完善的數學系統,一些如《九章算術》《周髀算經》這類的學術著作,都是很獨立的作為另類著作被打入另冊而不被世人所重視,而正是自徐光啟開始,數學作為一個完整的系統學科開始在華夏大地漸次普及,可以說,徐光啟是我國數學學科真正的奠基者。

在撰寫這些科學著作的同時,他還做了一件名垂千古之事,即培育番薯,並寫出了《甘薯疏》《蕪菁疏》《種棉花法》和《代園種竹圖說》等文獻,所以,他不僅是位數學家,還是位農學家。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可別小看這種植番薯,這東東原產於南美洲,後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這種植物不僅產量大,而且適應力極強,當時被為奇貨,“禁不令出境”,萬曆年間被一位陳姓之人偷帶回國,在廣東和福建一帶種植。

又是徐光啟,他敏銳地意識到番薯對我國人多地少實情的緩解作用,託人將其帶家鄉進行培育並獲得成功,他親力親為,並創造性地發明了地窖儲藏法,他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著書立說,力圖將這項利國利民的技術向全國推廣。

可惜的是,當時的朝廷已被關內關外的一團亂事弄得是頭暈腦脹,整個官僚體制成天黨爭不斷,無人將這項成果以國家的名義進行推廣,以至於只能在民間自發地進行傳播。

有時我在想,如果這項成果能早幾年,或者徐光啟成功時,官僚機制運轉正常,在全國推廣這項技術時,是否就能緩解民眾食不果腹的狀況,如果真能這樣的話,西北的農民也不會在李自成的一呼之下,一呼百應,沒有內患,何愁關外那幾個滿韃子鬧騰,我大明也不會亡國了,是吧。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丁憂期滿,徐光啟回到朝廷,因其天主教徒的身份受到一些大臣的側目,他便索性辭職去了天津,在天津他組織開墾了大片鹽鹼荒地,通過治理鹽鹼,改進水利灌溉,終於讓南方的水稻在天津落戶。

並且根據經驗,寫出了《宜墾令》《農書草稿》《北耕錄》等農學專著,所以,可以說徐光啟是名副其實的農學家。

長期的農作物實踐,也使得徐光啟對當時普遍實行的《大統歷》產生了嚴重的懷疑,認為現行曆法與“天度不合”,遂毛遂自薦,請求重修新曆並獲得批准。

徐光啟首先我國曆來的一天12個時辰,以每天24個小時來進行了轉換,大膽將西方普遍使用的《格里高利曆》移植於中國曆法中,從而編制出適合中國的《崇禎曆書》,但可惜的是,這一曆法在徐光啟生前並示得到批准和推廣。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他第一次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這對當時中國傳統觀念上對天地的認識是一個巨大的衝擊,他所繪製的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而他所著之《簡平儀說》及《平渾圖說》等著作,也奠定了他在中國天文學界的地位,所以,他是一位中國少有的天文學奇才。

他為官清廉,在晚明吏治腐敗的汙潭中,他就如同一股清流,“出汙泥而不染”,當他擔任吏部尚書,手握官員任命大權之時,門庭若市,多少人向其行賄以求進階時,史載他是“一概謝卻”。

對此,《明史》是有著明確地記載:“蓋棺之日,囊無餘資”;而野史《罪惟錄》則說其為:官邸蕭然,敞衣數襲外,止著述手草塵束而已”,去世時,家裡除了留下幾束書稿外,一點多餘的財產也沒有。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大名士張溥對居官而貧的他也是讚賞有加,他說道:“古來執政大臣,廉仁博雅,鮮公之比”,可見他對徐光啟的評價之高。

作為一名有責任心的朝廷重臣,面對內外交困的糜爛之局,自是要用自己的一已之長為國家盡一份職責,他清醒地認識到,只有關注農兵、崇尚實踐,才能挽救大明王朝日益衰弱的糜爛之局;所以,他在竭力推行農政的同時,更是對強兵作了最大的努力,那令滿人聞風喪膽的紅衣大炮,便是緣自於徐光啟的大手筆。

薩爾滸戰敗後,徐光啟上疏請求練兵,並提出要配備西方先進的火器,但卻因軍費問題而遲遲沒有得到落實,於是,徐光啟只能自籌資金,利用自己同西方國家的關係,從澳門購買了小部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火炮,名為“轟夷大炮”,即後來俗稱的紅衣大炮。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徐光啟積極改造火炮技術,又注重引進西方的火炮,甚至對火炮攻城、步騎炮結合的戰術都有研究,他撰寫了《火攻要略》《制火藥法》等著作,所以,徐光啟可以稱得上是中國軍事技術史上,提出火炮在戰爭中應用理論的第一人。

徐光啟的學生孫元化是著名的火器專家,當時正在兵部尚書孫承宗手下受到重用,孫元化仿造徐光啟購買的大炮,製作了很多火炮列裝了軍隊,用以協助袁崇煥守寧遠城,而袁崇煥正是用這紅衣大炮,一炮將努爾哈赤轟成重傷,不治身亡,這就是讓大明王朝驕傲了許久的寧遠大捷。

可悲的是,朝堂上是黨爭不斷,由於不滿閹黨魏忠賢的弄權,徐光啟選擇了退隱,“冠帶閒住”,全力著述他的科學鉅著《農政全書》,現代之人很難想象,這部60萬字的農學鉅著,中國傳統農業耕作技術的集大成之作,竟是一位曾經的當朝宰相親身筆耕而成的。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然而,隨著黨爭的激烈和遼東戰局的日趨頹敗,他的大弟子孫元化在黨爭中被冤殺,徐光啟傾力相救無果,憂憤中,他不久亦閉上了才華橫溢的雙目,一代巨星就此隕落。

紅衣大炮作為當時最先進,最具威力的熱兵器,徐光啟對此是認真地研習,他希望能造炮保國,一舉扭轉大明遼東戰場上的不利局勢,然而,他寄予厚望的炮兵部隊,後來卻成為滿清王朝吊打大明的利刃,也在滿人入關後,成為鎮壓南明和各地反清武裝的殺手鐧,這大概是徐光啟沒有想到的吧。

縱觀徐光啟的一生,其實也是充滿著悲情色彩的,他一生苦讀,年逾不惑方中進士;官場險惡,他歷嘉靖、萬曆、天啟和崇禎四朝,起起伏伏,於政治上無所作為,其利民救國壯志無以施展;

他雖居次輔之位,但卻遇到了一個不沒有擔當,不願負任何責任且疑神疑鬼的崇禎皇帝;他厭惡黨爭,對不顧大明王朝存亡,只顧自己小集團利益的黨派之爭深惡痛絕,他卓爾不群,不依附任何集團,“生無媚人之骨”,哪怕“言而不用,吾志則盡矣,復何求焉,又何悔焉!”始終保持著人格的完整。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他推廣番薯,研製高產農作物,養活了很多人,可以說是明代之袁隆平,可惜當時沒有在全國大面積推廣,尤其沒有推廣到西北貧脊之地,使得西北成為焚燬大明王朝之火的燎原之地。

他翻譯《幾何原本》,為我國數學打下基礎,在當時沒有引起重視,只能寄希望於未來,果然,三百年後,幾何成為中學生必學的科目。

他編纂《農政全書》,制定《崇禎曆書》,可自己生前卻沒能看到其面市刊印;他研習火炮,卻成為滿清攻克大明的利器;他位居次輔,卻保不住愛徒孫元化的性命;他建議採用的24小時制,直到民國成立後才被頒佈實施。

他歸葬故鄉,又因子孫在此繁衍生息而被叫作徐家彙,可現在這大上海的副中心,卻沒幾人記得這故土是因他的迴歸而命名的……

雖然在政治上,徐光啟的政績是乏善可陳,因他對中華科學文明的貢獻,而被歸於中國古代科學家的行列,但是,他作為“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應該被我們銘記在心的,這要比後世的林則徐或魏源要早了兩百年之久。

作為我國中西方交流第一人,徐光啟對中華文明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正如現代學者江曉原先生所說:“說這個人是一位科學家是貶低了他,這個人比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家都要偉大。”

徐光啟:淡泊名利,學貫中西,終生以富國強兵為己任的偉大科學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