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付出巨大代價戰勝德國的蘇聯很快能成為匹敵美國的超級大國?

暮陽雨桐文


首先咱們先別覺得蘇聯在二戰前很落後,雖然十月革命之後到20年年代初期,蘇聯內部亂的一塌糊塗,甚至比沙皇那會還糟糕。但從20年代中後期到30年代,蘇聯購入了大量的工業技術和設備。而當時也恰好是大蕭條時期,很多西方資本為了避險,也紛紛對蘇聯這個在資本圈外的國家進行投資。


蘇聯的三大鋼廠就是美國人投資的,其他諸如汽車廠、拖拉機廠、水電站、飛機場等大量工業基礎設備幾乎都離不開國外資本的影子。也就是在這個時期,蘇聯完成了大跨越式的工業化轉型,而且蘇聯最不缺的就是資源。廣闊的土地到處都是工業所需的原材料,因此到二戰前夕,蘇聯的工業基礎已經是世界第二。


等到二戰開打,戰時工業的轉型更讓毛子嚐到了集中力量辦大事兒的甜頭,舉國動員起來搞工業怎麼可能辦不成事兒?技術有了,勞動力不缺(壓榨),工業基礎也打好了,馬列主義也是個足夠普世的價值理念(當時盛行民族主義,但這不普世,能和蘇聯對抗的只有美國的自由主義),因此在戰後也迅速收羅了一群東歐小弟。因此造就了戰後蘇聯的騰飛


瘋狗的輕武


二戰期間的蘇聯戰爭中收到了德軍的重創,但是戰後短短的幾年,蘇聯像打了雞血一樣快速復甦,成為和美國平起平坐的世界超級大國,甚至在風頭上還一度超越美國,我認為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得益於蘇共的高瞻遠矚。作為精明的領導者,斯大林早就嗅到了潛在的危險,積極地為以後即將出現的戰爭提前做準備。所以斯大林在上臺之初就把建設工業強國定位基本基調,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比如軍工,金屬冶煉,礦藏開採,機器製造等,集中力量爭取早日實現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

從1928年到1937年,經歷了兩個“五年計劃”的蘇聯工業產值佔世界工業產值高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用斯大林的話來講,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一共只花費了13年左右的時間”。因為斯大林的果斷決策,蘇聯得以在德國進攻前基本完成工業化,這些為也蘇聯抵禦德國入侵和戰後重建奠定了堅實基礎。不破不立,戰後的蘇聯一片廢墟,精明的斯大林在瓜分德國遺產時,意識到蘇聯如果自己生產這些工業設備將會花費很長的時間,於是主動放棄這大量的賠償金,而是看上了德國的先進機械設備,指示蘇軍迅速將德國舊機械設備和技術工人迅速運送回國,合理的運用到各個部門,並且為蘇聯的工業提供強有力的動力,讓蘇聯的高科技水平直線上升,德國舊機械設備都為蘇聯戰後國力復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第二個方面是得益於蘇聯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是蘇聯迅速崛起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在戰後恢復經濟過程中,社會主義集中辦大事的好處在蘇聯很好的體現了出來。這在新的中國也能夠明顯地看到,決策者不用為了沒完沒了的扯皮浪費時間,根據計劃經濟的安排,可以集中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集中建設最重要的環節。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蘇聯的經濟呈現出高速增長的狀態,科技、文化、經濟、軍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第三方面得益於蘇聯的教育制度。蘇聯在教育投入最大,對不同時期的教育制度根據國情做了多次改革,而且在教育投入上也是十分捨得,教育投入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蘇聯實行全民教育,培養了眾多的技術工人和高科技人才,充斥到蘇聯工業的和科技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其強大的數學教育是其在國力競爭中重要的秘密武器,讓世界其他各國望其項背,更是創造了無數具有蘇聯特色的黑科技,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這也是蘇聯保持快速發展的保障。

第四個方面有強大的蘇聯紅軍做後盾。蘇聯的強大仰仗於蘇聯的強大的蘇聯紅軍,在七八十年代受益於石油資源的紅利,蘇聯的國防開支一度佔到了世界第一,佔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五分之一,鼎盛時期蘇聯的讓美國十分何畏懼,蘇聯的軍事高投入讓蘇聯成為首屈一指的軍事強國。特別是蘇軍的裝甲洪流,成為西歐揮之不去的夢魘!

第五個方面是二戰瓦解了原有的世界秩序。二戰後,世界秩序被重新定義,原有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被新興的美國所代替,英法等國在戰爭中被重創,昔日的光輝不在,日子也越來越不好過,錢袋子比較緊,腰桿子不硬,國際地位一落千丈,很多海外殖民地紛紛獨立,最終淪為二流國家,成為美國的小弟,這些也為蘇聯成為超級大國踢開了絆腳石。

第六個方面得益於是蘇聯豐富的資源。得益於蘇聯較強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廣袤的國土、蘊藏的無限資源,這些物質基礎都為蘇聯快速復興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特別是儲藏豐富的油氣資源,甚至還成為蘇聯十分仰仗的出口資源,換回了大把的美元,在解體前夕,蘇聯的GDP總值為2.66萬億美元,人均GDP達到了9000美元,現在很多國家也遠遠沒有達到,可以說是發達社會主義國家,人人嚮往的國度。

不足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我是綠色征衣,期待您的關注!


綠色征衣


二戰讓蘇聯遭受重創,工業設施被打得稀巴爛,人口損失1700萬。但是戰爭結束短短的幾年,蘇聯卻迅速崛起,成為跟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到底是什麼原因?

蘇聯在戰後增加了很多領土,獲得了大量資源

戰爭結束後,蘇聯領土增加了60多萬平方公里。

其中包括通過蘇芬戰爭得到的卡累利阿地區、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三國、波蘭東部地區、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與外喀爾巴阡兩地、日本的北方四島和德國的柯尼斯堡(加里寧格勒)

這些地區給蘇聯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和豐富的自然資源,一定程度增強了蘇聯的國力。

獲得了很多戰利品

蘇聯軍隊是二戰的中堅,他們為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蘇聯國土遭受納粹蹂躪,蒙受巨大損失。

蘇軍攻克柏林,佔領德國東部地區之後,在佔領區將德國的工業設備比如機械設備、發電站、有軌電車、飛機制造設備、精密儀器,實驗設備等都運到了蘇聯國內,甚至連鐵軌和廠房也都搬運走。

被運到蘇聯的,還有大量物資。

1945年共計有40萬以上火車車皮的物資被髮往蘇聯,其中242788車皮的糧食和棉布和化纖製品,21834車皮——物品和輜重財物,73493車皮——建築材料和“傢俱”,6370車皮——紙張,588車皮——各類器皿,18217車皮——農機設備,24車皮——藝術珍品,另外,還有大量的黑色和有色金屬(45萬噸)被整車運往蘇聯。截至1946年3月被運到蘇聯的設備總重量約有400萬噸。

二戰前,德國製造業和工業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德國的工業設備對蘇聯建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同樣,蘇聯作為東北日軍的終結者,東北人民的解放者,在佔領東北之後,對日本在東北的財產收入囊中。

包括偽滿洲國“中央銀行”、其它5大銀行、其它金融機構、民營銀行貨幣一共7.99億元;各大銀行的黃金、白金、白銀、鑽石,價值約1.1億元。

佔領東北期間建立起的規模宏大、水平先進的工業設施也進行了大規模搬運,其中包括鋼鐵製造、液體燃料、化學、煤氣、電力、橡膠皮革、電器、金屬、航空、兵器製造、船舶和紡織、印刷、製糖等172種重工業,以及150種輕工業設備。

被運往蘇聯的物資,還有鐵路設施、醫院設備、電信設備和各種車輛等。

僅僅是在東北得到的貨幣、金銀、物資和設備,總價值6058萬億。(冶金工業出版社《鞍鋼史》:《資源委員會鞍山鋼鐵有限公司受損調查報告》、《資源委員會鞍山鋼鐵有限公司概括報告》、《昭和制鋼所廿年志》、山之內末盛《工業的鞍山》、滿鐵《滿洲工業資源年鑑》、《滿洲年鑑》)

這些戰利品說是蘇聯紅軍浴血奮戰應得的報酬也好,說是蘇聯的掠奪也罷,客觀上都為蘇聯的崛起,提供了可靠的物質基礎。

戰爭賠款

二戰蘇聯是受害國,也是戰勝國,所以理所當然應該得到戰敗國德國的賠償。

蘇聯代表團向德國提出的戰爭賠款總數為200億美元,但實際上只希望得到它的50%,即100億美元。

為了安撫蘇聯,美英等將西方佔領區15%的主要設備,7,5%的工業設備給了蘇聯。

因為德國對蘇聯的戰爭賠償基本上是以實物和勞務的方式支付的,所以精確的數字很難估算。

根據蘇聯方面的數據,截止到1950年,蘇聯從德國戰爭賠償中總共實際獲得賠款約為50億美元。

1951-1953年間,東德又向蘇聯支付戰爭賠款6,33億美元。

今天美元價值相當於二戰美元價值的4倍到6倍,也就說蘇聯從東德得到的戰爭賠償,至少在2400億美元。

制度先進、人才濟濟

蘇聯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了剝削,讓勞動人民翻身做了主人,能夠調動全國人民的積極性,讓各行各業人民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去,發揮了巨大的能量。

蘇聯人民勤勞智慧,歷史上誕生過很多科學家。蘇聯的教育在蘇維埃建立之後,開始迅猛發展,給蘇聯各領域輸送了大量優秀人才,為蘇聯迅速崛起提供了可靠保證。

總之,蘇聯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它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是歷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