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指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是怎樣失敗的?

用戶69290716

一、蘇聯領土廣袤,可以最大程度吸收德軍“閃電戰”的動能。類似與咱們中國的持久戰。舉個例子,老電視劇《戰爭與回憶》當中有這樣一個段子。一個黨衛軍軍官跟他的情婦講對蘇聯作戰的計劃。“這裡是德國”軍官指著地圖上一小塊黑色說。“那麼,親愛的,哪裡是俄國呢?”情婦傻乎乎的問到。“這裡。”軍官指著圖上剩下的一大片綠色說。“天啊,天啊。”情婦大驚失色:“元首看過這份地圖了嗎?”

二、蘇聯獨特的氣候,地理特徵,落後的基礎設施。冬天冷就不細說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夏秋多雨,加之蘇聯境內的基礎設施落後,路面非常泥濘,對德國的裝甲部隊非常不友好,反倒適合騾馬等畜力車行走。可以說,蘇聯落後的基礎設施在最危急的時刻阻擋了德國裝甲部隊的進攻。

蘇聯交通設施的落後狀態和廣袤的土地在最危險的時侯阻擋住了德軍的機械化部隊

對比39天就淪陷的法國,我們可以看出,法國氣候適宜,工業化程度高,公路等基礎設施比較完善,中北部則以平原和低地丘陵為主,一馬平川,缺乏必要的戰略緩衝帶,非常適合德國的坦克軍團突進。防線一旦被突破就沒有迴旋餘地。

而蘇聯方面,獨特的地理特徵和城市結構在最危險的時候緩衝了德軍的進攻:1、林地太複雜,列寧格勒戰役。2、城市太立體,斯大林格勒戰役。3、山路太崎嶇,高加索戰役。4、地勢過於平緩,缺乏戰略緩衝,莫斯科戰役、羅斯托夫戰役。

三、戰爭潛力方面德國是無法和蘇聯抗衡的。德國是一個人口、國土、資源小國,“閃電戰”一旦失靈,打到了相持階段,資源的不平衡就顯得更明顯,比如德國(包括其征服地區和僕從國),石油產量4800萬噸,蘇聯是2億。沒有油料供給,裝甲部隊就是擺設。比如西線44年底到45年初的阿登戰役,最新的虎式坦克因為缺少油料而被丟棄在路邊。同樣,德口數量有限(德8000萬,蘇聯1.8億,希特勒拒絕動員婦女,導致德國國防動員效果減半),資源匱乏,難以支持在戰場上不斷失利的情況下做持久戰。最後在經濟和戰爭資源的枯竭中走向滅亡。

蘇聯女狙擊手柳德米拉少將曾狙殺309名德軍

四、蘇聯有美國這個多金的“盟友”和德軍兩線作戰的壓力。

五、德國戰線拉的太長,後勤補給非常艱難。進入1944年,德國四面臨敵,從挪威到北非,廣大的東歐、蘇聯佔領地,從地中海到波羅的海,到處都需要分配兵力。這樣導致戰爭動能分散各地。

加上制空權的喪失,製造飛機的原料和飛機飛行燃料的來源地,隨著戰爭的進行逐漸在地面戰爭中失去,飛機造不出,造出來了被英美戰略大轟炸炸掉了,沒被炸掉又因為交通癱瘓運不出去,運到前線又沒航空煤油飛不起來,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同理,地面部隊方面,裝甲部隊推進的越順利,戰略縱深就越廣,你的補給線就越長,蘇聯和德國的火車鐵軌規格不同,加上游擊隊經常破壞鐵路線,所以後勤補給主要是走公路運輸,一車油從後方拉到前線,除去車輛往返自身的油耗,實際上能運過去的也不剩幾滴了。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巴巴羅薩計劃失敗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希特勒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潛力,二是德軍後勤保障的不完善,三是蘇聯氣候條件的惡劣。希特勒等將領以為蘇聯紅軍力量比較弱小,要是加上德軍、匈牙利、芬蘭等聯軍的話,對付蘇聯紅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在實際對戰中,蘇聯紅軍的人數遠遠超過了希特勒的想象。蘇聯紅軍替補軍十分充足,當戰前徵召的士兵在前線陣亡後,替補軍立馬上前線作戰。

  在巴巴羅薩計劃過程中,蘇聯每個月都會徵召50多萬名替補兵。雖然替補軍都是一些訓練不足的士兵,但是他們的奮力作戰讓蘇聯撐過了最為關鍵的前半年。面對龐大的蘇聯紅軍,德軍漸漸感到力不從心。後勤計劃的缺陷也是巴巴羅薩計劃失敗原因,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是一場不切實際的作戰計劃。德軍入侵蘇聯時,恰好是乾燥炎熱的夏季。對德軍來說,夏季是適宜行動的季節,所以德軍在巴巴羅薩計劃最初幾周裡,以閃電戰形式迅速消滅了大量的蘇聯軍隊。

  等到秋季和冬季到來時,德軍的攻勢遭到了蘇聯軍隊的阻撓。德軍在漫長的戰線中無法獲得充足的補給,這加速了德軍在巴巴羅薩計劃中的失敗。就拿德國步兵和裝甲部隊行軍速度來說,他們在一週里加快腳步前進了300多英里,但是他們的補給路線卻跟不上他們進攻的速度。面對匱乏的補給物資,德軍只能消極地展開戰爭。

眾所周知,德國發動的巴巴羅薩計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世人除了對巴巴羅薩計劃失敗原因分析之外,也以客觀公正態度地表達了自己對巴巴羅薩計劃評價。從資料來看,世人對巴巴羅薩計劃評價共有三點,一是德軍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潛力,二是德軍後勤保障的缺失,三是氣候條件的惡劣。巴巴羅薩計劃之所以會失敗,這與德軍自身所具備的劣勢不無關係。

  德軍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過程中,諸位陸軍首領對作戰計劃持有不同的意見。由於事先沒有達成一致,導致行動不一。從巴巴羅薩計劃本身來看,它就是一場血腥的戰爭。巴巴羅薩計劃給蘇聯人民帶去了深重的災難。1941年6月,這是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的初步階段。德軍攻佔烏克蘭時,和蘇聯紅軍展開了基輔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德軍以高昂的姿態獲得了勝利。記載得知,基輔戰役中,德軍俘虜了65萬多名蘇聯紅軍。從龐大的數字來看,巴巴羅薩計劃就是一場血腥而又慘無人道的侵略戰爭。

  對巴巴羅薩計劃評價還需要從計劃本身開始說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希特勒就已經將目光所鎖定在了蘇聯。希特勒一心想要把蘇聯變成德國的奴役國。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逐步向自己的目標接近。1940年,希特勒就已經展開了巴巴羅薩計劃藍圖,為了快速佔領蘇聯,在全世界範圍內實行法西斯主義,希特勒加快了腳步。由此來看,巴巴羅薩計劃也是希特勒的陰謀論。

  巴巴羅薩計劃如果成功的話會怎麼樣

  不妨大膽假設一下,巴巴羅薩計劃如果成功了,那麼蘇聯乃至整個世界該是什麼樣子。巴巴羅薩計劃如果成功了,這就意味著蘇聯淪為了德國附屬領土。希特勒制定巴巴羅薩計劃之初,就是想讓德國佔領蘇聯,以便德國人民在蘇聯領土上生產生活。上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正在蓬勃發展,就德國而言,40年代的德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時代。

  雖然德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得很快,但是德國產業界勞工短缺現象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巴巴羅薩如果成功的話,德國就會將蘇聯人民變為免費勞動力,讓他們填充德國產業界勞工短缺的漏洞。其次,德國還會將烏克蘭變成德國的大工廠,讓烏克蘭人民生產大量的生產生活用品,保障德國人民的日常所需。從軍事方面來看,假如希特勒實行的巴巴羅薩計劃成功的話,德軍佔領蘇聯後,就會擁有大量的勞動力,身強力壯的蘇聯青年會成為德國士兵,這樣一來,政府就能改善德國在地緣戰略上的窘境。

  從地理位置來說,蘇聯是一個擁有龐大地域面積的國家,巴巴羅薩計劃如果成功的話,德國就能因為擊敗蘇聯而進一步孤立英國。繼而,德國就會將爪牙伸向其它國家,進而將法西斯主義全球化。1941年前後,中國飽受日本的侵略。如果巴巴羅薩計劃成功的話,德軍就會南下和日軍匯合,這種恐怖的後果是無法想象的。

  巴巴羅薩計劃的過程

  德軍數量十分龐大,蘇聯紅軍面對德軍的突襲,根本不知道如何應對。在這場巴巴羅薩計劃中,大約有320萬的德軍和蘇軍展開了陸地抗戰。除了德軍,還有羅馬尼亞軍、匈牙利軍、斯洛伐克軍等等,德軍和歐洲聯軍相互配合,迅速佔領了蘇聯大部分領土。在巴巴羅薩計劃過程中,芬蘭軍隊從北邊發動攻勢,蘇聯應對芬蘭軍隊來襲時,同時還要進行增援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1941年6月22日,西線的蘇聯紅軍大約有260萬人,經過半年抗戰,蘇聯紅軍已經達到了450萬的傷亡人數。德軍空軍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第一天就已摧毀了蘇聯將近1500架的戰鬥機。事實上,蘇聯空軍的損失程度遠比德國估計的慘重。巴巴羅薩計劃前三天,德軍共摧毀蘇聯紅軍3392架戰鬥機。德軍的閃電戰,讓蘇聯紅軍的應對系統全部癱瘓。為了快速佔領蘇聯,德軍準備攻打莫斯科。由於德軍延緩了攻擊時間,所以導致巴巴羅薩計劃過程中斷。

  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兵力的數量

  希特勒在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前,就已經制定投入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兵力的人數。從數量來看,巴巴羅薩計劃德軍兵力非常充足。據不完全統計,德軍加上軸心國的兵力共有550萬人。1941年,希特勒為了準備發動攻擊,他將320萬德軍派遣到德國與蘇聯的邊界。為了保障巴巴羅薩計劃的萬無一失,希特勒多次派遣偵察機潛入蘇聯領空進行勘測。

  與此同時,希特勒還讓後勤補給部隊在東線準備了大量的軍需物資。到了1941年2月,德軍在蘇聯邊境上的兵力已經高達68萬人。希特勒將德軍佈置在羅馬尼亞至蘇聯的邊界領域,面對如此大的兵力陣仗,蘇聯居然沒有料到德軍即將侵略領土的意圖。等到德軍在6月份發動襲擊時,斯大林才幡然醒悟。在巴巴羅薩計劃中,德軍有5200多臺坦克,其中只有3350臺坦克參與了作戰。從坦克數量來比的話,蘇聯坦克數量是德國坦克數量的4倍。

  雖然德國有很多經驗老道的軍事將領,但是德國的軍事武器沒有蘇聯的先進。就拿火炮和坦克來說,蘇聯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坦克,BT-8坦克不但具有速度快的優勢,而且還具備火力猛的優勢。從某一方面來說,蘇聯現代化軍事武器彌補了蘇聯紅軍戰鬥力低下的弱點。雖然德國軍事化武器沒有蘇聯先進,但是德國空軍和陸軍有著極為優秀的將領。希特勒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投入了大量優秀軍事人才,在他們的指揮下,德軍才能在巴巴羅薩計劃初期獲得接二連三的勝利。

  巴巴羅薩計劃不夠致命的原因

  德軍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最終以德國戰敗而告終。巴巴羅薩計劃實行之前,希特勒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制定這場入侵計劃。但是巴巴羅薩計劃並沒有按照希特勒的理想狀態進行下去。那麼,換句話說,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不夠致命呢?在分析巴巴羅薩計劃失敗原因之後,就會清楚地明白巴巴羅薩計劃為什麼不夠致命。

  首先,巴巴羅薩計劃之所以不夠致命,這與德軍領導者有著密切的關係。就巴巴羅薩計劃本身而言,就是一場不切實際的軍事行動。希特勒以為只要能保障充足的兵力,就能快速佔領蘇聯。然而,蘇聯紅軍的補給兵力遠遠超過希特勒的想象。在蘇聯紅軍的對抗下,德軍漸漸失去了優勢。巴巴羅薩計劃進入中期時,德軍具備的劣勢導致對蘇戰役接二連三的失敗。希特勒將失敗原因全都歸結於德國將領。

  為了挽救德軍損失,希特勒不斷罷免和任命新的指揮長,在希特勒激進的做法下,德國將領逐漸失去了對希特勒的信任。沒有了得力助手的希特勒如同無頭蒼蠅似的亂撞,蘇聯紅軍趁機消滅了德軍。其次,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之前,沒有準確估量德軍實力。1941年冬,蘇聯氣候十分惡劣,面對突如其來的嚴寒,德軍毫無準備。雖然補給物資可以化解這一難題,但是交通線路的限制,阻礙了補給物資的發放。在極端天氣的影響下,德軍武器受到了嚴重損傷。正因為天時地利人和的不利,才導致巴巴羅薩計劃不夠致命。


金戈鐵馬

一,作戰準備不足,尤其是跨國遠距離秋冬季在寒冷的蘇聯作戰的準備,無論是思想觀念、人員補充、軍需供應、武器裝備,都準備不夠充分。德軍以為依靠自己強大的坦克部隊,像閃電襲擊法國、波蘭等國一樣,可以閃電拿下蘇聯。當時德軍參戰部隊上下,從將軍到士兵,都以為可以回家過聖誕節。這也是“巴巴羅薩計劃”的致命缺陷。可以說,從發動蘇德戰爭之初,就註定了德軍失敗的命運。初期的勝利,突顯的是戰略的錯誤,戰線越長,越深入敵後,給養越跟不上,很快成為硬傷。

二,從1939年戰爭爆發到1941年上半年,德軍雖然在西歐和北歐的快速攻擊中取得了諸多勝利,佔領了許多國家,但人員傷亡和武器損失,也十分慘重。以德軍最為自豪的坦克為例,各個集團軍的損失比例為30%-50%不等。雖然為了集中執行“巴巴羅薩計劃”攻打蘇聯,德軍不得不在其他一些地方的軍事行動中謹慎行事,如不圍殲敦刻爾克的聯軍以保存實力,但在蘇聯廣闊的戰線上,德軍仍然力有不逮,兵員和武器裝備都得不到及時的補充。1941年6月德軍發起行動時,其東線國防軍的209個師中,163個有較強的戰鬥力配備了充足的武器。但是到1942年5月,這個數字只有不到一半。兵源不足,給養短缺,幾乎從蘇德戰爭一開始,就困擾著德軍。

三,德軍全面低估了蘇聯紅軍的戰鬥力、軍工生產能力、兵員補充速度等等。在制訂“巴巴羅薩計劃”時,德軍估計紅軍的兵員為200個師,到戰爭爆發兩個月後,他們已知有番號的紅軍的數量就有近400個師。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100萬德國軍隊面對的是250萬蘇聯紅軍。庫爾斯克戰役德軍大敗由此喪失東線戰場有限的戰略主動權之後,蘇聯紅軍乘勝追擊,迅速調集600萬兵力部署在1500英里長的第聶伯河沿線上,從戰略防守變為戰略反攻。充足而迅速擴軍備戰的能力,使蘇聯撐過了最困難的戰爭年月,贏來了轉折。


世界真的很大

我們從計劃的本身和執行情況來做出分析:

1.‘’巴巴羅薩‘’計劃本身的侷限性

該計劃由德軍陸軍總司令部編制,以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群分三路向蘇軍的縱深挺進,其中中央集團軍群將作為主力配以最為強大的裝甲部隊,集中突破蘇軍的防線,以求在莫斯科附近同蘇軍進行決戰。該計劃認為只有在莫斯科附近可以迫使蘇聯在這裡集中大量的部隊和德軍決戰!而德軍在這裡將大量的殲滅蘇軍並佔領莫斯科,從而有效的重創甚至打敗蘇軍,即使蘇軍沒有投降,德軍也可以把蘇軍的防線一分為二,使之不能統一指揮。因為莫斯科是交通中心,佔領莫斯科可以切斷蘇聯許多有戰略意義的鐵路線!


該計劃最大的失誤就是沒有充分意識到蘇聯的真實實力和驚人的動員能力,事實證明,要想打敗蘇聯,單靠一兩次的大規模會戰根本難以達成。所以即便德軍成功拿下莫斯科也不會徹底摧毀蘇聯,儘管會對蘇聯以巨大的重創!

2.德軍執行該計劃的情況

由於希特勒自己的戰略意圖和陸軍總司令部的衝突,導致“巴巴羅薩”計劃並沒有完全按照實施。希特勒謀求的是戰爭政治和經濟的考慮,他想從兩翼尋求對蘇軍的決戰。而陸軍總司令部則是想從中央尋求決戰。


而這一思想衝突的最為明顯的表現就是基輔合圍戰,希特勒不顧陸軍總司令部的反對,決定抽調正在向莫斯科挺進的裝甲集群掉頭向南合圍蘇軍的西方面軍。這意味這德軍的裝甲部隊不是離莫斯科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雖然成功的殲滅了蘇軍70餘萬人,可是也給了蘇軍在莫斯科方向建立防線的時間,德軍也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再次向莫斯科挺進。最終由於蘇軍的激烈抵抗和莫斯科嚴寒的降臨徹底擋住了德軍的進攻步伐,“巴巴羅薩”計劃就此失敗!

最終,由於該計劃本身的侷限性和執行的不徹底導致了失敗!假使德軍一開始就堅決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在莫斯科同蘇軍決戰,或者按照希特勒的意圖在兩翼合圍蘇軍有生力量,不讓中央集團軍群做過於深遠的突入,都會獲得遠比實際結果更大的戰果和更小的損失,可惜高層戰略意圖的不統一導致下邊具體指揮作戰目標也經常發起變動或者模糊,最終導致了德軍的失敗!


小小狼王

巴巴羅薩計劃的主要目的是用強大的陸空聯合作戰力量在五個月內佔領蘇聯的歐洲部分,為此,法西斯德國集中了當時能集中的全部機動兵力在三個戰略方向上發起全面進攻,妄圖以一次“快速的遠征”將蘇聯迅速擊潰,以實現希特勒統治整個歐洲的野心。

正是因為德國認為蘇聯雖大但不堪一擊,因此在制定具體進攻部署的時候根本沒有在三個戰略方向上準備足夠的預備力量。除了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的力量比較強大以外,南,北兩大集團軍群儘管取得了閃擊戰的初步勝利,但隨後分別遇到了蘇軍的重兵集團的強大抵抗,基輔,列寧格勒都沒有被立即攻克。蘇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蘇軍在加強戰役縱深的前提下的逐次抵抗使得德國軍隊集結起來的強大兵力顯得捉襟見肘,無法按照計劃在短期內迅速實現對整個蘇聯軍隊的合圍和殲滅。而蘇聯後備兵員是充足的,只是需要動員的時間,同樣,蘇聯的經濟軍事潛力還沒有爆發出來;而德國儘管準備充分,但後勁不足,加上對蘇聯總的判斷是錯誤的,失敗也就難免了。即使在基輔戰役中俘獲70萬左右的紅軍這樣巨大的戰役成果,也沒有能使德國軍隊迅速做出進攻莫斯科的戰役調整,烏克蘭方向上是取得勝利了,但卻失去了時間,對莫斯科的進攻被推遲。原因大家都知道,是因為俄國人把主力放在了烏克蘭。斯摩稜斯克戰役也前後打了兩個月。當德國中央集團軍群發起莫斯科戰役的時候已經是1941年的10月初了,中央集團軍群為了加強地面進攻的力量,得到了北方集團軍群第三裝甲集群的加強,航空兵也得到了增強。即使這樣,也不能拿下莫斯科,因為進攻的最佳時機已經錯過了,而錯過最佳時機的直接原因就是總兵力不足,無法滿足各個戰略方向上在戰役遭到挫折對增援的要求,還只是在各集團軍甚至集團軍群之間來回抽調兵力。這些都說明德軍的力量已經到了極限,而閃擊戰就是要集中強大優勢兵力實施戰役突擊,這是一對巨大的矛盾,也是希特勒德國無法克服的。而蘇軍從在戰爭爆發的時候的驚慌失措中逐漸清醒過來,開始依託廣袤的土地組織縱深梯次配備的有效的抵抗粉碎了德軍妄圖按照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軍實施快速殲滅戰的企圖。


emwm2009

'知彼知已,方能百戰不殆'這句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的名言放在這裡就是真理。從戰後的情況看,'巴巴羅薩'計劃根本就是在極度的自信與盲目的輕視對方這種狀態下產生的;德國人的不屑很大程度上源自於1939年蘇芬戰爭中蘇軍拙劣的表現。戰前,希特勒用輕蔑的口吻對他的將領們說:蘇維埃俄國就像是一扇搖搖欲墜的破門,只要走過去踹上幾腳,它就會倒下😁。而實際情況是,當時蘇聯的實力並不比德國差,潛力反倒比德國還大,加上還有美英的援助,德國根本沒有勝算。什麼氣候寒冷,後勤不足等等,這些小兒科的問題與失敗扯不上關係,在幅員遼闊的疆域上靠幾場戰役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二戰打的是人員及裝備,在沒有能碾壓對手武器系統的情況下,消耗戰是德國的軟肋,所以就整體而言,當時的德國尚不具備全面戰勝蘇聯的絕對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