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統天下劉伯溫,三分天下諸葛亮,這樣說是因為劉比諸葛強麼?

歷史小公子


導語:

其實拿劉伯溫跟諸葛亮去做比較,是很不恰當的。劉伯溫在朱元璋的軍中,充當的是謀士職責,相當於劉邦的張良、曹操的郭嘉、李世民的房玄齡。

而諸葛亮在劉備軍中,要分為兩個階段來看:

  1. 劉備活著的時候,諸葛亮是負責蜀漢政務的主要人物,也就是丞相職責。相當於劉邦的蕭何、朱元璋的李善長。

  2. 劉備去世以後,諸葛亮成為了軍政一把抓的人物,相當於漢昭帝時期的霍光、明神宗時期的張居正。

由此可見,諸葛亮不管是在軍務還是政務上,地位和涉獵都比劉伯溫要多得多,所以這兩個人不好放在一起比較。非要說誰聰明一些,這是不對的,畢竟文無第一。

01為什麼比較?劉伯溫和諸葛亮都是精通易經八卦之人。

你認為這個世界上有玄學嗎?你認為玄學會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其實易經八卦這門比較古老久遠的學問,並不是誰都能學會的。

可是學精之人,必然是有扭轉乾坤之力,匡扶社稷之能的人。很湊巧的是,諸葛亮和劉伯溫這兩位奇人全都是精通易經八卦之人。

你要說這門學問是騙人,為什麼這兩位極端聰明之人,偏偏要花費一輩子的精力去研究這門學問呢?他們難道是吃飽了沒事幹嗎?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所以我覺得,這門學問最高深的地方就在於,只有聰明人才能學得會學得精。一門學問如果不具備實用性,早晚會被束之高閣,時間長了就會煙消雲散了。可是易經流傳了幾千年時間,這說明這門學問是實用的,雖然學的人不多,可不代表這是假的。

為什麼常常有人把諸葛亮和劉伯溫放在一起作比較,因為這兩個人都是道家的弟子,都是對易經有深刻研究之人,都顯得比較仙風道骨。

其實這兩個人的差別還是非常大的,所以那些傳說故事,並不能當真來看。非要歸類的話,那麼可以說諸葛亮和劉伯溫都是極端聰明的人。

因為都是易經學者,又都是匡扶社稷之人,所以他們被放在一起做比較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只是一統天下不代表就比三分天下要強。

02諸葛亮是軍政一把手,劉伯溫頂多是個參謀。

諸葛亮手裡的權力實在是太大了,之所以他能夠被稱為千古名相,那就是因為他手握至高無上的權力,卻沒有謀反篡位的心思,這是歷代帝王都渴望得到的臣子。

作為千古名相,諸葛亮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1. 在軍事方面,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平定蜀漢內部戰亂,將支離破碎的蜀漢拼湊在一起以後,又帶兵多次北伐,給曹魏予以沉痛的打擊。

  2. 在政務方面,諸葛亮實行依法治國,將蜀漢打造成了一個法治的先進政體。不管是誰犯了罪,都要受到處罰,使得蜀漢內部雖然有勾心鬥角,卻都服氣諸葛亮的管理。

  3. 在外交方面,

    諸葛亮能夠在最短時間內,與東吳集團再次構建聯盟關係,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蜀漢跟東吳有世仇,劉備、關羽都是因東吳而死。諸葛亮能排除萬難,重新締盟,這需要很大的魄力和能力,需要得到蜀漢和東吳雙重認可才行。

由此可見諸葛亮的能力的確是全方位各領域都做到了極致,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他才把自己活活給累死了。

至於劉伯溫,他在朱元璋軍中遠遠達不到諸葛亮的那種地位。當時朱元璋軍中,軍務有徐達常遇春這些猛將管理,而且朱元璋本人也是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政務有李善長這位宰相打理,這完全不需要劉伯溫操心。

初,亮自表後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國志》

這麼一來劉伯溫只能夠為諸葛亮出出主意,所以當朱元璋建國以後,劉伯溫只被封為伯爵,跟公爵和侯爵差距還是很大的。

而且劉伯溫的主要工作是御史臺的老大,也就是直言不諱,監察百官的職位。這是一個得罪人的差事,有時候甚至連朱元璋也要得罪。

03諸葛亮為劉備規劃三分天下,劉伯溫為朱元璋對抗陳友諒下定了決心。

諸葛亮這一生中,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或許就是在茅廬之中,為劉備規劃三分天下的事情了。當時的諸葛亮還沒有出仕做官,還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夥子,卻已經能夠為劉備規劃出三分天下了,可見他的才能有多高。

在這之後,諸葛亮一路追隨劉備,逐漸實現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規劃,這也是非常神奇的地方。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奉行當年所許下的承諾,的確不容易。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三國志》

所以說從規劃未來這方面來說,諸葛亮的確是有先見之明的。他能夠準確地看出劉表、劉璋等人的闇弱,是劉備奪取江山的最好機會。也能夠分析出曹操孫權的強大,不可與之爭鋒的無奈。

而劉伯溫最關鍵的作用,可能就是陳友諒大兵壓境的時候。當時朱元璋只有二十萬大軍,而陳友諒有六十萬大軍,這是相差三倍的差距。

陳友諒幾乎成了不可戰勝的對手,這個時候朱元璋手下里不少人都有投降陳友諒的打算,也有人表示避免跟陳友諒爭鋒。

只有劉伯溫告訴朱元璋,那些投降的都該殺。這個時候陳友諒自恃強大,目空一切,正是狙擊他的最好時候,揚言投降或者逃避之人,那就是在禍亂軍心。

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劉伯溫

所以說朱元璋在這個時候能夠下定決心跟陳友諒打一仗,劉伯溫起到了關鍵作用。由此可見,朱元璋能夠奪取天下,劉伯溫的分量也不輕。

總結:文無第一,諸葛亮不僅僅在文方面。

如果只看聰明才智方面的話,那諸葛亮和劉伯溫之間,其實還真的不好做一個權威的比較,因為兩個人都是極端聰明的智者。

他們倆代表了我們古代文明中聰慧的巔峰,所以比不出個一二名來。可是諸葛亮比劉伯溫出色的地方是,他不僅僅做過謀士,還做過軍事指揮官,外交官,丞相等等,不管是軍事、政務還是外交、文學甚至發明,諸葛亮都有涉獵。

而劉伯溫只是朱元璋的謀士,沒有帶兵打仗的權力,也沒有治理一個國家的權力,所以相比之下,要比諸葛亮遜色很多。就算是一統江山,也不能說明什麼。

《明史》

《三國志》


江湖小曉生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

對此你如何理解?難道諸葛亮真不如劉伯溫嗎?

很多人喜歡將助劉備三分定天下的諸葛亮、興漢四百年的張子房與滅元扶明的劉伯溫相提並論,其中尤以諸葛亮與劉伯溫的故事最為有趣。 故而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而這流傳中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說的就是諸葛亮與劉伯溫二人才學和謀略廣為大家認可和稱道的故事!

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由於諸葛亮在荊襄一帶名氣太大,故而有“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的佳話!後經水鏡先生的引薦,而有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下山!此後,就有諸葛亮的:“隆中決策,協助劉備奪取荊益和建立蜀國,安定南中,北伐曹魏。”成為後世廣為流傳的歷史成就。

朱元璋起義,這時天下出了一個人才!此人便是劉基(字 伯溫)。劉伯溫上書朱元璋陳述“時務十八策”對當時天下大勢進行徹底分析(和“隆中決策”其實差不多)!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1368年朱元璋登基為帝,國號大明!由此,“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便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了。

諸葛亮輔佐劉備三分天下得其一,劉伯溫輔佐的朱元璋一統天下。其實三分和一統,主角是劉備和朱元璋,諸葛亮和劉伯溫不過謀臣,起輔助作用而已。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此二人都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而整句流傳都是表讚了諸葛亮與劉伯溫的才學和謀略才能!






鄉村張福旺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軍事家、文學家,後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

歷史上有這樣兩位名人總是拿來被比較,他們就是諸葛亮和劉伯溫,在小編看來都是非常有智慧的,可惜倆人不生在同一時代,真想看看他們若是遇見了能擦出什麼火花呢,下面跟著我一起來看看他們的生平事蹟吧!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等。當時民間一直流傳這這樣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可見他們的厲害之處。但要拿他們兩個做個比較的話,小編只能說真的是各有所長了,兩個人所處的背景不同,對於那個朝代的作用也不同,身上所展現出來的也不同,所以還是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他們身上各有的長處吧!

都知道三國時代的人才濟濟,都非常有智慧,每個人的謀略更是讓人折服,所以在這樣的一個時期能生存下來本就很不易的了。而諸葛能讓劉備重用,可見他的智慧之大。

雖然在中期,諸葛亮遭到了劉備的懷疑猜測,不被重用,但到了後來諸葛亮還是受到了劉備的重用,以至於在劉備大病時囑託諸葛亮輔佐阿斗。可惜在劉備去世後卻是給諸葛亮留下了個大麻煩,當時蜀漢已經傷痕累累,國力衰弱,他們只能防禦不能進攻。後來在諸葛亮的作用下,蜀國開始走上正規,不僅僅僅有條,還快追趕上其他兩個國家。當時諸葛亮年歲已高,還堅持北伐,最後也病死在戰場了。可以說,諸葛亮一心為蜀漢,他的一生是值得讓人敬佩的。

劉伯溫得到的是朱元璋的青睞,與諸葛亮不同的是,這位皇帝自始自終都十分相信劉伯溫,所以他的一生過得也算是順利,也發揮了自己最大的才能做事。

相比劉伯溫,諸葛亮為時代貢獻的還是十分多的,例如他發明了連發弩,是一件作戰的兵器,威力殺傷力十分高。後來他又發明了八陣圖,十分難破解,最容易迷惑敵人,經過改良後演化成後來的馬陣。甚至如今深受人們喜愛的孔明燈都是他發明的,當時是用來向救兵傳遞信息的一種飄燈。不得不說,諸葛亮在這一方面確實略勝一籌呢。


籃彩俠


劉伯溫曾是知天曉地的預言家,從小到大,一直很受他人關注與崇拜,但是他這個人卻並不謙卑,反而十分高傲的自詡比諸葛亮還要強,那到底諸葛亮和劉伯溫誰厲害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看一下。

  如果大家真的要分個高低的話,實際上還是諸葛亮更勝一籌,因為在他的人物傳記中記載過這麼一個典故,也可以說這是人鬼之間的一場博弈。

  劉伯溫,曾經是知天曉地的預言家,從小到大,一直很受他人關注與崇拜。時稱劉伯溫是諸葛亮投胎再世,孔明又還陽轉生。小的時候,父親送他去學堂讀書,過了一天後,老師就會告訴其父親:“貴公子天資聰穎,無師自通,吾乃棄之。”

  說來也奇怪,一般孩子被學校退出來多半是因為調皮頑劣,但是劉伯溫卻是因為過於聰慧而老師覺得自己教不起。無奈之下,父親只好讓劉伯溫自學。

  十四歲的時候,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看到了一本書,便開始閱讀了起來。原來這是父親閱讀完之後隨手放在桌子上的,卻被劉伯溫發現了。

  閱讀了幾頁,劉伯溫對父親說,這真是一本好書啊。父親見兒子有著如此之高的讀書熱情,想到不能讓他一輩子都自學,於是父親便再將他送往學府學習儒家經典。

  擁有了重新上學的機會,劉伯溫十分珍惜,在課堂上,認真學習,飽覽群書。

  二十四那年,劉伯溫考取了進士,原本應該做官的他卻因戰亂而耽誤了。此時元朝正慢慢衰落,各地的戰亂不斷,政權動搖,無奈,劉伯溫只能待在家中。

  後來劉伯溫被任命前往江西做知縣,當知縣的那段日子,劉伯溫悉心處理好百姓的每一件事情,面對暴徒也毫不畏懼,當地百姓都十分愛戴他。

  後來,明兵出戰,朱元璋率兵起反,早就聽說劉伯溫大名的朱元璋,希望能夠藉助劉伯溫的力量助自己一臂之力,於是,朱元璋來到劉伯溫歸隱的地方,請他出山。

  有了劉伯溫的加入,朱元璋的軍事戰鬥能力越來越強。他聽從了劉伯溫的建議,集中兵力攻破一個又一個城池,最終取得勝利。因此,朱元璋也十分信任劉伯溫。

  這就使得劉伯溫自恃才高技絕,聰明絕頂,常對諸葛亮說長道短,評頭論足。

  一天,劉伯溫帶領數名隨從,坐著八抬大轎親往孔明墓地拜祭。只見墓前有著諸葛亮親手書寫的“吾到無人到”五個篆體大字。劉伯溫抱拳深施一禮,抬眼上下一掃,不禁哈哈大笑。

  “不想堂堂蜀國丞相只有前眼沒有後珠,還妄圖前知五百年後知一千年。碑上預言謬錯,欺世騙人,不如推倒砸碎,省得礙眼惑眾。

  劉伯溫話音剛落,隨從兩步上前,舉起大錘,石碑頓時被擊成三截。眼見得碑倒石碎,劉伯溫不由得嘿嘿一陣冷笑。

  “素稱諸葛亮為名高天下的第一能人,經吾親驗名不副實。從此以後的天下第一能人除伯溫之外何人還能取而代之?”

  劉伯溫背剪雙手,得意忘形,呼喊左右,大搖大擺向前走去,結果不到二十來步,又一筒圓頭巨碑擋住了去路。

  原來這第二塊碑上是孔明親筆寫下的“只有伯溫到”五個楷書大字。伯溫嚇得滿面羞慚,尷尬難言,趕快恭敬行禮,雙膝跪地,磕首一千。

  結果禮畢後身重如山,怎麼用勁也站不起來。正在他為難之際,忽然看見圓頭碑的下邊刻還刻有一行小字:“伯溫戴盔行禮,脫盔而起。”

  伯溫頓時感覺就像孔明站在自己面前一樣,頓感發根直豎,慌忙卸下金盔,五體投地,再三拜融,方才站起,不覺出了滿頭大汗。汗水溼透貼身衣衫。

  劉伯溫見第一筒碑時盛氣凌人,滿不在乎。見第二筒碑時心驚膽怯,目瞠口呆,凜凜威風一下子被殺得遁無蹤影,心服口服。


影視體壇


劉伯溫輔助的朱元璋草根出身,所以他倆的人生起伏故事受眾很廣。

劉伯溫的才能傳說也很接地氣。

傳說馬皇后給他送棗送梨,暗示他早離名利場。

傳說他退休後給老朱送來一筐魚,提示他要以柔克剛。

又傳說劉伯溫臨死前說要吃燒餅,意喻他的《燒餅歌》內藏玄機…

總之,如果說諸葛亮多智近乎妖,那劉伯溫也是神算無遺策,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

倒是老朱文謅謅講過,稱劉伯溫為“吾之子房”。

在劉伯溫那個時代,誇耀一下他,並把他和古之智者相併論,也不算過分。

但若今人將劉伯溫與諸葛亮相比,尚要說劉比諸葛強,似乎欠妥。


觀歷史不比論當下,更不該以成敗論英雄。

諸葛亮輔劉備,於諸侯紛爭中得一席地,殊為不易。蜀漢偏安一隅,丞相獨力支撐,內外操持,勞苦功高。

而劉伯溫在朱元璋這邊,上有雄主,下有同僚,文武濟濟,與劉伯溫同列,尚有李善長。

所以,諸葛亮助劉備三分天下,出力甚多,而劉伯溫輔朱元璋一統全國,並非一人之功。


錢多多讀文史


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

首先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不一樣,一個處於東漢末年,一個是元末,雖然都是亂世之秋,可是其環境卻是截然不同。

首先諸葛亮所在的三國時期,他再怎麼亂都屬於是自家人的內部爭鬥,歷史上有這樣一句話,說漢朝是獨以強亡的,即便是在東漢末年,單單一個曹操,並可將北方的那些少數民族吊打一番,就算是南方的蜀國也曾平定南蠻,由此可見此時的漢族政權內在凝聚力以及戰鬥力都是十分強大的。

而到了元朝時期,眾所周知,蒙古騎兵曾經縱橫歐亞大陸,而這元朝正是蒙古人在我國建立的政權,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有外族入主中原,建立一個大一統的王朝,雖然官方是將其作為中國歷史朝代中的一個,可這也有點一廂情願,畢竟人家還有蒙古國這一個嫡系傳人,像西方的歷史學家其實對這一點也保持質疑,而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承認度也不高,更多的是將元朝看作是當時龐大的蒙古帝國中的一部分而已。

如此一來便可以清晰地知道,為何智慧如諸葛亮也只能做到三分天下,和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可以做到一統天下,因為兩者面對的矛盾並不一樣。

三國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人才輩出的時刻,所以湧現出來的英才層出不窮,即便是智如妖的諸葛亮,一碰到了老對手周瑜和司馬懿這樣高階的謀士,其所在雙方的勢力中名臣良將更是數不勝數,這要放在後世的哪一個朝代中,那都是不得了的人物,因為即便是在諸葛亮《隆中對》已規劃好後來路線的情況下,依舊只能做到三分天下的局面,這並非是諸葛亮不行,而是整個大環境的驅使,沒辦法強的人太多了,而且當時的人才是可以在各大勢力中流動的,所謂良禽折木而棲,反正到哪幹都是給漢族政權服務,也不要背上漢奸的罵名。

可到元末就不一樣了,當時的元朝政府可是出了名的腐敗,內有奸臣當道,再加上元朝對漢族歧視的政策,如此不得民心的蒙古朝廷又怎能長久?又加上漢族自身的排外性,元朝的滅亡只是時間問題,而在看當時朱元璋的主要對手們,如張士誠和陳友諒,想要在其隊伍中找到一位能與劉伯溫相提並論的大謀士可謂是難上加難,如此一來,得到劉伯溫輔佐的朱元璋自然就擁有了一統天下的關鍵要素。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便認為諸葛亮不如劉伯溫,亦不能以諸葛亮來否定劉伯溫,他們都是在各自時代中獨領風騷的一代謀臣,無論是一統天下還是三分天下,關鍵都是時代所侷限的,非人力所能夠影響。






愛歷史的梵同學


劉伯溫和諸葛亮其實很難相比,先不說時代不同,兩個人的老闆也大大不同。劉備雖然當了皇帝,但畢竟沒江山一統,而朱元璋是統一了中國當了開國皇帝。二一個是兩個人在老闆那裡的份量也是區別很大,份量大小也決定了功勞和能量。諸葛亮在劉備陣營裡權力上是二老闆的存在了,在信任程度上僅次於糜竺和關張。而劉伯溫在朱元璋那並不得到大的信任,朱元璋用他但不是很信任他,權力方面更是差得遠,朱元璋建國前劉伯溫只是重要謀士而已,看封爵就知道,劉伯溫只是伯爵。建國後朱元璋只是利用劉伯溫的性格和才能來打壓淮西勳貴,同時朱元璋還時時打壓劉伯溫,劉伯溫也是活在險境中,可以說活得很悲慘,後人都壓制,一百多年才翻身,所以劉伯溫還是沒法和諸葛亮相比的。才能方面諸葛亮也比劉伯溫全面,諸葛亮畢竟是軍事家,謀略家,政治家。只是老闆沒統一天下。


我家有龍鳳494


在歷史大勢之下,個人力量是難以逆天的…

首先,從資源上對比 諸葛丞相只有貧瘠的蜀中,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夷陵消耗殆盡…

在高層人才上,高等院校多在荊襄之地,蜀中人才 資源 物資啥都沒有,就算在大義上:死了的劉皇叔,怎麼能跟漢獻帝爭!

劉燒餅輔助朱元璋時,先是高築牆,緩稱王,就積累了不菲的家底,資源上不缺。外部環境上,全國人民都在反元,他壓力不大,不像蜀國直面魏國,而且從大義角度上,反元簡直就是人心所向,再加上明教的影響加成,可以說老朱手下不缺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劉燒餅只管謀劃就好。

諸葛亮呢,他相當於身兼五職,基本上 劉邦 張良 韓信 蕭何還有陳平的活他全乾了,諸葛亮曾自比管樂,說明他最多身兼兩職,現在身兼五職,收拾這個爛攤子,估計他只想說:俺只想說 臣妾做不到啊!


高手如星空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諸葛亮比較厲害。在《明史》中,劉伯溫(劉基)被排在李善長之後,與其他謀士並列,這個排名如果放在《三國志》,大約相當於曹操手下郭嘉、賈詡的地位。

個人能力:諸葛亮是劉備唯一的軍師。雖然之前劉備還有過徐庶和龐統,但是諸葛亮加入時徐庶已經走了,龐統才幹了幾年,還沒有很大成就就死掉了,這兩個人的重要性自然無法跟諸葛亮相比。諸葛亮作為劉備唯一的軍師,輔佐劉備從喪家之犬,飛黃騰達成為三分天下的『先主』,其才能之強,大有『捨我其誰』的氣概。



而劉伯溫呢,他是朱元璋很多個軍師的其中之一,而且在歷史上,劉伯溫的重要性還低於李善長。如果說劉伯溫是張良,那麼李善長就是蕭何,而諸葛亮是把這兩個角色都自己一個人演完的。朱元璋的奪取天下,得益於很多謀士各自的出謀劃策,劉伯溫只是其中之一,而沒有達到諸葛亮『如魚得水』的地步。雖然民間傳說和歷史小說把劉伯溫吹噓得神乎其神,幾乎是諸葛亮再世,但是即使只討論小說,劉伯溫也只是諸葛亮的翻版,並沒有超過。


歷史功績:諸葛亮輔佐劉備的時候,曹操統一天下的大勢已成,大部分人都認為統一指日可待,而諸葛亮和周瑜、魯肅、陸遜等人聯手,把這個指日可待的統一硬生生地掰成了天下三分,這是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事,可謂是『逆天』之強。

而元朝滅亡,明朝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元朝貴族自相殘殺的結果。除了脫脫丞相,沒有一個元朝貴族有心去平定反元起義,反而是養寇自重:藉助反元起義,作為自己擁兵自重的藉口;這才導致朱元璋的坐大。等到朱元璋興兵北伐的時候,元朝已經沒有能夠和他對抗的力量。所以說:滅大元者,大元也。劉伯溫所起的作用,是『助推』歷史的車輪,而非像諸葛亮那樣是『螳臂當車』,誰出的力更大,也不言自明。


饒大條


劉伯溫是一個傳奇,因其料事如神,而被後人或借題發揮、或憑空杜撰出了許多“奇聞軼事”。很多人喜歡將助劉備三分定天下的諸葛亮、興漢四百年的張子房與滅元扶明的劉伯溫相提並論,其中尤以諸葛亮與劉伯溫的故事最為有趣。 話說明,朱元璋欽定,在選擇從祀人時,感到古人對諸葛亮頌揚得誇大其詞,因此不僅不打算給諸葛亮立廟,還下令把前代帝王為諸葛亮建的廟拆除,後因看到諸葛像下的圖讖才算作罷。圖讖雲:你不信我信伯溫,你信伯溫算聰明。爾等如此大不敬,拆了廟宇還搬人。吾本是人不是神,千年之後出伯溫。笑問汝輩有何能,五百年後出何人? 讀罷忍俊不禁,讓劉伯溫和諸葛亮比智慧,如同關公戰秦瓊,都是人傑,何分你我?至於後世對諸葛亮與劉伯溫這等人傑該帶著怎樣的心情去敬仰,引用一句孔明先生的箴言:“吾本是人不是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