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諜中諜,大多數現代人都看不懂


《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諜中諜,大多數現代人都看不懂

公元300年,西晉王朝發生了重大內亂。趙王司馬倫將當權派皇后賈南風推翻,掌握了朝廷的大權。貪鄙的司馬倫並不滿足於已經攫取到的利益,反而積極準備篡奪皇位,過一把做皇帝的癮。這就觸犯了他的侄孫--淮南王司馬允的利益。

司馬允是在位的皇帝晉惠帝司馬衷的弟弟。賈南風為了消除後患,將司馬衷唯一的兒子太子司馬遹設計殺死。這個時候,作為皇帝弟弟的淮南王司馬允差點就被立為皇帝的繼承人。可是司馬倫旋即發動了政變,司馬允被定為皇太弟這事便耽擱了下來。但司馬倫一旦稱帝,司馬允的皇帝夢便如同泡影,再無希望。

這無異於在太歲頭上動土,剛毅的司馬允如何忍得?於是他暗暗地培養了一大批死士,準備學著他的曾祖父司馬懿一樣,利用手下的死士發動軍事政變以推翻司馬倫。與此同時,司馬倫也探聽到了司馬允的動態。司馬倫的做法卻也和當年曹爽的做法也一模一樣:給司馬允升官,擔任全國武裝名譽總司令,實際上剝奪了司馬允的兵權。司馬允一想,“這種祖爺爺級的下三濫招數也用到了我身上,我才不那麼傻呢!”


《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諜中諜,大多數現代人都看不懂

司馬允不接受“升官”,給出的理由很簡單粗暴又合理:病了。趙王司馬倫一則是司馬允的長輩,二則還是司馬允的領導,一看這個晚輩兼下級不聽招呼,頓時火冒三丈。頭腦頓時發熱,下令將司馬允抓捕。

束手就擒從來不是果決的司馬允的作風。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既然司馬倫做了初一,司馬允就做十五了。他真就帶著幾千兵士攻擊司馬允的府邸。有這樣充足的底氣是有道理的,司馬允手下的軍隊戰鬥力非常的強。司馬倫手下上千人都被司馬允殺死,洛陽城中屍體狼藉。太子府中的一個武官陳徽也集合東宮的兵馬響應司馬允。就是因為陳徽的這一舉動,引發了迷離的諜中諜事件。

皇帝司馬衷身邊的中書令陳準是陳徽的哥哥,他為了幫助自己的弟弟,便勸說皇帝:“大家都是司馬皇族,沒必要打得你死我活。陛下應該用白虎幡去勸解!”司馬衷是個白痴皇帝,一聽陳準說得有道理,便稀裡糊塗地同意了。這裡面其實隱含了一個天大的陰謀。現代人因為沒有足夠的歷史常識,99%人都看不懂。為什麼呢?秘密就隱藏在兩面旗幟中。

按照西晉的制度,戰爭中使用兩種旗幟。一種叫做騶虞幡,一種叫白虎幡。這兩種旗幟都是用傳說中的神獸命名。騶虞是一種仁獸,用些騶虞幡是用來傳令戰爭雙方合解的。看到此旗,無論哪方兵士都應該放下武器。另一種白虎幡,是用來督戰的。使用白虎旗,戰鬥只能越來越激烈。從這個旗幟的含義,就可得知陳準的本意並沒有讓司馬倫和司馬允和解的意思,而是想拉偏架,幫助司馬允。司馬允本來佔據軍事優勢,如果有了這面白虎幡,代表得到皇帝的支持,司馬倫似乎敗局已定。


《資治通鑑》中的一段諜中諜,大多數現代人都看不懂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在傳令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次反轉。司馬倫的兒子司馬虔當時擔任皇帝的顧問,他探聽到了陳準的密謀。於是他買通了傳令的使者--負責宮廷守衛的一個小小的武官伏胤。反正皇帝是個白痴,伏胤也就依樣畫葫蘆。伏胤去傳令的時候,沒有拿白虎幡,而是帶上一份空白的皇帝詔書。

這個伏胤真是很有膽量。他到了司馬允的軍營,號稱皇帝有聖旨來幫助司馬允。司馬允出身於皇族,在蜜罐中長大,還沒經歷過最卑鄙的爾虞我詐,根本沒想到這其中的曲折。他毫無防備地接見了伏胤。就在司馬允喜出望外的眼神中,伏胤突然拔出寒光閃閃的寶劍,一劍刺穿了司馬允的喉嚨。由於這場諜中諜行動,司馬允的大好形勢被瞬間逆轉。

《資治通鑑》記載陳準建議皇帝用白虎幡解鬥,如果不明白兩種旗幟的特殊含義,必然會看得一頭霧水,也就不能讀懂這段歷史記載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