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如果多活十年,明朝會不會延續更長?

武漢情智化學老師


如果張居正多活十年,明朝應該是會延續更長時間的。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點的就是,明朝在萬曆時期快速衰落,與萬曆皇帝長達28年不上朝有非常大的關係。沒有皇帝執掌大權,文官集團相互爭鬥,立儲問題常年得不到解決,朝政逐漸變得混亂,而且影響到了後朝的歷史走向。

要知道張居正沒死之前, 萬曆還是一個勤奮且勵精圖治的皇帝,國家出現了短暫的繁榮,被稱之為“萬曆中興”,但這些繁榮都在張居正死後而逐漸消。如果張居正多活十年,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萬曆皇帝的立儲問題,絕對不會演變成皇帝與群臣長期對峙的局面。萬曆一向很聽從張居正的建議,而張居正又是一個做事果斷的人,所以立儲問題會很快就被解決。但張居正的去世僅比朱常洛的出生早了一個月,如果張居正能多活一些時日,那立儲問題很有可能被解決。

張居正去世後,接替他首輔之位的是內閣大學士申時行,此人是一個兩面派,做事軟弱且不願生事,害怕擔責任,身為首輔,他對萬曆立儲的問題一拖再拖,直至後來皇帝與官員徹底決裂,長期怠政,申時行也被迫辭職,立儲問題依然沒能被處理好。

其次,如果張居正多活十年,他的改革也會順利實施。張居正在位時期一直想改革全國的賦稅,他實行“一條鞭法”的稅收政策,並且丈量全國土地,要統計出全國確切的土地公頃數。但最終還沒等土地丈量統計完成,他就抱病遺憾而終了。在軍事上他力排眾議,任用戚繼光鎮守薊州,任用李成梁鎮守遼東,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有他坐鎮朝廷,黨派鬥爭也明顯減少,官員們都受到張居正在朝中的震懾,不敢輕易造次行事。

所以,如果張居正能多活十年,萬曆皇帝的立儲問題會被順利解決,萬曆皇帝也將繼續勤政和勵精圖治,張居正的改革也將順利實施,“萬曆中興”會延續下去,明朝也將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那麼明朝的國運肯定也會延長。


文化歷史那些事


並不會因為張居正活的時間久,而使明朝延續更長。

萬曆皇帝九歲即位,隨著萬曆皇帝年齡的增長,張居正很有可能不能善終。但凡改革,要麼掌握一把手絕對信任,要不掌握絕對權力。前者是商鞅,後者便是張居正。

秦國的改革是有六國來當試金石的。秦孝公包括秦惠文王是喜歡商鞅變法立竿見影的效果的,秦國本來被魏國欺負的偏居一隅,經過商鞅變法反過來欺負魏國。張居正雖然掌握了絕對權力,但他並不是正宗的皇室成員。只是因為當時時局,萬曆還小。李太后信任。但問題是,萬曆皇帝遲早要親政。萬曆認可張居正的變法嗎?或者說萬曆能得到什麼實惠嗎?並沒有。史書記載:萬曆身為九五之尊,但是被限制到沒有錢賞賜宮女,以致不得不記錄在冊子上等待有錢以後再行兌現。張居正變法得實惠的是國庫、是老百姓。我萬曆什麼都沒有得到,我大明又不用擔心被六國欺負。

張居正曾經說過一句話:我非相,乃攝也!其實這句話也很好的反映了張居正的一生,又是有為賢達的首輔丞相,還是跋扈奢靡的“攝政王”。

日月並明,萬國仰大明天子,

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眾所周知,下聯是要比上聯大一點的。邱南鎮送了張居正這樣一副對聯,張居正居然還堂而皇之的掛在家中。一個成熟的帝王,那個能允許自己臣子家中掛一副這樣的對聯。張居正滿口節儉,但其私生活極其奢侈。最著名的莫過於那頂三十二人臺的轎子。當萬曆獲悉這些,想起自己賞賜別人還得記賬。內心對張居正的好感蕩然無存。

萬曆十年(1582),萬曆在宮廷看了戲班演出的《華嶽賜環記》,戲裡的國君慨嘆地唱著《左傳》中的“政由寧氏,祭則寡人”,意思是說重要的政事都由寧氏處理,作為國君,他只能主持祭祀一類的儀式(這場戲很有可能是張居正政敵安排的)。萬曆皇帝馬上有了感同身受的感覺。這不就是說的朕嗎?萬曆要想成為大權獨攬的皇帝,就必須消除張居正的影響。張居正所擁護的朕必須給予打擊。況且朕什麼實惠都得不到。


史爭朝夕


張居正,明朝萬曆初年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推行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為相十年,整頓吏治,鞏固國防,清丈土地,賦稅實施“一條鞭法”,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庫收入,減輕了百姓負擔,緩和了日趨激烈的階級矛盾,可以說改革取得的成效延長了弊端叢生的明王朝的壽命,被梁啟超譽為“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

首先,我們假設張居正多活十年,明朝的統治時間可能會有所延長,但必然很有限,假設也改變不了歷史潮流的趨勢。因為封建王朝的衰亡不是僅靠一兩個傑出人物的能力所能挽救的,其本身存在的專制政體決定了任何一個王朝都逃脫不了滅亡的“歷史週期律”。人治大於法治,沒有先進的人才培養、選拔機制,沒有符合時代要求的治理體制,即使出現幾個能力超群的當權者,也難免人亡政息、大廈傾頹的命運。

其次,張居正改革觸犯了舊法制度既得利益者的權利,他執政期間就與頑固派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只是在強勢鎮壓下潛藏為日益高漲的暗流。又由於張居正多年獨攬大權,威望震主,造成了皇權的失落,這就構成了張居正與萬曆皇帝之間日積月累的矛盾。即使延壽十年,這些矛盾也遲早會爆發,依然避免不了清算抄家、改弦更張的悲慘命運。

再次,張居正自身存在一些致命的缺點,比如由於長期專權,形成了跋扈的行事風格,自稱“我非相,乃攝也”,得意難免忘形,一面鉗制言官,一面生活奢侈,出行都要坐三十二人抬的豪華轎子,一面卻以嚴師的身份規諫皇帝厲行節儉,引起了皇帝的反感。這些都為萬曆皇帝與反對派的反攻倒算埋下了伏筆。而張居正的改革也並不徹底,留下了一些後遺症,沒有解決財稅制度深層次的弊病,沒能遏制日漸嚴重的土地兼併和流民四起的問題,明王朝已積重難返。

另外,晚明時期出現了很多問題,即使張居正壽命延長几年也難挽頹勢。一是統治階級內訌嚴重,宦官弄權,黨爭激烈;二是由於“國本之爭”,造成了萬曆怠政,官僚更加人浮於事;三是萬曆三大徵造成了國庫空虛,從而加徵礦稅,加深了百姓的苦難,激化了社會矛盾;四是明末遭遇了“小冰河”氣候,致使連年乾旱,民不聊生,天下大亂;五是後金崛起,形成了嚴重的邊患……如此多的天災人禍,明朝氣數已盡,即使延長几年也無濟於事。



明倫書院


很難很難,因為在當時的體制下你逃不過一個人亡政息,死後遭到清算的結局。張居正多活十年,大明的國家實力肯定能大大加強,萬曆中興時間更長一點。後面接踵而來的萬曆三大徵該掏空國庫的依舊會掏空國庫,該宦官弄權的依舊是宦官弄權,黨政依舊存在且殘酷,小冰河時期該欠收的依舊欠收,多出來那點錢撒出去賑災都不夠,後金仍然會崛起,李自成張獻忠照樣起義。說白了明朝的問題在根上,內憂外患,大廈將傾,一人之力很難挽狂瀾於既倒。當然啦,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張居正多活十年,小鬼子會被打的更慘,死傷更多!

明朝的滅亡和張居正沒有什麼關係。

張居正是創下萬曆中興的主要人物。與其說是萬曆中興,倒不如說是居正中興更貼切。

張居正當政的十年來看,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整飭吏治,官場風氣為之一振,官員各司其職,清查土地,緩解了土地兼併的危機,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人,使得北疆與遼東邊境安寧,啟用“一條鞭法”,國家財政得到改善,重用循吏,疏遠清流,使得政令可以貫徹執行,如果張居正再多活十年繼續執政,這些改革措施應該會更深入的執行,取得效果應該會更加好,明朝國祚應該會更長,不過想來張居正的下場可能會更慘,改革越深入,得罪的人也就越多,就像商鞅變法一樣,轟轟烈烈,最後商鞅仍被車裂,但是細想一下,如果張居正繼續執政,皇帝會甘心嗎?

隨著張居正的死,他的改革成果也慢慢的功虧一簣。萬曆皇帝連朝也不上了。嘉靖皇帝20年不上朝的歷史記錄,沒想到被自己的孫子輕鬆打破。有人說明朝不是亡於崇禎,而是亡於萬曆還是有道理的

張居正即使在多活十年,但始終不會比萬曆活的大,萬曆皇帝是明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也有人說明朝真正的滅亡的更多是天災人禍。明朝後期的自然災害頻發。

反正張居正多活10年對明朝以後的滅亡感覺整體不大。最多萬曆中興在延長十年。

假如張居正再活十年,努爾哈赤的墳頭草已經老高了,後金政權扼殺在萌芽中,國內的農民起義就是一幫烏合之眾,況且再給張居正十年首府的時間,應該不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交給崇禎帝的大明,或許不是滿目瘡痍。

張居正是大明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比較出類拔萃的人物,有他在,大明的軍事、政治、經濟都有了中興的跡象。內憂外患迎刃而解,滿清政權,不會逐步壯大,在努爾哈赤勢力未壯大之前,張居正會提前削弱,在遼東只能是大明一家獨大,政治上推行變法,一根鞭法,讓大明圖強,讓國家實力增強,大明可以穩定,至少崇禎帝不會自縊,張居正十年攢的家底,夠用的。但是這種可能性很小。

綜上,假如張居正多活十年,明朝壽命會延長,但不會延長很久,頂多數年光景。



當代曹植


張居正如果再多活十年,我估計會更加速明朝的滅亡。

首先,小皇帝一天比一天大,不可能事事都聽老媽和老師的,勢必要奪權。如果小皇帝奪權,我們看三方勢力:可以肯定的,李太后一定站隊自己兒子身後。當著老師打孩子,幾乎所有家長都這麼幹過。可是過後呢?鐵打的兒子,流水的老師,二比一,張居正輸一籌。

再看朝臣,張居正改革雖然於國有利,可是朝野上下都是怒目以視。張居正是徹頭徹尾的孤家寡人,假設萬曆下旨治裁張居正,恐怕給張居正挖墳坑的人會前撲後繼。張居正低頭伏誅,萬曆肯定會得意妄行無人可擋。張居正如果負隅頑抗,甚至勝利,肯定又涉及到皇位繼承人問題,那麼各種權力交織鬥爭,只能是衰退國力,而不是促進發展。

張居正身死族滅,可以說是大幸也可以說大不幸。大幸的是沒有真的因為權力鬥爭導致張家永世不得翻身。大不幸是帝王家太無情,無論恩有多大都抵不住心頭邪惡的小獸要噬人。

無論張居正有什麼下場,都和他性格有關。太過剛猛,無論是人還是事,都會過猶不及。再多活十年,真的怕是適得其反。


人生不過一輪明月


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 。

明王朝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陶醉於《慶雲頌》的華面詞藻,閉著眼睛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也應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對於這樣一個人如果可以多活10年的話,明朝在他的整頓下又有了生機,並且鞏固了國防,所以我相信可以延續的更長久


戰鬥大黃蜂


一談及明朝後期,張居正是個始終都繞不開的人物;在其輔政的十年間,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張居正改革”,極大的促成了萬曆中興局面的形成,大明王朝也正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然而,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六月二十日,一代首輔張居正逝世,享年58歲。

張居正逝世後,即被打倒抄家,其改革措施也逐漸的被廢除了;幾年之後,年輕的萬曆皇帝因“國本之爭”逐漸與朝中大臣鬧僵,由此開始了長達二十多年怠政;再加上礦稅、後金問題,最終大明王朝徹底的失去了復興的機會,王朝的國力大大的被削弱,並逐漸走向了滅亡,由此也就有了明朝實亡於萬曆一說。

這一切似乎與張居正的早逝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那麼,如果張居正能夠和之前的內閣首輔嚴嵩、徐階一樣活得那麼久,也就是說能夠多活20年,明朝的結局會怎麼樣呢?相信明朝的結局肯定會有很大的改變,說不定還真能實現大明王朝的復興,具體的通過以下幾點就可以看出來。

一、張居正還在,也許就不會有所謂的“國本之爭”了

眾所周知,明朝後期發生的“國本之爭”可謂是造成了大明帝國逐漸走向衰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萬曆皇帝多年怠政的罪魁禍首。就是因為這一件該立誰為太子的事情,鬧得萬曆皇帝與明朝大臣徹底決裂,也造成了萬曆皇帝對朝政徹底失去了興趣。

那麼,如果這時候張居正還在當首輔的話,也許就不會有所謂的國本之爭了。張居正作為皇帝與大臣之間的維繫點,對萬曆皇帝而言,他是輔政老師、國之棟樑;對於大臣們而言,張居正更是權威、朝廷內外全是他的親信。如果張居正向皇帝推選皇長子為太子,朝廷大臣絕對沒意見,年輕的萬曆皇帝應該也會屈服;如果張居正向皇帝推選皇三子為太子,萬曆皇帝鼎力支持,朝廷裡的這些大臣也絕對不敢反對,就算有人反對也成不了氣候。總言之,如果張居正還在,就不會有國本之爭了,皇帝與大臣們的關係將處於一個穩定狀態,這對於大明王朝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二、張居正還在,就不會出現萬曆皇帝怠政的情況了

造成萬曆皇帝長達二十多年怠政的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國本之爭”,如果在張居正的協調下,必能緩和皇帝與群臣之間的關係,那麼萬曆皇帝也許就不會特別反感這群大臣了,不討厭處理政務。那樣的話,萬曆皇帝就算成不了千古一帝,至少也不會出現怠政的情況了。

三、張居正還在,礦稅必將官方化

萬曆一朝,歷來為史學家所詬病的問題之一就是派太監徵收礦稅一事。如果張居正還在的話,肯定不會讓太監到全國各地去徵收礦稅了,讓太監到全國各地去徵收礦稅首先就是亂收稅,易造成當地經濟混亂;其次就是表現出皇帝對官員的不信任,影響不好。

就算非要收礦稅,礦稅也必將官方化,由朝廷專門機構、專門的政府人員收取。相信憑藉張居正在朝中的影響力,必能通過政府提高商業稅的稅率,來增加財政收入。

四、張居正還在,張居正改革必將持續進行

如果張居正還能多活20年的話,張居正改革也必將持續推行;若還能經過20年的改革發展,大明王朝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必將取得巨大的成就。到那時,大明王朝說不定真能在張居正的手上實現復興。

五、隨著大明國力的增強,滿清勢力成不了氣候

隨著張居正改革的深入,大明帝國逐漸強大,經濟不斷繁榮,軍事實力不斷增強。滿清女真族必將很難崛起,就算形成了一定勢力,也必定成不了氣候,更不可能達到與明朝相抗衡的地步。

最後值得一說的是,以上推理論斷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誇大張居正個人能力之嫌;但也是按照假設事物的正常發展順序推斷,有一定的合理之處。正所謂,事物的論斷對錯並不重要,思維在轉動這點很重要。我們所追求的是:隨著思考的不斷跳躍,獲取思維的不斷深入提升。





詩雨花魂


從張居正當政的十年來看,他實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整飭吏治,官場風氣為之一振,官員各司其職,清查土地,緩解了土地兼併的危機,重用戚繼光、李成梁等人,使得北疆與遼東邊境安寧,啟用“一條鞭法”,國家財政得到改善,重用循吏,疏遠清流,使得政令可以貫徹執行,如果張居正再多活十年繼續執政,這些改革措施應該會更深入的執行,取得效果應該會更加好,明朝國祚應該會更長,不過想來張居正的下場可能會更慘,改革越深入,得罪的人也就越多,就像商鞅變法一樣,轟轟烈烈,最後商鞅仍被車裂,但是細想一下,如果張居正繼續執政,皇帝會甘心嗎?



最愛家國史


這種假設性的問題,根本就不能下定論的回答,因為歷史是無法改變的。我們做假設,也只能從假設當中去探討,去追尋,給的定論也都是無從考究的。也就是說你也可以說是一種結果,他也可以說是一種結果,張三說的是一種說法,李四說的也是一種說法。所以張居正如果再多活十年,大明能否還能再延續一段時間,這是一個永遠不能定論的事情,也是不能成立的。歷史沒有如果!

張居正當內閣首輔時,進行的改革就是我們知道的鞭法。這種方法在一部分時間內確實解決了明朝的財政危機,但是也帶來了另一個困難。老百姓吃不上飯,也就是說富得越來越富,窮的越來越窮。為什麼說窮人越窮,富人越富?你對富商不收稅,反而對老百姓收稅這是有點讓我們看不懂的。因為人口的增長,土地和農作物又有限。再加上天災人禍,老百姓就自然吃不上飯。

雖然說明朝中後期有點資本主義經濟萌芽,但是國家的制度和管理都沒有進一步提升,也就是沒有進一步完善。這種國家沒法去收這些商業稅,你收的還是農業稅,這和拆東牆補西牆有什麼區別!而且雖然光有僱傭關係,資本主義萌芽,但是明朝還是屬於海禁,你沒有白銀,你非要搞白銀,而且明朝又不生產白銀。西方國家都開始航海,你無法接納西方國家的白銀,這也是瞎搞。


而且張居正這個改革,也沒有解決掉實質性的問題。只是緩解了各利益集團的矛盾和鬥爭。下面官員該腐敗的腐敗,該貪汙的貪汙。你也是天高皇帝遠,鞭長莫及。弊端如此之多的改革,怎麼能延續大明王朝呢?並且他頒發的政令,在他死後也是遭到了清算。哪怕是退一萬步來說,他的政策非常完美,所有都達到了預期,但是你張居正總有死的時候,你死了以後也不行呀,你就是不死到了老了,也是屬於獨木難支。

所以哪怕讓張居正再多活20年,明朝該滅亡還是得滅亡。但是題目當中說張居正如果多活十年,明朝能不能延續一點,我可以回答,張居正活著,明朝是可以延續的,具體延續多久,這我們也無從所知,畢竟只是一種假設性的問題。


重溫歷史老照片故事


那就難說了。到了萬曆九年改革基本上就完成了。如果張居正多活十年,受改變的不僅是明朝。努爾哈赤根本無法當上歷史舞臺。因為在新政裡有一條就是各地官員發現不乏武裝聚會就可以上報朝廷,予以剿滅。而對於張居正個人來說或許可以避免死後抄家的命運。要知道張居正死時神宗才20歲。正是逆反心理最強的幾年。但是有30歲還有逆反心理的嗎?而且不少史料都記載著在神宗15歲那年李太后說過。要張居正輔政到他30歲,即使神宗再不願意,也是母命難為。而且有一點需要注意。大家都說明之亡,實亡於萬曆。但是就是這麼一位怠政的皇帝在他當皇帝的最後20年。一樣每天批閱奏摺到深夜。這些都是張居正教育的功勞。如果再加10年,或許神宗真的會成為一代明君也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