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

阿喵工作室


頌江陵(張居正) 

內聖外王和外王內聖是儒家提高自己的兩條路徑,張江陵顯然走的是外王內聖的路,明知前方荊棘遍道毅然決然而往,在事業時艱中鍛鍊精神,於風雲際會間澄澈本體。觀對江陵正反兩面的評價,執反面者多象本人之前一樣,未能深諳中華文化內涵所在,乃至於精義處一無所知。 

曾因反對張居正被下令廷杖八十的鄒元標幾十年後目睹吏治敗壞、國運衰頹,再回想萬曆新政時朝廷的勃勃生機,便深切感到張居正是明朝難得的中興名臣。他說了如下一段話:"江陵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國家之議,死而後已,謂之社稷之臣,奚愧焉?" 

熊十力對張居正這位荊州先賢的評價很高,但他對張的認識也是分階段的。第一階段,認為他是優秀的政治家,但晚節不保;第二階段他也認為張居正使用了不應該由自己使用的權力,有權臣之嫌,但又不肯定。張居正使用這些權力為社稷與老百姓謀了不少福祉;第三階段熊十力又認為張居正並沒有越權行政,因為管理國家的權力,本身就應該屬於宰相用的,他只不過做了中國第一人。 

熊十力與友人談論張居正:“漢以後二千餘年人物,真有公誠之心,剛大之氣,而其前識遠見,灼然於國覆種奴之禍,已深伏於舉世昏偷,苟安無事之日,毅然以一身擔當天下安危,任勞任怨,不疑不怖,卒能扶危定傾,克成本願者,餘考之前史,江陵一人而已。竊嘆江陵湮沒三百年,非江陵之不幸,實中國之不幸。 

江陵學術宗本在儒,而深於佛,資於道與法,以成一家之學。……以佛家大雄無畏粉碎虛空,蕩滅眾生無始時來一切迷妄、拔出生死海,如斯出世精神轉成儒家經世精神。自佛法東來,傳宣之業莫大於玄奘,而吸收佛式精神,則諸實用,則江陵為盛。”(源自熊十力《與友人論張江陵》) 

1950年,一向不問政治的熊十力寫出《與友人論張江陵》一文,批評張居正“惡理學家空疏,遂禁講學、毀書院”之舉與秦始皇之焚書無異,並以此引申說:“學術思想,政府可以提倡一種主流,而不可阻遏學術界自由研究、獨立創造之風氣,否則學術思想界思想錮蔽,而政治社會制度,何由發展日新?江陵身沒法毀,可見政改而不興學校之教,新政終無基也。”他還寫信與老友梁漱溟論道,指出辯證法的根底在鬥爭,而大易之學卻是以仁義為常道。 

張居正與好友談證悟的三封信的摘錄與評價: 

(張的信件所述之證得內容很實在,且有前後遞進的層次表現。熊氏的解說也很精到。) 

《寄高孝廉元谷》:此行雖勉強涉世,乖其本圖。近日靜中,悟得心體原是妙明圓淨,一毫無染,其有塵勞諸相,皆由是自觸。識得此體,則一切可轉識為智,無非本覺妙用。故不起淨心,不起垢心,不起著心,不起厭心,包羅世界,非物所能礙。恨不得與兄論之。將試不必多作文,但凝神養氣。曹孟德臨敵,思意安閒。如不欲戰,亦可以武喻文。 

評:詳上諸書,則知江陵師心而不待求師於外。其從入處雖不背孟子陽明,然只識得心體虛明,猶未徹在。心體未嘗不虛明,然含萬德、備萬理、肇萬化,其沛然油然充塞天地者,虛而實,明而不匱,儒者故謂之誠。君子貴思誠,思者,猶雲常惺惺。而存之於隱微之地,慎之於息息與天地萬物感通之幾,達之於事業。合內外,貫動靜,莫非誠也。造化之原,吾心之實,唯誠而已。虛明者,誠之照用也。二氏徒保任此虛明,去實相甚遠。實相謂本心,亦即目宇宙本體,所謂造化之原是也。儒者不偏向虛明處認識本心,從此實踐中體現得來。 

《答羅近溪宛陵尹》:學問既知頭腦,須窺實際。欲見實際,非至瑣細、至猥俗、至糾紛處,不得穩貼,如火力猛迫,金體乃現。僕頗自恨優遊散局,不曾得做外官。今於人情物理,雖妄謂本覺可以照了,然終是紗窗裡看花,不如公等只從花中看也。聖人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非意之也,必洞於其情,闢於其義,明於其分,達於其患,然後能為之。人情物理不悉,便是學問不透。孔子云:"道不遠人。"今之以虛見為默證者,僕不信也。 

評:詳此所云,畢竟遵循儒家規範,否則高談澈悟,終不見實際,不得穩貼也。 

《答西夏直指耿楚侗書》:辱喻謂比來涉事日深,知虛見空談之無益,具見丈近精實處。區區所欲獻於高明者,下在於此。但此中靈明,雖緣涉事而見,不因涉事而有。倘能含攝寂照之根,融通內外之境,知此心之妙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者,初非由於外得矣。 

評:至此所造已深矣。其於《中庸》涵養未發之中、合內外之道與淵泉時出之妙,已有會心也。 

另外,還有對六藝的論述 

在《答胡劍西太史》中曰: 

弟甚楊誠齋《易傳》,座中置一帙常玩之。竊以為六經所載,無非格言,至聖人涉世妙用,全在此書。自起居言動之微、至經綸天下之大,無一事不有微權妙用,無一事不可至命窮神,乃其妙即白首不能彈也,即聖人不能盡也,誠得一二,亦可以超世拔俗矣。兄固深於《易》者,暇時更取一觀這,脫去訓詁之習,獨觀昭曠之原,獨復有得力處也。


新儒哲


嘉靖四年(1525年),張居正出生於荊州府江陵縣(今荊州市)的一個秀才家庭。其曾祖父曾夢見白龜託月,於是為這個新生兒取名為“白圭”。張居正天資聰穎,有“神童”的稱號。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歲的張居正參加童試,荊州知府李士翱對他十分喜愛,併為他改名為“居正”。

張居正畫像

嘉靖十六年(1537年),張居正參加鄉試受挫。嘉靖十九年,張居正中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自此踏上仕途。嘉靖後期,張居正升任右中允,屬於文學侍從之臣。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張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上《陳六事疏》,聲明自己關於改革時政的意見。經歷了激烈的內閣鬥爭後,最終與高拱併為宰輔,任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張居正和高拱等閣臣對俺答封貢,平息了北方的緊張局勢,同時准許廣州定期進行貿易。

張居正書法

張居正真正獨掌大權並大展拳腳是萬曆初年。張居正與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並且取得了後宮李太后的支持。由於神宗萬曆帝年幼,一切軍政機要均由張居正裁決,前後當國十年,實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措施。在政治方面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的核心是“賦稅合一,按畝徵銀”,把田賦、力役和其他雜稅合編為一條,統一按田畝核算徵收。原來按丁戶徵役的辦法一併改為攤入田畝。稅銀由官府徵收運送,某些程度上緩解了農民的負擔。此外,張居正還任用李成梁、戚繼光等良將鎮守薊遼,穩固了大明王朝的北部邊疆。任命水利專家潘季馴治理黃河,潘季馴以“束水攻沙”的方法,有效地治理和疏通了黃河。以上種種,都是張居正改革的主要組成部分,改革的成效也是十分巨大明顯的,《明神宗實錄》記載張居正在位期間“十年內海寓肅清,四夷讋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冏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綜名實,清郵傳,核地畝,詢經濟之才也。”

荊州市張居正故居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二十日張居正病卒,贈上柱國,諡文忠,在過世前十天,神宗加封為“太師”,為有明一代唯一生前受封此職大臣。但他死後不久就遭到了朝中反對派的清算,萬曆皇帝也由於長期遭受張居正的嚴苛管束而加以報復。不可否認的是,張居正的種種舉措,使得行將就木的大明王朝有了苟延殘喘的機會,廣大老百姓也從改革中得到了一些好處,從這一點來講,張居正不愧為中國古代一流的政治家。但張居正改革,也是晚明帝國的迴光返照,它逐漸腐朽和敗落的命運,是一兩個治世能臣改變不了的。

張廷玉等:《明史》

胡鐵球:《新解張居正改革——以考成法為中心討論》

萬明:《傳統國家近代轉型的開端:張居正改革新論》

馮明:《近三十年來國內張居正研究綜述》

回答者: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個人簡介:雷曉凡,南京師範大學中國近現代史方向碩士研究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長,季我努學社自媒體主編,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館員。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抗日老戰士口述史資料搶救整理”採訪與資料整理工作。目前研究方向為民國政治史、抗戰金融史。


季我努學社


說到張居正,可以說基本上是正面評價居多,對張居正的誇讚之詞更是潮水般噴湧而至。無論是教科書還是史料讀物,張居正都被評價為是為大明朝續命和撥亂反正的“英雄”人物,張居正之所以熱度如此之高,不僅僅是因為他成功的改革,而且還因為他是終明一朝,唯一一個壓住了皇帝的內閣首輔,頗有權相之風。那張居正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我們還得一條一條的分析。


偉大的改革

說起中國古代的改革,大家能想到很多,但是最有影響力、對王朝有極大的影響力的有三個,一是商鞅變法,二是王安石變法,三就是張居正改革。對於這三次改革的評價,商鞅變法是最成功的,他直接改變了秦國的國運。王安石變法是最混蛋的,不僅僅觸動了官僚的利益,還與民爭利,收刮民財與中央,因此失敗的很快。張居正的改革雖然在其死後中斷,但是已經為大明的國庫積累了豐厚的白銀,這才使得萬曆可以南征北討。


關於張居正的改革,簡短的來說就是兩大要點,第一點是稅制改革,這項改革在歷史上叫一條鞭法。明初太祖定的稅收制度主要是收農民的稅(當時商業毀壞嚴重),農業稅的內容每一朝還略有變化,不過基本有三項是不變的,就是人頭稅、田稅和徭役。人頭稅就是按家裡有幾口人就收幾個人的稅。田稅是將田地裡產出的東西分幾成上交政府。徭役就是做苦力,比如修個河堤之類的。總之就是項目繁多,碰上好官明君,老百姓還能過得安生點,要是碰上就跟好大喜功的妖孽,百姓的日子多半也就廢了。一般其他王朝官員的工資還說得過去,明朝就是個例外了。官員一窮二白,想過好只能貪,對農民上交的稅款(通常是東西)在挑挑撿撿,既不利於國家統治,又不利於百姓安生。這一條鞭法呢,就是集百稅於一稅,而且統一交銀子,這一下一家就交這麼多錢,你想貪多是不可能了。當然,張居正自己也不是什麼乾淨人,因此給這些地方官都留了點兒後路,貪不多吧,多少貪點,生活水平是下降了,但好歹也是中產階級。另一項改革就是考成法。考察官員上班報道情況和個人業績。大明中期以來,官員惰政,不作為的官員越來越多,地方上交不齊稅的開脫說辭也是各種各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張居正規定除了官員簽到以外,必須按規定交齊稅收,除非天災人禍可以減少10%以外,做不到就罷官,雷厲風行,這下子一改大明官員風氣,可以說大明綜合國力整體來說是蒸蒸日上了,國庫充盈。不過考成法有個bug,就是如果災害地區災情嚴重,90%可能也是重稅,而官員為了完成任務,會對原本就損失嚴重的農民來個二次傷害。自從張居正新政以來,大面上國家有錢了,但是流民人數也增加了。(當然了,流民也不都是壞事,正式流民增多,才給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提供了廉價勞動力。)


實在不咋樣的人品

說到張居正的人品,可以說,真的不咋地。當然了,作為一個優秀的成功的政治家,人品不好是必然品質。除了他在改革的時候得罪了大明的大量官僚,在之前,也是不當好人。對於政敵高拱,原本已經整倒,而高拱本人也是在無心於朝政,面對人畜無害的失敗者,張居正暴露出了政治家兇殘的本性-想栽贓殺了高拱,這一下子把官場給炸了,雖然最後沒有得逞,但是卻給百官們留下了可怕的印象,可怕之人,必引起公憤。在面對父喪的時候,出於儒家官場禮節,必須服喪守孝三年,但迫於改革未完,張居正選擇了丁憂。雖然在今天看來這沒什麼問題,但在重視儒家孝道的古代,這就是引起天下反對的大事。各路言官相繼彈劾張首輔,而李太后以皇帝的口吻將此事壓住,張居正更是辦了這些言官,雖然言官天天逼逼沒幹過啥好事,但張居正的時代,多少有點大獨裁者的感覺。



超標了的“相權”

關於權相,中國歷史上從來不缺這種人,除了諸葛亮,中國的權相往往被冠以奸臣的頭銜。為啥,中央集權的皇帝制社會,任何威脅了皇權的行為都屬於大逆不道。不過從明朝開始,中國取消了丞相制度,不過後來的內閣制彌補了相權上的空缺,作為內閣首輔,往往也會被官員冠以閣老之名,其實就等於是宰相的存在。而張居正,雖然沒有丞相之名,卻是確確實實的做到了歷代權相的地步。由於萬曆年幼,李太后又信任張居正,因此萬曆前十年可以說整個大明天下都姓了張。萬曆的皇權名存實亡,張居正的“相權”燻是滔天。像什麼只有皇帝才可以批閱當然東廠奏摺和錦衣衛文書也要經過張居正之手。俗話講,外將不結內臣。而當時大明邊境的兩大牛人戚繼光和李成梁可以說都是張居正的軍事支柱,手握皇帝和邊軍,張居正做到了人臣的巔峰,但也正是這些行為,為他死後遭天下群臣圍攻埋下了禍根。



不合格的老師

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其實張居正做的倒真是兢兢業業了。但怎麼說呢,皇帝終歸不同於一般的學生,你打打罵罵的,這就是以下犯上、欺君之罪。當然,一般情況下老師訓斥學生也是正常不過,負責人嘛,但張老師對萬曆同學有些過於嚴厲,往往一句文章背錯了就是一頓訓斥。非人道的人教育方式給萬曆造成了嚴重的心理陰影,隨著萬曆的成長,這種陰影越來越大,最後轉變成了一種強烈的牴觸情緒。慢慢的,親密的師生變成了仇人,出於這個角度,萬曆廢除了一切有關張居正的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皇帝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慾啊。其實不只萬曆這樣,季漢皇帝劉禪在諸葛亮死後也是,不讓祭祀,不給廟號,為啥呢?很簡單,你是我老師,又不是我爹,啥都管,一點自由不給,強迫我去追求你都做不到的聖人之道,憑啥啊,我恨你!



總歸來說,張居正是個偉人,是個複雜的偉人,對於時代,他是成功的。對於做人,他有點失敗。古人如何,後人點到即可,妄加評判,還是不太道義。


火器工坊


讀者您好,如果您喜歡我的回答,點贊和關注以及轉發和評論就是對我最大的鼓勵,我將持續為你帶來優質的回答和文章。

張居正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是一個有抱負的人,一個隱忍的人,心繫蒼生的人,同時也是一個張揚跋扈、陰狠的人。總的來說,他並不是一個完人,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毛病的普通人。

1. 才華:

少年即成名,12歲參加童試,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參加鄉試其實也很成功,但是年輕時收到過多讚譽而走上歪路,湖廣巡撫顧璘刻意讓他落榜磨鍊他一下,要不然他可能也會像黃觀、商輅那樣連中三甲。

2. 隱忍:

嘉靖年間,嘉靖只顧修仙練道荒廢朝政,嚴嵩飛揚跋扈,朝堂混亂,所以他有些失望,沒有加入夏言和嚴嵩的內閣首府黨派之爭。而是對國家由內到外的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也許正是這些不被重用的苦悶時間,讓他的改革藍圖一點點的在心中形成。

3. 抱負和心繫蒼生:

他告假回家過一段時間,但是在看到繁雜賦稅、貪官花樣百出的貪汙方法使得百姓困苦不堪。心繫蒼生的執念促使他重返政壇,當他排除萬難,坐上首府的位置後,便開始了著名的"萬曆新政","一條鞭法"使得全國土地從新丈量,賦稅清晰,國庫充盈,藏財於民。"考成法"使得各級官員不敢怠慢懈工,朝政上下肅然。同時也是一個工作狂人,十年如一日的在崗位上兢兢業業,任勞任怨。

為什麼不得善終:

1)張居正因勞瘁而死,由於他的"一條鞭法"和"考成法"得罪了很多“當官發財”的官員,在他死後,遭到了汙衊和陷害,導致他被抄家,家屬或餓死或流放(當地官員為了邀功將其家門圍死,導致家屬幾乎全部餓死的慘劇),同僚也被彈劾棄用。

2)看到這,你以為老張是個完人。那就錯了,老張到了生涯後期,身上光環無數,有點飄了,出門居然用三十二抬轎,有點飛揚跋扈。對於對手高拱以及反對他的人,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是一招致命,有點陰狠。

3)明神宗是張居正的學生,從小受張居正的影響,對張居正其實很崇拜,但是當明神宗慢慢長大,想釋放自己的光輝時,發現這個天下全是老師張居正的光芒,再加上老張政治後期有點飄飄然,皇帝自然不開心,於是慢慢的遠離張居正,想攆他下臺,其實也不如說是嫉妒和由愛生恨。最終在那些佞臣的幫助下,明神宗最終還是幹掉了張居正的勢力。一代名臣就此覆滅,但他的政策("一條鞭法"和"考成法")以及他的憂國憂民使得後代對他讚譽有加,流芳百世。


阿喵工作室


褒貶不一:但個人覺得他十分的帥氣:明王朝在經過兩百多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可以說已是百病叢生,而且危機四伏。紫禁城裡每日設壇修醮,青煙繚繞。幻想長生不死的嘉靖皇帝將朝政託付給奸相嚴嵩。嚴嵩父子呢也很給力,趁機為非作歹,貪贓枉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宰相)張居正被推上了歷史的前臺,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張居正也應其巨大的歷史功績而被後世譽為“宰相之傑”。可謂是一人之力,力挽狂瀾。政治手腕和魄力十足,如果喜歡他可看看朱東潤的張居正,個人覺得還不錯,可當他去世後呢,其實也就是明朝的結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