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結局為何如此悲慘?

林子146284715


明朝最偉大的改革家、政治家非張居正莫屬,他強力推進改革,讓大明國祚延長五十年。如此功勳名垂千古,令後世萬人為之敬仰,而令人意外的是張居正的結局並不完美,死後他的一切榮耀和功績被萬曆廢除,差點被剖棺戮屍,家人死走逃亡萬分狼狽。

身前如此風光的張居正,為何在死後卻得到這樣悲慘的結局?

第一:改革得罪太多人

改革其中的“革”字,就是去除的意思,改而不革,那是不會有效果的,於是改革會觸碰很多人的利益。每每政權建立初期,政令的執行都會比較順暢,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阻礙就蜂至沓來,直到機器老化,運行受阻,改革勢在必行。

至今為止最成功的改革當屬商鞅變法,甚至商鞅的壯舉到現在仍影響著我們。中期改革的風險極大,幾乎所有人已經適應的這個運行系統,且利益全部牽扯在內。張居正要做的就是調整這充滿bug的龐大程序,調整好了程序能流暢運轉,產出無窮的好處,調整不好可能直接宕機。

在“一條鞭法”實行之前,稅收是以實物為主的,數量也沒有個具體標準,這無疑給了貪官汙吏鑽空子的機會。很多地方官橫徵暴斂,強佔土地,百姓不堪重負,張居正則改實物為銀兩,這樣有了具體標準,於國於民都極為有利。

國庫可以增收,百姓負擔也相對減輕,官員的利益則嚴重受損,單單這一條法令,幾乎得罪了所有地方官,大明的工資很低,所以計劃外收入基本合法化,貪腐也就成趨勢。張居正活著的時候官員們只能忍耐,因為張居正太過強勢,沒有人是他的對手。

張大人死後,官員們身上的枷鎖就沒有了,為了自身利益,打擊報復張居正就成了理所應當的。所以不論張居正何時死,必然沒有什麼好結局,且朝廷積病多年,也不是一次改革就能化腐朽為神奇的。

第二:對萬曆皇帝過於嚴厲,物極必反

張居正是萬曆的老師,萬曆皇帝對張居正也是言聽計從,為了培養一個合格的帝國接班人,張居正用心良苦。

史料記載:

“居正勸帝遵守祖宗舊制,不必紛更,至講學、親賢、愛民、節用皆急務。帝稱善。”

張居正勸諫萬曆皇帝要遵守祖制,要親賢能遠小人,愛民如子,勤儉節約。為了取得最大的權柄,張居正是有私心的,他想把萬曆控制在手中,以方便他的改革事業。

另外,張居正做的所有一切,也是都為國為民,哪怕他對萬曆要求再嚴格,但他的目的是國家興盛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哪怕他在萬人之上也不會對皇權有覬覦之心。

這也許是張居正的一廂情願,萬曆皇帝則不一定會領情,畢竟這天下是老朱家的,張居正再牛也是個打工的,真正的東家是萬曆皇帝。萬曆皇帝十分尊重張居正,張居正得病的時候,萬曆曾親自做了辣湯給張居正喝,張居正對此並不在意,有時候甚至大聲呵斥萬曆皇帝。

嚴師出高徒,而過於嚴厲可能就會出反效果,一個人的童年經歷對這個人影響深遠,也許因為嚴厲的張老師,導致後來萬曆的報復行動。

第三:居功自傲,橫行無忌

權力滋生腐敗,權力能讓一個人瘋狂,張居正也是人,他同樣對權力有著無窮的熱愛,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日子裡,有時候張居正也會放肆一把,不僅是百官,有時候連皇帝都不放在眼裡。

張居正有張對聯掛在自己家中,寫的是:

“日月為明,萬國仰大明天子;丘山為嶽,四方頌太嶽相公。”

這明擺著是以下犯上,地位要跟皇帝肩並肩,而且還要高於皇帝。這等話語就是敵人的把柄,在文字獄盛行的明代,可能就會因為幾句話抄家滅門,從此可見張居正有些功高蓋主之嫌。

史料記載“一事小不合,詬責隨下,又敕其長加考察。給事中餘懋學請行寬大之政,居正以為風己,削其職。御史傅應禎繼言之,尤切。下詔獄,杖戍。”

對於言官御史,張居正是十分反感的,只要一個小問題,張居正就會對其嚴加懲處,如果對方不服氣,丟官罷職事小,廷杖和詔獄還會等著他。很多人因此恨透了張居正,尤其是言官,張居正死後,自然有仇報仇有冤報冤。

第四:違背祖制,遭人詬病

內閣首輔是張居正的職位,而他的權力並不限於此。司禮監是為了制衡文官大臣,而張居正和馮保是死黨,可以說東廠和司禮監就成了張居正的後院,東廠的文件中經常能看到張居正的批註,這無疑越權了。

史料記載:

“揭帖有居正竄改四字,曰‘歷歷有據’” 。

在王大臣案件中,其卷宗上就有張居正的批註,意思是證據確鑿,目的是陷害高拱。都察院,六科給事中都成了張居正的下屬,原本的監督機制無效了,張居正讓他們罵誰,他們就罵誰。對不服的人根本不用張居正動嘴,下面的人自動就會除掉那個人。

另外張居正還有一個頂出了名的轎子,一共需要32個人抬,這轎子裡能辦公、能睡覺、能看景,還有衛生間,實在是極致享受。在《明史·輿服志》裡有記載 :

“弘治七年令,文武官例應乘轎者,以四人舁之。違例乘轎及擅用八人者,奏聞。”

明顯張居正超標了很多倍,況且這東西張居正每次出門都要用,招搖過市那是何等威風。當然這其實還是小事,頂多也就是個公車預算超標。

張居正死後被清算,受益者是萬曆皇帝,皇權再次回到了皇帝手中。張居正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就會犯錯,有意也好無疑也罷,但張居正從始至終都是為國為民,為了實現他的報復,他矢志不渝、兢兢業業,把國家再次拉回了正軌,明帝國在他的手中曾經光芒萬丈。

張居正號稱大明第一首輔,也算是實至名歸!


楊角風發作


高拱被張居正和馮保合謀趕走後,另一名閣臣高儀也適時的病故了,這樣,張居正笑得可開心了,終於成了正兒八經的內閣首輔,整個大明朝,就他說了算,只要擺平孤兒寡母就OK了。他終於能一步步地推行他的改革,實現他的抱負了。

客觀的講,張居正雖然耍了手腕兒,使了陰招兒,但他的確是一個胸懷壯志的改革家,他以不計譭譽和奮不顧身的精神,銳意變革,剔除舊弊。終於,在他的推動和堅持下,危機四伏的大明帝國,在萬曆初年時又重新煥發了生機,出現了“四海肅清、四夷臣服,太倉粟可支數年,庫寺積金四百萬”的盛世局面。

不過,這些業績的取得,居然靠的是李太后的支持和萬曆皇帝的敬畏。想想也真是可笑,可嘆!

在本人上一篇文章《大明官場(四)張居正終於登場了》提過,高拱深得隆慶皇帝喜歡,但李太后卻不喜歡高拱。所以,張居正那會兒就獲得了李太后的好感和支持。

成為首輔後,張居正以無比高度的熱情和責任感,為萬曆小皇帝精選了一堆的老師和侍讀。而且,所學的內容也不是教育部的統一教材,而是由他親自編訂的。

張居正雖然進士出身,本人學問很好,但萬曆畢竟是十歲的小孩,他的日常起居都要受到張居正的監視和督導。不僅如此,當萬曆小皇帝有什麼地方做得不妥時,張居正都會進行耐心的勸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老張時時處處都用聖賢的眼光和標準,規範自己學生皇帝的言行,必須得有帝王的風範。在這種高壓的教育下,萬曆小皇帝的內心是無奈的,甚至是奔潰的,對這位老師是無比的敬佩,更多的是害怕,見面都尊稱他為“先生”。

老實說,儘管張先生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有時張居正過於強硬了。有一次,小皇帝和身邊的太監一起玩耍,深夜飲酒後在後宮中胡鬧,第二天一早就受到李太后的嚴厲斥責,不用問,這是張居正告的狀,而且他還自己做主把這幫太監全部替換。這也就罷了,他還逼著小皇帝下了一道“罪己詔”,讓小皇帝覺得實在沒面子。

就這樣,在一次次的教訓和打擊中,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的感情,慢慢從敬畏變成了怨恨。

萬曆十年時,超級牛人張居正終於死了,當時已經二十歲的萬曆皇帝,笑了!因為他終於可以親政了,終於可以拍板了,終於可以不用擔心張老師教訓他了。

但是,萬曆皇帝很快就發現,張居正死了,但他的陰影卻仍然籠罩在朝廷。萬曆仍舊不能隨心所欲的按照自己的想法處理朝政,朝中全是張居正培養和安排的官員。

光這些,萬曆皇帝也能忍受!畢竟,雖然張老師嚴厲,但畢竟學問高,能力強,夠清廉。但是!有一天他突然發現,原來張老師並不像他外表看起來的那麼神聖和高大。

張居正自己也好色,也鍾情於他天天批判的房中秘術;張居正也愛財,經查實的就有好幾起受賄的案件。這下,張居正頭上神聖的光環,徹底脫落了。萬曆皇帝開始覺得,張居正對人、對己是雙重標準。他要求別人節儉,自己卻奢侈;他要求別人不近女色,自己卻好色無比。

而且,最誇張的是,老張同志有一個無比拉分的交通工具,轎子!按理說,轎子而已,能有多拉分呢。你想,你使勁想,別怕想過頭了。

據史料記載,張居正乘坐的轎子需要32人抬。轎子分為書房、臥室和衛生間,並且有兩個傭人負責端茶倒水,張居正可以在裡面辦公、會客、休息,一句話,除了不能飛以外,其他地方完全可以堪比特朗普的空軍一號。

怒了,徹底怒了!萬曆皇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萬曆十一年三月,萬曆皇帝朱翊鈞藉口張居正為官時專橫跋扈,排斥異己,以權謀私,下令剝奪張居正的“上柱國”和“太師”頭銜,之後又下令追奪他“文忠公“的諡號,並罷免了一大批張居正留下的朝臣。

萬曆十二年八月,朱翊鈞又下詔,公佈了張居正的大堆罪狀,並把其弟、子、孫等人,統統發配邊疆。還不解氣的萬曆皇帝,直接下令把張居正挖出來鞭屍,幸虧李太后好說歹說才攔住,不然張老師可就慘了。

至此,萬曆皇帝朱翊鈞也終於逃出了張居正在他心頭上播下的陰影。






文史不假


張居正,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後期幾乎是牢牢地掌握著明朝的大權,他當時所處的明朝已經是處於風雨飄搖的明朝後期,但是張居正卻是硬生生的將已經處於末期、有著種種弊病的明朝延續了五十年,張居正功不可沒,但是為什麼萬曆皇帝在張居正死後將他的家人要麼處死,要麼流放呢?

張居正是一個怎樣的人?

張居正自小就天資聰穎,很小的時候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說到神童,就會想到《傷仲永》,但是和仲永不同的是,張居正從小到大一直沒有放棄學習,十三歲時便參加了鄉試,但是湖廣巡撫顧璘希望張居正能夠多加磨鍊,以便日後成大器,於是便阻撓了張居正從而使他鄉試落榜。兩年後他重新參加鄉試並順利通過,在顧璘的教導下,在二十三歲的時候一舉及第,並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在張居正的為官生涯中,可以說是勞心勞力的為大明幹了許多實事,尤其是政策上的改革,到了老年得了痔瘡,古代說是因為操勞過度患上的頑疾,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說張居正是為明朝操勞過度累死的了。

張居正一生的最高峰—萬曆新政

張居正一生中最耀眼、影響最為深遠的改革當屬萬曆新政了,由於明朝中期土地兼併的現象極為嚴重,尤其是王公貴族、官員大臣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權,佔取了大量土地,而且不僅僅是簡單地用金錢等買賣土地,其中的貪汙腐敗、獻殷勤等都是常見的手段,在土地大部分都歸個人所有的情況下,國家財政收入銳減,影響了明朝的健康發展。到了明朝後期,政府的財政危機越來越嚴重,張居正意識到了這一點,便提出建議並開始著手實施。

但想要真正的實施並不容易,因為土地都在皇家貴族或者達官顯貴手裡,直接回收會損害他們的利益,想要他們上交土地給國家肯定沒那麼容易,對於一些心胸狹小的人,還會就此結下樑子。況且畢竟是新政,一旦沒有落實好,便被之前得罪的人抓到了把柄,進而彈劾甚至結群上奏彈劾。

不過張居正並沒有因為這些困難被擊退,他先從政治開始著手整頓吏治,旨在加強中央集權,對各級官吏的管理更加嚴格,要求官員要定期向內閣彙報地方的工作情況,這樣不僅提高了內閣的實權,還加強了皇帝和心腹官員對地方真實情況的瞭解,以便針對各地的實際情況做出改良政策和管理措施。

張居正與萬曆皇帝

張居正是萬曆皇帝小時候的老師,萬曆起初對他也是極為尊敬的,張居正吩咐囑咐他的事,他幾乎是言聽計從,張居正對他也是極為嚴苛的,都知道一個人小時候的經歷可以影響人的一生,萬曆皇帝也是如此。

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是稱職的,他為國家盡心盡力做了很多貢獻,但是作為萬曆皇帝的老師,他就有些不稱職了。都說嚴師出高徒,張居正嚴是做到了,但是自己卻沒有做到為人師表的表率作用,他一直教導要求萬曆皇帝要節省,萬曆也很聽話,作為皇帝已經樸素得不能在樸素,同時皇族子弟的用度與皇家賞賜都被削減了,可是張居正自己的生活卻極其奢華。

萬曆皇帝知道張居正的做派後,真是氣憤難當,一直以為老師兩袖清風、生活清貧,可人家日子滋潤得很,原來張老師只是要我過苦日子,平時出去遊玩一下都會被責罰,他的日子卻逍遙似神仙,歡樂的很,這不是拿我當猴耍嗎?想到這萬曆皇帝的鼻子都要氣歪了,此前所有對張居正的尊敬崇拜瞬間都化為烏有,甚至轉化為憎恨厭惡。

另一方面,張居正對於權利的控制太過了。就像康熙皇帝和鰲拜一樣,鰲拜是開國功臣,還是輔佐少年康熙的顧命大臣,可鰲拜在輔佐康熙的同時,也阻礙了康熙親政;張居正也一樣,他死死地把握著明朝的大權,萬曆皇帝生於皇家,對於權力的渴望不會低於張居正,於是,表面上張居正是他尊敬的老師,是國家的功臣,但他心裡卻把張居正視為阻礙他親政的路障。但萬曆也明白,此時的明朝確實需要張居正,自己也未必能算計得過、動得了張居正,所以也只能等到他死後發洩心裡的怒氣,加上其他大臣的慫恿,萬曆爆發了,不僅下令抄家,還削盡其官職,有些老弱婦孺沒來得及退出張府便被活活餓死在裡面,甚至還差點鞭屍。一切大都源自張居正對萬曆皇帝的約束太多了,且限制了他對權力的追求。


史論縱橫


萬曆八年,十八歲的皇帝參加了“耕藉禮”和“謁陵禮”,這標誌著萬曆已經成年,親政的條件已成熟。換句話說,張居正作為顧命大臣,輔佐幼帝的歷史使命可以告一段落了。

一個顯赫的政治人物,在位高權重、功勳卓著的巔峰時期,懂得急流勇退是一項至關重要、關係身家性命的政治智慧。

客觀地講,此時的張居正並不缺少這樣的政治智慧,隨後他便向萬曆提交了題為“歸政乞休”的奏疏。

在這道模仿諸葛亮《出師表》的奏疏中,張居正情真意切地說——

“臣一介草茅,行能淺薄,不自意遭際先皇,拔之侍從之班,畀以論思之任。壬申之事,又親揚末命,以皇上為託。臣受事以來,夙夜兢懼,恆恐付託不效,有累先帝之明。又不自意荷聖慈(慈聖皇太后)眷禮優崇,信任專篤,臣亦遂忘其愚陋,畢智竭力,圖報國恩。嫌怨有所弗避,蓋九年於茲矣——”

推行新政九年來,張居正的確不容易,剛剛年過半百,正當盛年,卻早早地鬚髮變白,未老先衰了。

此番,他向萬曆請辭,並非是假意,以退為進,而是內心著實不安,也確有急流勇退之智,否則他隨後說不出那句發自肺腑之言——

“高位不可以久竊,大權不可以久居。”

收到張先生的《歸政乞休疏》,萬曆沒有絲毫思想準備,雖說他對張居正的情感有些複雜,又敬又怨,但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拒絕了張先生的“乞休”。

兩天後,張居正再次“乞休,進一步向皇帝坦露自己的心跡——自從隆慶六年至今,“惴惴之心無一日不臨於淵谷”。應該相信,這並非張居正矯情,類似的話,私下他也曾跟自己的兒女親家,刑部尚書王之誥坦誠過。

萬曆接到張先生第二份奏疏,有點猶豫了。以他的早熟和敏感,他必定早已反感張先生的權威震主,因此內心是希望張先生早日歸政的。但因為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又或者說,權威全無,一切聽憑皇太后與張先生,所以如此重大人事變動,他做不了主,必須請示皇太后。

讓萬曆沒料到的是,自己的母親竟然態度堅決而懇切地挽留了張先生,一切維持現狀,等到萬曆三十歲時才可以商量“歸政”之事。

對於張居正而言,既然皇太后發了話,“今後不必再興此念”,再提“歸政乞休”就顯得不識時務了,最終張居正只能繼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仔細品讀這一關係張居正身後命運的歷史瞬間,既讓人感慨,又讓人困惑,還讓人覺得遺憾。

第一,廟堂之上,如張居正這樣的人物,真是身不由己,不是沒體會到如履薄冰,而是壓根沒法急流勇退。

第二,廟堂上的女人真是不可理解,讓張居正主政到萬曆三十歲,難道當朝皇太后意識不到這必將激起萬曆的巨大怨恨?她究竟是垂青張居正,還是想榨乾張居正?

第三,張居正果真是百分之一百的身不由己嗎?只能說憑藉他的政治智慧,找出合理的說辭,將皇太后應付過去,並非沒有可能。他最終之所以選擇就坡下驢,恐怕還有難拒權利誘惑的內在心理。

總之,當朝皇太后在這個關鍵時點,好心辦了壞事,讓智者不智,怨者更怨。

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太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張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歲。

張居正不死,自己無法真正親政,僅此一點就足夠萬曆對張居正恨之入骨了。

萬曆對張居正的清算報復,頗具帝王心計,在手段上也稱得上狠辣決絕。

第一步,以十二條罪狀將太監馮保驅逐,以掀起清算張居正的洶湧浪潮;第二步,發動朝臣上奏彈劾張居正;第三步,待彈劾到了捕風捉影的地步,將張居正與廢黜遼王事件掛鉤,並以張居正霸佔遼王財產的罪名,對其實施抄家,讓其身敗名裂。

萬曆何以至此?

《明神宗實錄》曾給出答案:(張居正)偏衷多忌,小器易盈,倚信佞幸。方其怙寵奪情時,本根已斷矣。威權震主,禍萌驂乘。何怪乎身死未幾,而戮辱隨之。識者謂:

居正功在社稷,過在身家。

萬曆朝擔任禮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的于慎行對此也有入木三分的評價:萬曆初年,張居正掌權,與馮保相互倚靠,共操大權,對於輔佐皇帝並非沒有益處。只是憑藉太后支撐,挾持小皇帝,束縛鉗制有些過分,使之不得伸縮。皇帝雖小,心中已默默忌恨,因此禍機一旦觸發,就不可挽回。世人只看表象,以為張居正鉗制言官,過於操切,是導致禍患的原因,以為“奪情起復”以及兒子進士及第是得罪根本。這些現象當然存在,但不足以導致張居正身敗名裂,最根本的原因是“操弄之權,鉗制太過”。

不受張居正待見的海瑞對張居正悲劇的評價,也是一針見血——“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


黑句本


張居正下場悽慘,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皇權和相權權力之爭的結果

明朝建立後,首任丞相是李善長。李善長任丞相時,懂得審時度勢。到了胡惟庸就有點囂張跋扈,事事替皇上做主。朱元璋借“藍胡”案除掉了胡惟庸。並規定以後不再設“丞相”一職。改由首輔代替。首輔也是事實上的丞相。

萬曆皇帝登基後,張居正為首輔。因朱翊鈞年幼,一切國家大事由張居正定奪。這在萬曆皇帝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印記:“我是皇帝,為什麼什麼事都要聽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可能這種想法越來越強烈。

二是張居正沒有功成身退,應該及時交權。

張居正是一個了不起的改革家。但作者認為他不是一個高明的政治家。俗話說:“君為重,臣為輕”。再厲害的臣子永遠是臣,而不是君。張居正在萬曆皇帝成年後,沒有做到激流勇退,這一點兒是每個想有作為的皇帝都不喜歡的。甚至在張居正的父親去世後,按照祖制和禮法,張居正要回家守孝三年。如果張居正是明智的,正好趁機功成身退。但他為了不讓自己的改革失敗,上演了一出轟動朝野的“奪情”。最終沒有回家守孝。

三是萬曆皇帝要標新立異,就要清算張居正。

張居正生病後,很快去世,至於是病死的還是被謀害的這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對他清算了。因為一個皇帝尤其是年輕的皇帝都不可能按照一個臣子的設想和計劃繼續走下去。想推翻,就要打壓推行方案的這些人。

於是,張居正重用的人全部受牽連。那些受過張層正氣的言官們抱成一團一起彈頦張居正。羅列他欺君罔上等數條罪狀。

於是,張居正被抄家。千古一相落得了一個死後被抄家的下場,實在令人唏噓!


大河漢子


張居正確實是一個在明史中不得不提的一個人,他在大明做了十年的首輔,幾乎是以一己之力創造了萬曆新政。


他的萬曆新政對大明王朝有著很重要的貢獻,為大明提供了很好的經濟基礎,也為後面的大明王朝的一系列事務攢下來不少錢財。所以在網絡上關於張居正的那些讚揚的評價其實都還是比較中肯的。

他23歲中的進士,之後很受徐階的欣賞,所以政治上他可以說是幾乎沒有遭受過什麼挫折。他看著徐階還有嚴嵩之間的鬥法,從中更是學到了不少東西,所以當他真正獨自一人踏上政壇的時候,他倒是顯得比較遊刃有餘。



在張居正42歲的時候,在徐階的幫助下,他得以進入內閣,後來高拱二次入閣,與張居正處於政治對手的地位,不過這兩個人倒是合作的還挺好。


在高拱被撤回原籍之後,張居正算是成為了大明的第一權臣,成為大明王朝的首輔,而他這首輔的十年也是大明王朝最興盛的十年。而之前還處於破產的邊緣。

當然結局其實也還好,他畢竟是權侵朝野,也無人敢動他,所以只能在他去世之後下腦筋,之後也就抄了他的家,不過他已經身亡,倒是也不知道了。


圍知歷史


提起張居正,我就想到了常仁堯(打老師那位兄弟)。長大後的常仁堯把他的老師一頓暴打,長大後的萬曆則直接抄了他老師的家。這是一個叛逆的學生,對他曾經暴力的老師的報復!

萬曆是帝王至尊,張居正自然不敢對他動手動腳,但張居正給萬曆帶來的心理上的壓力和怨恨,比起常仁堯受到的傷害,不可同日而語。

在張居正沒死之前,他、李太后和太監馮保組成了政治鐵三角,大明王朝的事兒都由他們三個決定,萬曆只是個有名無實的皇帝,他的任務主要是讀書和學習,而他的老師正是張居正。

張居正自己就是個神童,5歲就認識字,12歲就考中了秀才,23歲中進士,這樣的人學問和智商自然都是頂尖的。但我們從歷史的記載看,萬曆在讀書方面也就是平常人的天賦,所以身為老師的張居正對這個特殊的學生,自然是倍加嚴厲,希望他能學有所成。

可並非人人都是神童啊,你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啊!

萬曆在被教育期間,受了不少苦,還偏偏有苦說不出。他老孃李太后是完全站在張居正一邊的(據傳聞兩人還有曖昧關係),對他只有最嚴厲沒有更嚴厲。可憐的萬曆,放眼整個大明王朝,沒人能幫他一把啊!

萬曆可以說是從少年時期就一直再忍,好不容易等到成年了結婚了,到了可以親政的時候,又跑去跟老孃說要親政,結果張居正同意,他媽李太后不同意:你的任務就是學習,朝廷的事交給張師傅就行!

碰了一鼻子灰的萬曆有點放飛自我了!他找來兩個宮女,讓她們唱歌跳舞自己好娛樂一下,結果這兩個宮女的才藝根本就不靠譜,萬曆大怒之下,把她們的頭髮剃了作為懲罰。

這在李太后和張居正的眼睛裡,簡直就是個典型的昏君表現啊,李太后祭告太廟,要廢了萬曆讓他弟弟當皇帝!萬曆眼看著皇位不保,哭著喊著求他老孃,保證以後再也不敢了!


李太后讓張居正狠狠地批了萬曆,再讓張居正用皇帝的名字發佈了《罪己詔》。歷來只有犯了大錯,對不起天下人的皇帝,才不得已下《罪己詔》,這對萬曆來說,可是赤裸裸的羞辱啊!

不過好在皇位保住了!

大家能想像得到,萬曆對自己的老師應該有多大的怨氣了吧!

在張居正病死後的第四天,政敵就跳出來功力張居正的黨羽,大權在握的萬曆順勢開始了對老師的清算:身前死後的一切榮譽頭銜全取消;家人應該享受的待遇全剝奪;徹底抄家流放。

要不是大家拉著,萬曆差點把張居正的屍體刨出來用鞭子抽一頓!

這得多大的恨啊!

張居正權傾朝野鞠躬盡瘁,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中興的氣象,功在大明社稷,結果被學生這麼辣手對待,讓人嘆息!

這也給後世的老師提個醒:做個教書育人的好老師的同時,千萬注意教育方式!


李飛叨


張居正是明朝時期赫赫有名的神童,因為他母親在生張居正前,祖父做了一個井中出現“白龜”的夢,所以便將自己後來出生的孫兒起名為“白圭”,為的就是討個好彩頭,在長大後希望孫兒能夠為自己家族光宗耀祖。後來的“白圭”果然沒有辜負祖父做的那個夢,他在五歲的時候便能夠識字,而在七歲的時候便能通曉六經大義,他十三歲參加鄉試,在十六歲的時候便考中舉人,這樣的速度是“范進”一類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居正的開始便是一些人的結束,居正的少年便是一些人的花甲之年。

需要糾正的是,張居正的結局很風光,但是在他死後,他本人與整個和居正有關聯的張氏家族慘遭清算。

堪稱“伏地魔”的張居正

有人說張居正的性格和徐階很像,其實這樣的話是有道理的,在張居正進入官場跟著徐階後,他從徐階身上學到最為重要的東西便是“隱忍”和“內斂”。這兩點不論是在做什麼事情上,都是一個不錯的本事。在嚴嵩當權時,內閣被倚老賣老的嚴嵩,被飛揚跋扈的嚴世藩死死的把持著,即使是居正手裡掌握著兵部,也好像是小閣老手中的玩物。對於這一切,他很厭惡,但是又無可奈何,當時的居正雖然已是大成,但是因為年紀較徐階、嚴嵩來說還是過於年輕,所以脾氣火爆是難免的,有很多次張居正都想和“二嚴”面對面的懟,但是在後來還是忍住了,這一切都得益於徐階言傳身教。

張居正這樣的伏地魔狀態一直維持到隆慶皇帝上臺後。在嚴嵩倒臺,嘉靖皇帝駕崩,隆慶皇帝接任後,內閣便開始出現了混戰。本是一致對外的徐階、高拱和張居正,此時此刻正為這最高權力而絞盡腦汁。

高拱為了得到首輔之位,率先攻擊了曾經的戰友徐階,後來高拱在一波三折中將這份權力收在手中。根據歷史的記載我們對高拱有一種這樣的感覺:比起徐階心中的那一潭水,高拱更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因為一句“十歲的孩子,怎樣做皇帝啊!”被皇后驅逐,居正也趁機將那垂涎已久的權柄握在手中。

從小的嚴厲教育,導致了後來結果的反噬

小孩子是容易記仇的,因為他們只能夠認識到一個人對於他主觀的“好”、“壞”,如果非要解釋,這就好像一個大人若是給了一個小孩一把糖,小孩便會主觀的判斷他是好人,而若是此人給了小孩一通棍仗,他便會主觀的判斷他是壞人,只是因為他打了自己,而不管不顧他對於自己帶來了什麼。

可能是對於萬曆皇帝的負責,張居正在萬曆很小的時候便對其進行嚴厲的看管,小到吃飯喝水,大到接人待物。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萬曆皇帝對於自己的這位老師是很尊敬的,儘管居正一味的要求萬曆皇帝節省,萬曆皇帝也聽了他的話大力剝削和節省了皇族的用度以及歲賜,但是在萬曆皇帝聽說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他大筆一揮的賜給了張居正家:賜銀五百兩、新鈔一萬貫、百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以及各樣的碎香二十斤,蠟燭一百對、五十匹的麻布等。

而且萬曆在聽到自己的老師生病後,還自己親手調製湯藥去帶給老師,這對於歷朝歷代的大臣來說都是無上的榮耀和光榮。

可是在萬曆再大點的時候,他青春期的躁動便已經很明顯了,雖然在行動上服從母后和張先生的管教,但是在內心深處對於張居正已經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討厭之感。

特別是在後來在神宗知道張居正的生活極其奢華,所用之物很是金貴之後,心中的怨恨和怒火突然被點燃了。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被先生教導要節儉,不能鋪張浪費,自己只是去遊玩一下,便會受到張先生的責罰,所用之物奢侈一下,就會被先生批評。但是在看到先生和其家族的生活後,原本的尊敬瞬間化為了烏有,得來的只是無盡的仇恨和怨念。

張居正對於權力把持太過了

因為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張居正死死的把著大明王朝的權柄,不讓任何人有機會取得,不管他是難以對付的政敵,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正是這樣的戀權,便埋下了他死後被清算的禍根。畢竟皇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比同齡的孩子早熟很多,這與他們的出生環境,所接觸的人與事是分不開的。特別是少年時期的皇帝,他們對於權力的渴望會更加強烈;這就好像少年皇帝康熙,我們從表面上看少年康熙是在與大壞蛋鰲拜作鬥爭,但是要從最裡面去發掘的看,你會發現康熙和鰲拜的博弈與康熙奪權的目的是分不開的,儘管鰲拜是清朝開國的功臣,儘管他是輔佐幼主的大臣,但因為他阻礙了康熙取得權力的腳步,便會被康熙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張居正和萬曆的關係雖然沒有康熙和鰲拜那樣緊張、那樣疏遠,但若是用康、鰲關係來解釋居正和萬曆的關係,也是合適不過的了。

特別是歷史上一段這樣的故事,更能夠說明張、朱二人關係的惡化:

有些人為了能夠討好張居正,不止一次當著他的面稱呼其為:“在世伊尹”,張居正在聽到這樣的誇讚後,還非常享受的微笑不語。

所謂的伊尹是商朝名相,之所以有名是因為他敢於嚴厲的懲治君王。據說商朝的皇帝太甲荒淫無道,為了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伊尹居然將商朝大王放逐了,直到太甲改過自新後,他又以宰相的名義迎回了太甲。

所以,當萬曆皇帝聽說張居正拿伊尹自比自己的時候很是生氣,所以萬曆對於張居正的仇視,很可能是在這個時候助長和成型的,並一發不可收拾。

綜上所述,張居正在死後慘遭清算,是因為過於嚴厲的管教皇帝,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將權力握的過於“緊”了,這才導致了其死後的悲慘下場。


木劍溫不勝


一、世間奇才張居正

張居正,明朝偉大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改革家。他是湖北江陵走出來的一位農家子弟,小小年紀就憑著他的才華轟動湖北,深得得荊州知府李士翱和湖廣巡撫顧璘的喜愛。

顧大人甚至把自己的犀牛皮帶解下來送給這個孩子,他認為這個孩子將來是系玉帶的料子。為了打磨這塊璞玉,顧大人授意考官故意壓制這個孩子,讓他落榜。直到二十三歲時,張居正才考中進士。

張居正高中後,進了翰林院,作了庶吉士,這是將來入相的基礎。他的老師是徐階,一位有著豐富政治鬥爭經驗和政治智慧的長者。在老師的栽培下,張居正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此時的明王朝,掌握在那個修道的嘉靖手中。他只愛好修道煉丹,幾十年不理朝政。內閣首輔成為大明實際的掌舵者。為了這個位置,嚴嵩、高拱、徐階前赴後繼,各自結黨,朝政一片混亂。

大明建國一百餘年,統治者越來越腐朽,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有特權的人貪汙受賄,國家的財政越來越困難。而皇帝和那些藩王們窮奢極欲,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張居正目睹了朝堂上你死我活的鬥爭,也利用告病回鄉的機會了解了老百姓的疾苦。他知道要想濟世救民,首先要掌握權力。沒有權力,就實現不了救民的報負。嘉靖死後,高拱和張居正為了爭奪那個最高的職位,展開了一場不見刀光的廝殺。最終張居正在太監馮保的支持下,笑到了最後。

隆慶是個短命的皇帝,在位幾年就去世了。新接班的小皇帝是自己的學生,年齡還小,無法親政。太后又支持張居正,所以他能放開手腳,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改革。

二、改革先鋒張居正


張居正改革的內容一是以法治國,著重整頓政府機構,打擊不法權貴。面對遼王等皇親國戚,張居正毫不手軟,廢去遼王的王爵,殺一儆百。

他的改革實行考成法,對官員無論大小一律用業績說話,地方官徵賦試行不足九成者,一律處罰。各級官員一見動了真格,紛紛完成稅收任務,國庫日益充裕。

在軍事上,他啟用戚繼光鎮薊門,李成梁鎮遼東,在大同、宣府等地與蒙古人茶馬互市,保持貿易往來,保證了邊關的安寧。

張居正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土地集中到那些權貴和大地主的手上,他們強佔農田還不交稅,與國家爭利。張居正對全國土地進行丈量,查出不交稅的田地八十萬頃;他推行“一條鞭”法,將雜稅合併,納入田賦,統一徵收,扭轉了財政困境。

張居正的改革,完全是他以鋼鐵的意志,與權貴們鬥爭的勝利。所以反對他的人很多,特別是他的父親去世後,很多反對派利用他“奪情”而不“丁憂”的機會,對他口誅筆伐。

連他的兒子科舉高中,也被別有用心的人拿來利用,說張居正徇私舞弊。

很多人恨張居正,只是張居正深受皇帝、太后的寵愛,又有經天緯地的大才,這些人暫時拿他沒有辦法,只能將這種恨壓在心底。

張居正說過:“願以深心奉塵剎,不予自身求利益。”晚年他身體很不好,但仍為國事夜以繼日地操勞。終於,這個巨人倒下了。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病逝,終年58歲。

張居正死後,反對派迫不及待的反功倒算。在他去世幾天後,那些大明只會耍嘴皮子、以道德聖人要求別人的言官們就把矛頭指向張居正,輪番轟炸。

張居正去世半年後,張家被抄,大兒子憤而自殺,家人多有餓死,其餘的流放。張居正的改革成果毀於一旦。

三張居正的結局說明了什麼

明朝是個封建社會,一切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上,而張居正能發揮才能,完全是皇帝信任的結果。但是權力的真正擁有者,並不是張居正,而是萬曆皇帝。

萬曆年幼時,張居正可以說了算,但萬曆長大後,兩人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這不僅僅是他們兩個人的矛盾,而是困繞了中國兩千年的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在專制體制下,這一對矛盾,是無法解除的。

張居正的改革,是將個人命運與他的改革連在一起的,他看到了大明的危機,他不能坐視不管。他是一個有理想的政治家,而不是像嚴嵩那樣只追求個人地位的閣老。

張居正也知道改革會得罪很多既得利益者,他也知道歷史上的前車之鑑。但他義無反顧。

他的命運,就如同秦之商鞅,楚之吳起,早就註定是個悲劇,必然會成為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張居正的改革,也是在“法祖宗之法”的口號下進行的。他“取祖宗之法修飭而振舉之”,要求那些權貴階級“守法安靖”,但他觸動了這些人的利益。

而這些人代表的守舊勢力太大,這些地主階級是明朝統治階級的一分子,強如張居正也無法一舉清除。

這些人的利益是不允許別人觸動的,他們會堅決反撲,會將觸犯他們利益的人撕得粉碎,哪怕這個人是張居正。

張居正是一個很自信的人,也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他從來沒有想到,自己的改革會被推翻,也從沒想過要找一個真正的接班人。

他總是那麼自信,那麼自負,那麼樂觀的認為他沒有對手。其實他最大的敵人就在他的身邊,就在他的內閣,只不過他到死也沒有認清申時行、張四維的真正嘴臉。

張居正也不是一點危機感也沒有,他和人說過“自知身後必不保”,但他沒有退縮。他堅毅的品格和矢志不移的精神,讓他繼續前進。

他想努力挽回大明的危局,他像一隻飛蛾,燃燒自己的身體,發出微弱的火光,想用這一點點火光來照耀世界,他不可能做到的。

我很喜歡當年明月對張居正的評價,“他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最後,請讓我再用《明朝那些事兒》裡的一句話做為問答的結尾:“世間已無張居正”!

參考資料:《明通鑑》、《明史》、《江陵救時之相論》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誠邀回答

明朝第一首輔張居正,輔佐萬曆皇帝開創萬曆中興,把明朝從江河日下拉回正軌,改革弊制,但是推行“一條鞭法”,有人說他再延了明朝的壽命,有人說他為東林黨弄權開了先例,導致明朝滅亡埋下伏筆。所以說,我們從歷史的脈絡中,慢慢釐清這些關係,還原一個真相。



張居正,自幼聰明,二十三歲進入官場,深諳世道,他並非是海瑞那樣道德潔癖的人,也並非是潔玉無暇,可以說他是權臣,好色貪利,在其父亡後,萬曆招他入朝,奪其情,不為父守孝而被天下人罵。



自身性格原因,《明史。張居正傳》說,“居正自奪情後,益偏恣。其所黜陟,多由愛憎。”其性格自經歷父喪後愈加恣肆專橫的原因,


看過《萬曆十五年》的人都知道,萬曆皇帝是在老師張居正的教育下成長的,對於萬曆來說,即是師傅,也是父親。萬曆皇帝即位的時候還小,張居正以首輔大臣的身份,教授小萬曆學業,特別是張居正父親往生,小萬曆“奪情請復”,丁憂期間,張居正除孝服,入朝為萬曆皇帝服務。大臣皆罵張居正“禽獸”為人者,當守孝三年,但是既有皇帝詔命,大臣也不敢多說。萬曆皇帝還親自行走數十里迎接張居正回朝,其關係可以用“親密無間”來形容。





那後來為什麼萬曆皇帝不再信任張居正呢?

因為萬曆皇帝在位期間,張居正權力滔天,眾所周知,萬曆皇帝的生母李氏生於嘉靖丙午(1546年)冬十一月,1563年,李氏生裕王第三子朱翊鈞,即明神宗。此時李氏年輕,萬曆皇帝幼小,不得不依靠張居正。而張居正,自持首輔大臣之職,打壓異己,輕慢李氏。由受萬曆尊重的老師,變得忌憚和厭惡了。

行賄馮保


馮保。 馮保有太后撐腰,權勢傾國,連萬曆皇帝都對他以“大伴”相稱。《明史》中對張居正和馮保的關係說得極其明確:“居正固有才,其所以得委任專國柄者,由保為之左右也。”換句話說,沒有馮保,就沒有張居正,馮保就是張居正仕途升遷的貴人。馮保為人貪財好貨且大膽包天,張居正利用馮保這個弱點,先後送給馮保金3萬兩,銀20萬兩,還有夜明珠九顆,珍珠簾五副,真是不惜血本。

以權謀私

為了省親,他不惜斥巨資定做了32人抬大轎,有客廳,有臥室,有廚房,中間設有走廊,還有金童玉女搖扇、焚香。萬曆六年春他回鄉葬父,一路上的排場、鋪張,幾乎參照皇帝出巡的樣子。不但有千名皇家禁軍隨從,還配置了豪華儀仗和樂隊,總兵戚繼光又派出一隊鳥銃手開道護衛。途中所經之地都要清道警戒、貢奉美食。地方官員不僅要迎來送往,還得送上一份“奠金”。路過河北真定,知府錢普特意找來南方名廚,為張居正一行烹調美味佳餚。自己制定的規矩,自己卻帶頭藐視和破壞,所謂的反腐敗,充其量是“稻草人”!






萬曆十年即1582年,57歲的張居正病逝,葬禮隆重,追諡“文忠”。





萬曆帝正值青年,正宜幹一番大事業,但是,萬曆也是個糊塗皇帝,張居正死後第二年,朝中矛盾加劇,他聽信讒言,追奪了張居正的各種封號,不久還抄沒其家,逼死其長子張敬修。

經歷“國本之爭”,萬曆皇帝消極怠政,此後大明吏治廢弛,萬曆中興不再。東林黨與閹黨進行黨爭。大明江河日下。

《明史》評價他“功在社稷,過在身家”。同時代的海瑞也說他“工於謀國,拙於謀身”,可謂一語中的。善於謀國,不善於謀己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