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70歲就行了,不需要太長壽,你認為呢?

花鄉平民百姓


“壽”之一字,在中華文化裡有不同的解釋。壽,久也。——《說文解字》。壽命也。――《韓非子·顯學》。死而不亡者壽。――《老子》。雖然都是說年齡的意思,但使用“壽”字時卻含有褒獎之義。

“壽”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與“祿”字組合成“壽祿”一詞。表示“長壽是人的一種福氣”的意思。我們知道在過去社會生產力低下、生活水平不高的年代,加上社會的動盪等原因,人的壽命一般不是很長,七十歲已經算是很高的壽命了。因此才有了“人活七十古來稀”的說法。到了現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的人均壽命與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七十歲已經不算是很高的壽命了。具有關部門統計,2015年我國人口的平均壽命已達76.34歲,預計到2020年有望在在此基礎上再增加1歲。由此可見,現如今七十歲還沒有達到平均壽命的及格線,絕對算不上年紀有多大和很高的壽命。

在我國古代六十歲成為“初壽”,八十歲稱為“中壽”,百歲成為“高壽”。又如,七十七歲成為“喜壽”,八十八歲稱為“米壽”,九十九歲稱為“白壽”等等。在我國的傳統文化裡,壽命代表了一個人一生的很多問題。雖然對於人究竟能活多久並沒有一個確定的說法,但在我們普通人的意願裡當然是越久越好。

“壽”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一個人的一生是否圓滿。比如,幼時的夭折、中年時的猝死、甚至突發事件造成的意外死亡等等。我們都可以說這是不圓滿的人生,因此“壽”在一個人的一生中就有了非常大的意義。首先,無論一個人取得了多麼大的成績,如果沒有一個足夠長的“壽命”去支持這些,我想對於這個人來說人生都算不上成功。人生就像四季的輪轉,兒時少年等於春季萬物新生;青年像夏季爛漫如火;中年時如秋季碩果累累;老年似冬天雖然外面天寒地凍,但有了一年的收穫和時間的積澱,日子還是悠閒愜意怡然自得。所以,人生的四季各有各自的內涵和意義,我們要品味的就是人生和歲月和一路的繁花。


名字已在線


人是否活到70歲就夠了,要看個人情況吧。

這次疫情中,84歲的鐘南山、79歲的黃錫璆(qiú)及74歲的李蘭娟等三位老人家,雖早已年過古稀,但仍在努力做貢獻。

他們三位都在17年前戰勝過非典,如今又攜手共戰新型肺炎,像三位慈愛的大家長一直守護著我們。

像這樣的老人,不僅旁人都對他們敬重有加,希望他們長命百歲,他們自身也很希望能在這世間多作停留,多做貢獻。

而反觀有些人,年紀輕輕,身體健康,卻是社會的毒瘤或負擔,且屢教不改,那對於這類人來說,活70歲,都顯得有點太長。

對於普通人來說身體狀況相同的情況下,精神世界豐富美好的人,會更想活久些,多感受這世間的小確幸。

就我個人來說,我想到這世上還有那麼多有趣有意義的事,還有那麼多未看的好書,我就覺得我應該好好珍惜時間、享受當下。

努力不成為他人的負擔,盡力給予他人愛和幫助。

能健康活到8、90歲最好,萬一活不過70歲,那至少也不枉此生。

對於家中老人,及時行孝,不要想著“等我有錢了再孝敬他們”,讓老人在等待和壓抑中度過,就算給他們100歲,想必也不會快樂。

珍惜當下吧,多讀書,多運動,注意飲食作息,把自己的日子過得更美好,及時行孝,剩下的就順其自然了。


沫可小舍


記得我有個親戚,看到人老了,活動緩慢了,他說:還活著幹什麼?當時他只有25歲,他還說:我不要多活,活到50就足夠了,他的話豪爽有力,擲地有聲。時間過得很快,到了他52歲時,生3一場大病,叫著喊著,叫家人一定要找好的醫生治療,通過一個多月住院,花了很多錢,總算救回自已,現在己65了,子女都有家室了,他還活著,且很注意吃,醫說什麼不能吃,他就不吃,什麼吃補吃好的,千方百計買來吃,過5年,就70了,照我看,他還要活下去。

人還健康,還會自理的,就是過100歲,他還要活下去的。有報導,外國有罪犯,28歲犯殺人罪,判有期徒刑75年,出獄後,已103歲了,他說,我還要找老婆,還要去幹活掙錢過好日子。可見,只要身體強健,都可以亦應該活下去。現在說人活70夠了的說法,是太絕對了,或你還很年輕,感到到70歲是很漫長歲月,過了70再活著沒意思了。

有句話說:人生苦短,就表示幾十年光陰太少了,條件好的,都想長生不老,世界醫學科學家在研究人體端粒子如何延長,為的可以活更長,秦始皇讓三百童男及童女去取長生不老藥,就是要多活,皇帝讓人叫萬歲,亦是想多活。所以到70歲不想再活的人,只有事業受挫、生活絕望及智障的人可能會。如這次疫情期間,一智障婦人從高層房中跳下來自殺(未成)。

結果是:一個正常的人,沒有阻力及生活壓力且還能自理,都一直想活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