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三)

股票投資和放貸款都是金融的事,交易的都是未來,所以風險管理能力都是致勝的最關鍵。

——坤鵬論


今天講的這部分非常重要,是銀行監管和投資考評指標中的重中之重。

三、信用風險

9.什麼是撥備?

(1)貸款生意的成本

就像你問任何一個股票投資者,炒股為了什麼?

得到的回答100%是:賺錢!

同樣,銀行放貸款,同樣100%為了賺錢,100%不想出現有損失的不良貸款。

但是,股票投資和放貸款都是金融的事,交易的都是未來。

投資者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銀行也沒有,它不知道哪些客戶未來還款會出現問題。

所以,只要貸出去了錢,就一定會有關注,會有不良。

這就是銀行為賺取正常貸款利息所支付的成本。

這個成本是銀行貸款生意的關鍵,算得不對,就可能虧損。

既然成本如此重要,它又該如何計算呢?

其背後的原理並不難。

第一是未雨綢繆,只要貸出一筆款,就預先從收入中拿出一部分錢備著,防患於未然,這部分錢叫:計提貸款減值準備。

第二是雨露均霑,在給貸款定價時,就把預期的損失分攤在所有貸款人身上,這叫:違約風險溢價。

這裡主要講第一點。

(2)不預計利得,但預計一切損失

計提貸款減值準備基於會計學的謹慎性原則。

謹慎性原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

當時的財產託管人為了減輕受託責任,對其託管財產的增值不進行任何預計。

隨著19世紀會計受託責任的盛行,會計人員面對著日益上升的訴訟風險,導致普遍存在強烈的災難意識。

逐漸,中世紀財產託管人減輕責任的謹慎方式被會計界認同,進而形成了會計的謹慎性原則。

其最典型的定義是1924年美國學者Bliss提出的:不預計利得,但預計一切損失。

謹慎性原則現在的定義是:合理核算可能發生的損失和費用,不得多計資產或收益,少計負債或費用。

坤鵬論認為,還是“不預計利得,但預計一切損失”更容易讓人記憶猶新。

也就是,無論什麼時候,如果存在兩種或兩種以上會計操作,看起來都一樣適用於記錄交易行為,會計人員應該總是選擇導致資產負債表中資產數量較小或最小,而利潤表中費用較高或最高的那一種。

這一原則也有很大爭議。

因為在謹慎時,可能會犧牲其他公認會計原則,比如:一致性。

另外,還會經常有人問:“如果更高的價值可以更好地體現資產的真實價值,為什麼按低價值計算更好呢?”

在謹慎性原則指導之下,企業報表中“計提”、“減值準備”就成了比較常見的名詞。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三)

(3)什麼是計提?

計提是計算和提取的縮略詞。

如果企業費用已經發生,但還沒有支付,這種情況下就要計提。

例如企業的員工工資不是當月發,是下個月發,這種情況下,為了使財務報表真實地反映企業經營情況,就要在當月計提,否則就是虛增利潤。

(4)什麼是減值準備?

減值準備就是本來可以收回來的錢,但事實上已經發生了某些減損的跡象。

這時,企業就應該對其可收回金額進行正式估計,判斷資產是否減值。

比如:你買了某公司1000萬元債券,最近該公司暴露出經營困難,甚至會幾年都處於虧損,而且這種可能並不是空穴來風,是有實錘證據的。

這個時候,你就需要對這1000萬債券進行評估,看最終能夠收回來多少錢,而估計收不回來的部分就是減值準備。

然後,企業還需要將估計的減值準備從利潤中減出來,這就叫計提減值準備金。

計提減值準備金就是計算、提取減值準備金。

雖然,它還沒有形成損失的事實,但基本視同它已經發生了,先在公司的賬裡面記上,準備著吧。

如果在後來的調查中發現,不過是虛驚一場,或是錢能收得回來,這塊還留著一個口子,那就是計提的減值準備是可以轉回去的,注意,這同時也給了企業造假的口子。

如果查明原因,確實無法收回,經批准可以作為呆賬損失的,那在賬上就要應沖銷計提的減值準備。

減值準備一經確認,就不能轉回了。

(5)銀行的貸款減值準備

銀行屬於金融業,交易的是未來,基於謹慎性原則,減值準備對它更加重要。

不同於上面所說的,要有實錘證據才需要計提減值準備,銀行的很多交易只要發生就得計提減值準備。

比如:發放貸款和墊款、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至到期投資、長期股權投資、應收款項類投資、存放同業、拆出資金、抵債資產、其他應收款項等。

基於針對發放貸款和墊款所做的減值準備,就叫貸款減值準備。

對於銀行來說,貸款減值準備是減值準備金的主要構成部分,因為貸款業務是國內銀行的最重要業務。

(6)避免混淆,它專門叫撥備

因為銀行交給央行的有法定準備金、超額準備金,為了避免和這些準備金混淆,產生歧義,銀行計提的減值準備金,一般叫資產減值損失,或資產損失準備,或撥備。

其中撥備這個名字最為流行,而且也很形象,撥備,撥備,撥出來準備著。

比如:某銀行發放了2000萬貸款,它會根據預估損失率,比如:2.5%,立刻撥出50萬元備著,將剩下的1950萬計入資產負債表的“客戶貸款與墊款”科目。

而撥出來備著的50萬就算作了銀行當期的經營成本,計入利潤表的營業支出,科目名為“資產減值損失”。

撥出的50萬在資產負債表裡不見了,又從利潤表裡面支出了,但它並沒有實際支出。

它去哪裡了?

這50萬被放到一個蓄水黑盒子裡面單獨存放著。

這個黑盒子在銀行的賬本上叫撥備餘額或者資產減值損失餘額。

如果日後這筆貸款真的發生了損失,只要數量沒有超過預估的損失,也就是沒有超過50萬,比如是20萬,那麼,只要從黑盒子裡面拿出20萬元“燒掉”即可。

這個“燒掉”的過程叫核銷,就是審核銷賬——審核確認後進行銷賬。

核銷行為就是將假定的損失變成了真實的損失的過程。

因為20萬元來自於蓄水黑盒子,所以,對利潤表和資產負債表都不會產生直接影響。

撥備完全符合會計的謹慎性原則,把可能的損失當作成本對待,提高了財務數據的可靠性。

(7)撥備還有平滑利潤的妙用

同時,在實踐中,撥備有其他妙用。

坤鵬論以前講過,所有公司的財報都是經過平滑處理的。

也就是年景好的時候,企業會私藏利潤,等到年景不好的時候,將私藏的利潤釋放出來,從而使得經營結果相對平穩,不會出現大起大落的現象。

而撥備就是銀行用來平滑盈利波動的作用,盈利好的時候,銀行多提撥備,減少當期利潤,盈利差的時候,則少撥備,增加當期利潤。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三)

(8)撥備的分類

撥備主要分為三種:

一般準備:是根據全部貸款餘額的一定比例計提的、用於彌補尚未識別的可能性損失的準備。

它通常以正常貸款餘額為基數計提,也有以全部貸款或全部貸款減去專項準備後餘額為基數。

監管要求一般準備年末餘額應不低於年末貸款餘額的1%。

一般準備最重要的作用是,在專項準備不足以覆蓋資產潛在風險,或者專項準備總額無法滿足監管要求時,額外計提的撥備。

專項準備:是針對五級分類中關注類、次級類、可疑類和損失類計提的減值準備。

銀行需要對每筆貸款損失的程度進行預估,並按不同比例進行計提。

特種準備:

針對某一國家、地區、行業或某一類貸款風險計提的準備。

它比較少見,只在特殊情況下計提,比如:遇到政治動盪、金融危機,直接影響到該國所有公司償還貸款的能力。

(9)計提撥備的標準

計提撥備的標準在我國的銀行分為兩類不同對待。

像工、農、中、建、交五大行以及招商銀行,它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歷史數據建立模型,然後算出自己的計提撥備標準。

除了這六家銀行外,其他銀行都必須按照央行印發的《貸款損失準備計提指引》中的計提指引標準:

正常類貸款為1%;

關注類貸款為2%;

次級類貸款為25%;

可疑類貸款50%;

損失類貸款100%。

其中,次級和可疑類貸款的損失準備,計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動20%。

就像前面介紹五級分類時所說,銀行在其基礎之上還會個性化地定義自己更細的分類,同時也會給予不同的計提比例。

另外,財政部、銀保監會還有各自不同的撥備要求。

(10)撥備覆蓋率

公式:撥備覆蓋率=貸款減值準備餘額÷不良貸款餘額×100%==(一般準備+專項準備+特種準備)÷(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100%

指標標準:撥備覆蓋率≥150%

撥備覆蓋率也稱撥備充足率,是衡量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是否充足的一個重要指標。

簡單講,就是蓄水小黑盒裡面的錢應對不良貸款的比率。

該比率最佳狀態為100%。

舉個例子:

A銀行貸款餘額100億,五級分類具體數值如表所示,假設不計提特種準備。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三)

從中我們可以計算出以下數據:

一般準備金:100×1%=1億;

專項準備金:2×2%+5×25%+2×50%+1×100%=3.29億;

貸款減值準備餘額:1億+3.29億=4.29億;

不良貸款: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損失類貸款=5+2+1=8億元;

不良貸款率:8億元÷100億×100%=8%;

如果按規定計提4.29億減值準備,其撥備覆蓋率:4.29億÷8億元×100%=53.63%;

如果按不良貸款數額全部計提,其撥備覆蓋率:8億元÷8億元×100%=100%;

顯然都不能滿足銀保監會撥備覆蓋率≥150%的要求。

這可咋整?

我們先把這個疑問放下,接著往下看。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三)

(11)貸款撥備率

公式:貸款撥備率=貸款減值準備餘額÷貸款餘額×100%

指標標準:貸款撥備率≥2.5%

它又被簡稱為撥貸比。

A銀行的貸款撥備率是多少呢?

4.29億÷100億×100%=4.29%。

從它們的公式中,運用數學知識,我們可以發現貸款撥備率、撥備覆蓋率和不良貸款率三者之間有著密切關係。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三)

如果撥備覆蓋率=150%,貸款撥備率=2.5%,不良貸款率=貸款撥備率÷撥備覆蓋率=2.5%÷150%≈1.67%。

好了,再回到剛才沒有解開的問題——A銀行的撥備覆蓋率沒有≥150%。

這種情況下,就得多計提一般準備,也就是把不足部分從正常類貸款或全部貸款中提取出來。

8億×150%=12億。

12億-3.29億(專項準備)=8.71億。

也就是說,差額的8.71億元要計提一般準備,以全部貸款為基數,計提比例為:8.71÷100×100%=8.71%。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三)

(12)撥備非常非常重要!

對於投資者來說,撥備相關的監管指標非常非常重要。

因為撥備是作為成本計入銀行利潤表,它計提的多少,直接會影響到銀行當期利潤,進而影響銀行的每股收益,最終影響銀行的股價。

而不良貸款率、撥備覆蓋率和貸款撥備率這三個與撥備相關的指標,構成了監控銀行貸款質量的核心數據。

每家上市銀行的財報,都會在“財務概要”部分將它們列出。

坤鵬論:手把手教你選銀行股(三)

另外,我們還要知道,監管機構在撥備的監管中採取的是動態撥備理論。

也就是會根據外部經濟環境、宏觀經濟政策、產業政策等因素,對撥備監管標準進行動態調整。

總的來說,就是經濟上行時,監管嚴些,促使銀行多計提;經濟下行時,監管鬆些,促使銀行少計提。

這就是動態監管的藝術。

(未完待續)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