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號稱11年能賺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

世界上不存在將一切解釋清楚的可能性,也沒有哪一種數學公式可以計算清人性。

坤鵬論:號稱11年能賺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

人生在於選擇,投資股票也一樣,第一步選股相當關鍵,就像人們不斷在口中傳頌的各位投資大師,最被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們選股的獨家秘笈,比如:巴菲特,大家都會對他的現金流量折現估值法樂此不疲,卻很少會記得他更多會關注股票背後企業的所在領域、品牌、管理者等軟性指標。

我們什麼事情都想速成,想一招制敵,想躺著賺錢,想一勞永逸,所以近代的經濟學家都執著於找到萬能的數學模型來預測經濟,而股票投資者更希望有一則神奇公式可以百試百靈,選股So easy。

實話說,凡是排除軟性指標,特別是排除人性的招數,都存在著無法彌補的命門,而每次的大喜大悲,都由人一手造成。

今天,坤鵬論就來聊聊股票中的神奇公式。

坤鵬論看了不少神奇公式,他們大部分的指導思想源於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而巴菲特的投資思想簡化成一句話就是:找到優質的股票,在它的價格遠遠低於價值時買入,長期持有。

於是“優質”和“價格”成了神奇公式的關鍵詞,而更為關鍵的“長期”或多或少被忽視,因為凡是想用公式解決問題的人,一般都不喜歡等待時間太長。

所以,神奇公式基本是圍繞如何找到優質股票,並確定它當前的價格是不是被低估。

它們所用到的數據基本都來自於各家上市公司的財報。

可以說,神奇公式特別適合大多數人,只要掌握了,甚至不用掌握,網上有不少網站直接提供結果,十幾分鍾就能篩出符合標準的股票,不用閱讀滿是文字和表格的財報,更不用花時間瞭解行業,背調企業和管理者,真是人在家中坐,帷幄大A股。

一、忽悠你理財的神奇公式

這個神奇公式和今天的主題關係不大,它是勸你理財的人經常會講的故事,相當令人澎湃,坤鵬論實在忍不住,還是把它先放了出來。

假設一個年輕人,從現在開始每年定期存款1.4萬元,平均的年利率是5%,堅持不懈持續40年,也就是退休或即將退休時,他可以積累的財富是1.4萬元×(1+5%)×40=169萬元。

但是,如果把這每年1.4萬元投資到股票或房地產市場,假設能獲得年均20%的投資報酬率,40年後,神奇公式給出的答案是:1.0281億元!

神奇公式其實就是財務計算年金的公式:1.4萬×(1+20%)×40(注:40次方)=1.0281億元

兩者收益的差距達70餘倍之巨!

當然,這個公式在現實中很難100%實現,關鍵在於成功的路上並不擁擠,因為堅持的人不多,走過40年的人會覺得過去是彈指一揮間,想珍惜也只能靠回憶和想象,沒有走過人卻認為未來很遙遠,根本不懂珍惜。

這個神奇公式的真正的目的,是告訴人們投資理財並無什麼複雜技巧,最重要的乃是觀念。

每個理財致富的人,只不過是養成了一般人不喜歡、且無法做到的習慣而已,即投資理財的能力。

如此,那些令人困擾的貧富問題就有了“基本標準”的答案:一個人一生能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賺了多少,也非一味開源節流,而是取決於如何理財。這便是致富的關鍵。

坤鵬論:號稱11年能賺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

二、最著名的股市神奇公式

不得不說,外來的和尚好唸經。

當然,人家確實有底蘊,股市的歷史比我們悠久綿長,而且經歷了諸多次的大風大浪,大起大落,就像1929年那場股災,道瓊斯指數可以直接從381點跌到1932年的42點,我們的股災在人家眼裡,就跟小河溝裡泛起的微瀾,不值一提。

而且,外國人比我們更善於總結,這是他們從小被養成的科學精神,在幼兒園就開始寫觀察報告和論文,不服不行,所以他們在實踐中取得的經驗,一般都要寫成書出版,不僅能揚名立萬,更可以讓自己的智慧結晶在寫作過程中被不斷反思拷問精煉,從而更完善、更系統化,最終收穫最大的肯定是寫作者本人,因為他的思想在這個過程中必然得到昇華。

同時,圖書出版後就等於自己的思想赤裸裸於世人面前,被閱讀、被評判、被驗證、被借鑑、被引申、被完善,寫作者等於借圖書再次吸收到了更多思想之養料。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股市神奇公式是由喬爾·格林布拉特提出的,雖然國內知之甚少,但據說在美國他和巴菲特同屬價值投資的殿堂級大師。

他們是價值投資派的兩大頂尖人物,維持超額回報時間最長的是沃倫·巴菲特,超額回報率最高的是喬爾·格林布拉特。

前者是全球價投界公認的“長跑冠軍”,後者則是創造逆天投資記錄的“老妖”。

先說說格林布拉特這位大牛的生平履歷。

1957年12月13日,出生於紐約。

1980年,格林布拉特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獲得MBA學位。

和巴菲特神似的是,格林布拉特也是上大學時,具體說就是在大三那年,偶然的機會,讀到了一篇關於本傑明·格雷厄姆的文章。

格林布拉特也跟巴菲特當年一樣醍醐灌頂,豁然開朗,從此開悟,皈依格派,一直自稱格派價值投資的忠實門徒。

在格雷厄姆價值投資的感召下,他的投資觀念發生了徹底改變,也就是投資前一定要先弄清楚一個東西值多少錢,然後花很低的價格買下來,讓價值與價格之間留足安全邊際,說白了,就是即使破產了,剩下的清算資產起碼要夠當初付出的價格。

有了方向,說幹就幹,格林布拉特在沃頓讀研究生時,和兩位朋友把所有數據輸入電腦,經過運算後發現,格雷厄姆在許多年前寫的公式仍然運作得非常好,通過使用格雷厄姆的方法構建的股票投資組合的市場表現比通常的股票指數的表現要好,他的畢業論文寫的就是這個主題,還發表在了著名的學術期刊《證券投資組合管理》雜誌上。

其實說白了,這就是格雷厄姆的“撿菸蒂”策略,也就是撿買一堆菸頭,整體上收益可以覆蓋風險,靠大數定律賺錢,格氏投資的鐵律之一就是分散投資。

當年,巴菲特早期也曾這麼幹過,後來因為伯克希爾的慘痛教訓,好基友芒格也勸他便宜沒好貨,好公司還是值得付出的,再加上費雪的核心投資理念深刻影響,巴菲特轉型,且被他自己戲稱為“從猩猩成長為了人類”。

和巴菲特投資策略不同的,因為是撿菸頭,如何價值迴歸呢?堅決賣!所以,這個策略賭的是價值修復而不是公司成長,可以定義為:價值投機。

當然,這個策略現在依然有效,只是策略所能承載的資金量有限,市場上的“菸蒂”也沒那麼多,方法又簡單,一學就會,因此無法容納太大規模的資金。

1980年,在沃頓商學院獲得MBA學位之後,格林布拉特沒有選擇參加工作 ,決定繼續學習法律,就在去法學院之前,他從自己父親的朋友那裡籌集了25萬美元運作了一個基金,這個基金主要用來購買那些交易價格低於清算價值的股票。

儘管這個基金運作的時間只有兩三年,卻一共獲得了大約44%的累積收益。

後來因為格林布拉特有了全職工作,覺得不太適合維持這個基金就把它關閉了。

在法學院學了一年後,格林布拉特發現,如果不想成為一名律師,念法律並不是個好主意,於是他果斷退學,懷揣著對投資的熱愛,加入到了一家剛成立的對沖基金公司,做併購風險套利投資。

這家公司的策略是:在看到併購公告後買入一家公司,希望通過併購完成來獲利。

這麼操作的風險和收益基本是:併購成功,賺1塊錢;併購失敗,虧10塊錢。

這樣的風險收益比顯然並不合適。

於是喬格林布拉特開始尋找類似“成功賺1塊錢,失敗頂多虧1毛錢”的投資機會。

“我開始研究其他操作方法。後來,發現併購中會出現一些值得關注的股票。我不做前面說的那種併購套利,我開始關注公司的特殊事件,例如,重組、拆分等等,我要找的是賺可以賺1塊錢,但虧就只虧1毛錢的機會。可以說,我是在人少的地方找機會。”

到這個時間點,喬格林布拉特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投資策略:

目標所在區域:“我們最好在人少的地方找機會,去別人不關注的地方找機會。可能是市值小,可能是情況特殊,或者很複雜,一般人不會深入研究。”

如何投資操作:“其實就是要弄清楚一個東西值多少錢,然後花很低的價格買下來,留足安全邊際。”

坤鵬論:號稱11年能賺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

1985年,格林布拉特以700萬美元的啟動資金創建了自己的對沖基金,取名為哥譚資本,哥譚一詞在英文中是紐約市的一個別稱。

這隻基金的啟動資金大部分來自於“垃圾債券大王”邁克爾·米爾肯。

初出茅廬的格林布拉特從起步就展現出天才般的投資能力。

在其操盤下,哥譚資本在1985年成立至2005年的20年間 ,資產規模從700萬美元增到8.3億美元 ,年均回報率高達40%,其中前10年(1985-1994)複合增長更是高達50%,被譽為華爾街投資史的一項奇蹟 。

更重要的是,這一投資記錄,是在不動用槓桿的情況下創造的,並且不管市場怎麼波動,格林布拉特的基金很少回撤,沒有暴跌。

即使經歷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哥譚資本的資產管理規模依然維持在9億美元的水平,年化收益率仍高達30%。

真正牛逼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格林布拉特當之無愧是枚投資界的“老妖”。

格林布拉特絕對是價值投資的狂熱分子,他還在價值投資大本營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任客座教授,給學生講課的內容是“證券分析”與“價值和特殊境況投資”。

在格林布拉特的眼中,價值代表股票的本質,股票的交易價格最終會向其價值靠攏。

巴菲特曾說,如果他要教一門商業課,他會教兩點:一是如何對一個企業估價,二是如何看待估價。這也是格林布拉特正在做的事。

1999年,格林布拉特和約翰·佩特里共同創立了“價值投資者俱樂部”(ValueInvestorsClub.com)網站,聚集了超過500名價值投資界極具聲望的活躍會員。

同時,他還曾任武器和空間系統製造商、財富500強公司——艾利安科技系統公司(Alliant Techsystems Inc)董事長 ,也是紐約證券拍賣公司(New York Securities Auction Corporation)的創始人。

坤鵬論:號稱11年能賺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

格林布拉特名噪天下,特別是在中國出名的原因,主要靠的他那本《股市穩賺》,在該書中他向世人揭示了自己的神奇公式,後來這本書得到了《紐約時報》、《金融時報》等大報的強力推薦,成為亞馬遜網站投資類超級暢銷書。

《股市穩賺》(The Little Book That Beats The Market)出版於2005年,在這本只有150頁的小書中,格林布拉特將自己長達20年的投資經驗濃縮為一個簡單易懂的“神奇公式” :

從資產收益率高和市盈率低的綜合排名中,選擇前20~30只股票,形成一個組合,每年根據新的排名換手一次,進行組合式價值投資。

其核心是:在少有人關注的領域進行研究和搜尋,低價買入並持有一段時間優秀公司的股票。

坤鵬論認為,格林布拉特的投資策略遵循著價值投資的基本理念,那就是買股票就是買公司, 和買其他東西一樣,要的是物美價廉。

其操作步驟如下:

第一步:排除掉公共事業和金融板塊的股票。

排除公共事業這是價值投資派的統一作法,坤鵬論曾介紹過,因為公共事業關係到民生,政府會干預價格,所以無法獲得超額利潤率。

金融板塊起伏波動過大,也是強受政府政策影響的領域。

第二步:對資本收益率進行排序。

息稅前利潤(EBIT)÷(淨運營資本+淨固定資產)

其中:

息稅前利潤(EBIT)=淨利潤+所得稅+利息

淨運營資本=流動資產-流動負債

淨固定資產=固定資產原值-累計折舊

息稅前利潤可以把具有不同債務水平和稅率水平的公司放到一起進行橫向比較,避免因負債和稅率不同而造成的曲解。

佔用的有形資本是指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實際上需要的資本,包括企業為了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需要為應收賬款、預付賬款、存貨、固定資產(比如廠房、設備等)支付的成本,同時還要剔除應付賬款(應付賬款實質上是一種對下游企業資金的無息佔用)的影響。

資本收益率是評測每家公司將其在營運資本和固定資產上的投資轉化為盈利的能力。

格林布拉特曾舉了一個很形象的例子:

“一家叫Jason的口香糖店,它當初開業花費了40萬美元,現在每年能掙得20萬美元,那是50%的資產回報率,的確非常好;另一家是Just椰菜店,它開業之初也花費了40萬美元,但它每年只能掙得1萬美元,只是2.5%的資產回報率。一家企業的資產回報率越高,對它的投資者就越有利。”

第三步:對股票收益率進行排序

息稅前利潤(EBIT)÷(企業價值)

其中:

淨有息債務=短期借款+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長期借款+應付債券+長期應付款

這個概念背後的基本思想就是算出與收購價格相比,企業掙了多少錢。

用企業價值做分母,就是既考慮了購買一家企業所付出的股本價格,又考慮了一家公司為了產生營業收入而揹負的債務。

股票收益率其實算的就是全價收購一家企業的稅前收益率。

坤鵬論:號稱11年能賺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

第四步:兩個排名相加

將資本收益率從高到低排序得到一個排名,再將股票收益率從高到低排序得到一個排名,將兩個排名相加再從低到高排序,排得越靠前,說明這家公司就越“質優價低”具有投資價值。

只要有上市公司財報的數據,並且按照這樣的三個步驟對財報數據進行操作,就能選出“質優價低”的股票。

第五步:買入賣出

投資者可以每隔2~3個月,根據神奇公式的最新結果,購入排名最好的5至7只股票,從而在9~10個月後,構建起一個包括25~30只股票的投資組合。

每隻股票持有一年後就可以賣出,在神奇公式的最新結果中選擇新股取而代之。

這個操作也需要較長時間才會有效果,最少也得3~5年。

格林布拉特說,只要有了這兩把刷子你就是股票大師了。

用這兩把刷子去“在折扣的價格上買好的公司”,不久你就可以有一個充滿了好公司的資產組合,而這些都是市場賤價便宜你的。

雖然你的這個組合裡某一個公司可能表現會不盡如人意,但整個組合最後平均化來看,一定能夠戰勝市場。

有老鐵說,資本收益率和股票收益率計算起來太麻煩了,不用急,去同花順網站的i問財,真接在搜索框中輸入“資本收益率,整體每股股票收益率”,就會得出列表,將其導出來在excel裡面進一步計算即可。

金融界有個定理,如果某一個策略一定賺錢,那它就會如同血腥味吸引鯊群一樣吸引套利者過來把這個策略給套死,從而讓超額收益灰飛煙滅。

所以這裡肯定有人會問,既然神奇公式如此神奇,那豈不是每個人都會去用,那這個公式豈不是最後一定會失去神奇?

你猜人家格林布拉特咋說的:

這個策略不會被濫用到完全廢掉的地步,因為神奇公式偶爾會熄個火。在回測的這個十七年期間裡,神奇公式基本上每四年就會不靈一次;而有時候會出現連續兩到三年都跑不贏大盤的尷尬局面。

當一個策略兩到三年都不奏效的時候,一般人就會傾向於去宣佈 XXX 已經過時啦已經不行啦,比如那些在互聯網泡沫是嘲笑巴菲特的哥們,投資者的眼光就是如此短淺。

所以不要擔心策略會被濫用,因為大多數人可能根本堅持不住。而且即使這個策略被很多人使用也不要緊,市場上總是會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十分不擅長投資和交易,但是他們卻十分非常熱愛投資和交易,於是他們就很有可能成為你神奇收益的來源。

至此,肯定有老鐵會有一些問題要提出,坤鵬論就試著整理幾個,看是不是問到你心坎裡了:

1.為什麼巴菲特不用這個方法?

巴菲特這臺學習機器不可能不關注格林布拉特,而且他著名的滾雪球理論的靈感就源自於格林布拉特《股市天才:發現股市利潤的秘密隱藏之地》一書第八章《滾雪球吧》,原句是這樣寫的:

雪很溼、坡很長,一個雪球已經在坡頂準備好了,給你一張地圖、足夠長的繩索和爬山工具,以便你能到達那個雪球旁邊。你的工作,假設你選擇接受,就是將雪球輕滾下山,雪球會越滾越大。

巴菲特感悟為:

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夠溼的雪,和一道夠長的山坡。如果你所處正確的雪中,雪球自然會滾起來,我就是如此。

巴菲特早期也做了很多類似格林布拉特的事情,從少有人關注的領域投資小規模的資金去賺錢。

大概2000年的時候,他說“給我100萬美元,我每年能賺50%”。

100萬美元的規模,有很多機會可以抓,資金規模越大,投資機會越少,小資金在投資中不受限制,所有公司可以隨便挑、隨便買。

現在巴菲特管理的資金規模大概是1000億美元左右。他想投資50億買一隻股票,然後轉手以更高的價格賣出去,很難找到這麼大體量的交易對手。規模太大了。

巴菲特現在只能從300只大盤股裡挑選,小規模的投資對他的資金量沒意義。

2.在中國股市管用嗎?

這個投資標準不僅在美國本土適用,在全球各大市場也都有可行性。

在《股市穩賺》再版中,格林布拉特寫道:“在我寫完第1版後,華爾街許多公司就此問題做了一些研究,結果表明這一公式在幾乎所有被檢驗的國外市場都有效果。我們對於神奇公式背後原理的普遍性非常自信。買進質優價低的公司在所有市場都可行。”

而且國內有不少粉絲,據百度百科介紹,國內主要發展人有小石、李聖傑、南添、張巖等。

小石是一名投資愛好者,多年前曾手動把神奇公式的A股數據回測做好(一無人手二無IT設備),分享給神奇公式的愛好者,讓大家可以在A股市場隨時查閱和使用策略。

李聖傑在《證券市場週刊》(2010年4月)對神奇公式的指標做了剔除資產減值損失、剔除營業外收支、剔除投資收益和公允價值變動收益、超額現金的假設等優化調整。

2013年,南添、張巖成立了天象量化小組,將神奇公式作為重點策略來研究及完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價值修復”策略,並且將此應用到實際投資操作中,業績顯著。

當然,上面關於業績的部分都是據說,坤鵬論沒有對其進行嚴格的論證,權且聽一聽。

3.並非百試百靈

神奇公式在每12個月測試期間,平均有5個月表現不如大盤。以一整年為計算,神奇公式每4年有1年無法打敗大盤。

每6年為一單位的測試期間,神奇公式有一次連續2年表現不如大盤。

神奇公式測試出的表現優異的17年間,甚至會有一段時間連續3年表現不如大盤。

所以,格林布拉特提出了價值投資的三個關鍵經驗:

價值投資是有用的;

價值投資不是一直有用的;

第二條是第一條為什麼正確的一個原因。

所以,價值投資講究的是和時間交朋友,因為這個世界的真理是:人類社會永遠向前進步!

坤鵬論甚至認為,只要選擇幾隻優質的超級好股票,一直持有下去,賺錢的概率絕對超過90%,就是因為社會的生產效率肯定會提升,經濟規模只會越來越大,企業必然隨行就市。

4.這個神奇公式還有什麼問題?

第一,所有指標都是面向過去,而企業的價值決定於未來。

格林布拉特的回覆是,過去的高回報率,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意味著公司具有競爭優勢,分散持股可以保證概率。

第二,如果你只是持有少數個股,這個策略很危險,但如果持股20~30只,那麼組合大概率是盈利的,其實就是格雷厄姆提倡的分散投資理念。

第三,沒有剔除一次性的盈利。

第四,坤鵬論認為,越是成熟的股票市場越合適這個公式。

總的來說,神奇公式是個不錯的選股輔助工具,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迅速篩選股票;幫助我們理解低估+優質的投資邏輯;幫助我們思考小型策略指數的構建。

在雪球上坤鵬論看到有位高手的評價,感覺非常有道理,一併引用過來:

這個公式的策略核心在於選擇低估+優質的股票構建組合。

最簡易的版本是ROE+1/PE,進階版是ROIC+EBIT/EV。

總而言之,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基本面加權的小型指數,精選低估+優質的股票,然後以等權方式加權,一年調整一次成分股。

如果你缺乏深厚的行業研究功底和商業修養,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實用策略。

坤鵬論:號稱11年能賺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

三、國內的神奇公式們

儘管格雷厄姆說過,投資是一場聰明人的遊戲,並告誡投資者,任何程式化的傻瓜方法都將失敗,但國內還是有不少人對它趨之若鶩,並且根據國情對公式進行了調整,最出名的要數李聖傑版和天象量化團隊版。

甚至網上還有文章號稱“堅持十一年,坐擁上海兩套房的‘神奇公式’”,仔細看過後發現,這家上海公司用的是天象量化團隊調整的公式。

但是,不管是李聖傑版還是天象版,它們公式中有些數據普通人在公司財報中似乎並不是那麼容易直接找到。

坤鵬論又去了幾個提供神奇公式自動測算的網站,發現排出來的股票和自己的投資理念相去有些遠,確實大部分是少有人關注、市值太小,是不是情況特殊或很複雜,所以看不懂,這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並且,這些備選股票中有不少曾經股價虛高到嚇人,而如今紛紛回落。

另外,還有少數基金在採取神奇公式作為量化策略,但看了一下一年以來的業績並不太理想,可能這正是遇到神奇公式的失效期了吧。

還要提醒大家的是,神奇公式的軌跡和大盤差不太多,有人曾測了A股20年的數據,基本每年都能跑贏大盤,但和大盤的差距在大部分時間並不大。就是在幾次牛市階段都大幅跑贏了股指,說明神奇公式在牛市階段是非常有效,熊市差它也熊,甚至最大的一年虧損達到了60%。

所以,真實的世界往往比虛擬的模型要複雜的多。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