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騙人,在滿清之前,老百姓見官員,官員見皇帝要下跪嗎?要自稱草民、卑職嗎?

中原氣象愛好者


清朝時,每個縣衙大堂前的牌樓橫樑上寫著“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說的很好聽,做的卻是另外一回事。

官員們對比自己大的官,是卑躬屈膝,極盡拍馬溜鬚之能事。每年在自己管轄範圍內過境的大官很多,一旦他們獲知某大官要路過本縣城,縣官總是全班值勤,坐轎到縣界迎接,並預備酒飯招待,親自陪高官上酒席。第二天還要到縣界恭送高官,等大官平安出境,他要向上級彙報某帥某長某日過卑縣平安出行。別的縣官同樣要照此規矩迎接他們的大官,如此一來,他們一月總有三五次接送大官的機會。三年內,只要境內不出事故,任期滿後自可升官。至於沿途接待的費用,能報的則報銷,不能報的則在平攤在當地老百姓頭上。

高官們見皇帝當然是要下跪的,退朝後,臣子們不能直接轉揹走,拿脊背對著皇帝,要面朝金鑾殿上的皇帝,往後挪步,這叫“卻行”。

官員們對皇帝和高官們這麼恭敬,那麼對平民老百姓是不是也很客氣?

縣官們因公事外出,坐的是藍呢大嬌,由四人抬著;走在最前頭的衙役打著牌子鳴鑼開道,後面跟著打紅傘(稱日月照)的,轎子兩旁各有兩人帶刀護衛,師爺們則帶著眾差役跟在轎子後頭。百姓們若是聽到鑼鼓聲和叫喊聲,要讓路側立在道旁,不許有喧鬧聲。如果有人正好擋在路中央,衙役們拿出如鞋底般的刑具,在轎子前扇此人耳光二十個。若此人是攔轎喊冤者,則被衙役帶回衙門稍後處置。一般而言,百姓稱縣官為“大老爺”,稱自己為“小的”。

1869年,某武官下鄉巡視

縣官在普通老百姓面前作威作福,但對於當地士紳卻非常客氣,因為要想當地治安好,離不開士紳的協助。朝廷要收稅派款,也需要士紳的支持。沒有士紳,縣官在當地根本呆不下去!


民國不曉生


跪拜,不是中國歷史上的常用禮節。

恰恰相反,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宣傳的是“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跪地、跪父母”。

跪拜之禮,只能用於幾種特定的場合:

1. 祭祀祖先。 中華民族,一直都有信仰,信奉自己的祖先。

2. 拜祭天地。 古代人,更加敬畏自然的力量,需要每年祭拜天地。

3. 國家大典。 新皇登基,開國大典,需要全體官員叩拜。

例如:宋朝明朝,所有官員,上朝都無需跪拜,只要鞠躬,就是對皇帝的尊重。而且,年老的重臣,還有座椅。

所以說,中華民族,不僅僅是禮儀之邦,而且一直都是有骨氣的民族。

只有滿清,這個愚昧落後的統治者,害怕其他民族的反抗精神,所以,就強令: 普通百姓,見官,就跪拜;官員,見韃子頭也跪拜。

把“剃髮易服”+“跪拜”設為常用禮節,是滿清韃子對華夏民族的羞辱。

摧毀了華夏民族的禮儀,打斷了中華民族的脊樑。 讓中華民族,從17世紀,落入黑暗。

野蠻、 愚昧、惡毒的滿清韃子,是中華民族的罪人,終將被歷史所唾棄。


大唐安西都護騎兵都尉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我們來了解一下。歷朝歷代對於君臣之間、百姓對天子方面的禮數還是有很嚴格的要求的,基本上所有朝代基本上都要求臣子向皇帝行行禮,但是至於如何行禮,每個朝代都不一樣。

秦漢時期,官員見過帝王是不需要行下跪之禮的,那時候大臣見到帝王一般要脫鞋,去掉寶劍,以表達對皇帝的尊敬,很多時候都可以和皇帝一起坐下喝酒談事,只不過是坐的位置方向有嚴格要求。


漢朝有點誇張的是,最高級的官員為三公:即丞相(東漢稱司徒)、太尉、御史大夫(東漢稱司空),對皇帝行完禮,皇帝反而對他們還要還禮,是以起立作為對他們進見的迎接禮,但不需向臣下俯身作揖或叩首,無傷皇帝至尊身份。

後來到了隋朝,官員上下級之間在路上遇到,要下轎子、下馬,言語之間也要尊重些。更搞笑的是,隋朝還發明瞭一種拜舞禮,就是遇到皇帝要來一段舞蹈,這個儀式一直沿用到了唐朝,據記載,李隆基就十分喜歡這種禮數。

總的來說,在唐朝以前,包括唐朝時期,君臣關係、百姓對皇帝的關係都是相對不錯的,固然要尊敬,但沒有到那種龜孫子似得地步。有一樣東西的出現,打破了這種近乎朋友的君臣關係,那就是椅子。唐宋時期後來逐漸出現了椅子,這就逐漸打破了皇帝和大臣之間那種相對平等的關係,變成皇帝坐椅子,群臣站在下面,這種禮節上的巨大不平等,使臣民們潛移默化的奴顏婢膝起來,在心理上鞏固了皇權至上,奴化了國人的心理。

那麼真正讓大臣和百姓開始下跪的朝代就要從元朝開始,那時候大臣向皇上彙報工作必須要跪著,君臣關係逐漸成為了主奴關係,老百姓更不用說了,這種禮數到了清朝更是將其發展的登峰造極的程度,連稱呼都變了,成了達成和百姓都開始稱呼自己是草民、奴才,可想而知,清朝的主奴程度有多深。

中國歷史上的君臣,從坐著,到站著,最後到跪著,你說是歷史的一種進步,還是一種倒退呢?

我們筆耕不輟,閱盡鉛華,只為講述更精彩的歷史!


西平郡司馬


電視劇確實是騙人的,但這個問題也有一個地方是錯誤的,確切的說是明朝之後,老百姓見官員,官員見皇帝才要下跪。當然元朝比較特殊,因為它將不同民族分成了四種等級,本身就存在嚴重的歧視,這裡就不在詳細說明。

這種跪拜禮制是一直在變化的。在中國古代,宰相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甚至是可以和皇帝(春秋戰國時的王)分庭抗禮的,每次開會(上朝)宰相對皇帝行禮後,皇帝還得回禮,然後開始坐下商議國事。俗話說宰相門前七品官,宰相府裡的官員也是有品級的,而且只對宰相負責。

常話說官拜宰相、官拜某某職位,這裡的拜是個動詞,是請的意思。也就是說皇帝請誰當某官。歷史最出名的應屬蘇秦,當時迫於秦國的壓力,六國盟約合縱抗秦。並請蘇秦掛六國相印,總管六國軍民。當然還有劉邦拜韓信為大軍。這種都是皇帝對下面人的一種禮敬。當然漢武帝殺宰相如殺豬那就是另外一種說法了。

到了宋朝,因為得國不正,可能是心虛,為了提高皇帝的在朝臣的優勢地位,撤掉了椅子,使得臣子只能站著跟皇帝說話商討國事,當然那時仍然沒有一定要跪拜的禮儀。

再後來,明朝建立,經過一百多年的動亂,禮制敗壞,朱元璋在元朝的基礎上重新制定了一套禮儀制度,這一套禮儀制度其有很強的目的性,就是政府對老百姓高壓統治,特別是在明中後期,武官見了文官都要行跪拜之禮,何況老百姓。老百姓見到官員是要跪的。明朝是一個相對來說有更嚴重的等級制度,官員見到皇帝都是要跪拜的,即使是內閣首輔也不能倖免。

清承明制,很多官制都繼承了明朝的傳統,包括跪拜之禮甚至加嚴了,三跪九叩等等名堂。再加上高壓統治,留頭不留髮、文字獄等徹底打彎中華民族的膝蓋,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奴役統治。


言午野記


電視劇很少看,騙不騙人不知道。

滿清之前,元、明兩朝是要跪的,宋以及宋以前是不需要跪的。但是民見官不需要自稱草民、卑職、什麼的,唱名見官而已。要知道過去平輩人之間是互相叫字的,只有上輩人才直接喊下輩人的名,名與字是分開的。官員見皇上稱臣足以。滿清才開始的奴才、草民、卑職什麼的。

要說這個跪與不跪,表面看起來是禮儀問題,其實並不是。所謂禮儀,只是把欺負人、壓迫人說的好聽點而已!

跪與不跪,是君臣力量此消彼長的結果。也有生活環境,生活設施,生活方式的影響。

歷代以來,皇權專制技術一代比一代完善,從秦漢的君臣共治一直髮展到皇家一家專制,其中以朱元璋用十好幾年之時間奪取了相權為頂點。清襲明制也。

至於生活環境。生活設施、生活方式的影響,五代十國的民族大融合,高凳子被接收之後,也方便了一人高坐,一人匍匐的威嚴感。不然,大家皆是如日韓那樣跪腿而坐,上下級之間也不方便擺出前面說的威嚴儀式不是。

不過,要相信,就算沒有高凳子被引入,只要君權專制,臣相沒有發言權,也一定發展出其他可以類比下跪的儀式的。


張李化


許多網友的回答是很詳細的。重複無必要,我只想說幾點:

1、我們這個民族,我們這個國家,為什麼在二千年前經過春秋戰國洗禮之後,在秦朝整治規範之後,反倒逐漸螺旋式向下退?尤其是經元朝野蠻統治,經明朝恢復,又經清朝的大倒退。直到現在還殘存許多元清陰影?

2、我們己從形式上徹底剷除了奴隸制幾十年了。可是,我勸國人反思一下自己還存在多少奴隸和奴隸主潛意識和行為?彆著急上火,一是平時是怎麼對待上級的,怎麼樣對待所求人的?反過來怎麼對待下級的,怎麼對待求自己的人的?二是這些年看清宮劇等是一種什麼感覺,什麼感想?我可見到不少人津津樂道的大談什麼皇上什麼的。三是怎麼樣靠自己站直了,而不是靠什麼救世主?四是為什麼一些人自覺不自覺的,不是做奴隸,就是做奴隸主。而不會精心打造一個站直了平視其他人的正常人?

3、什麼是敬業愛崗,什麼是忠心耿耿,什麼是精忠報國,什麼是奴才言行?這可能得細心分清。否則,憑什麼一再批判別人跪著呢?!

網上經常遇到批判別人跪著,有時是互相指責。那麼,為什麼不具體剖析呢?

4、到底是站起來,還是跪著對國家和民族的整體有利?利弊得失是不是要清楚了才好?

到底是針貶時弊是奴才,還是盲目頌揚是奴才?


魚磊衛靜


這些事咱也沒經歷過,古代典籍上面也沒有多少明確的記錄。按道理古代皇上萬金之尊,豈能輕易進入民間。普通老百姓能夠見到皇帝幾乎是不可能的。現代人一般理解皇帝九五之尊,尋常百姓肯定嚇得三跪九磕,但實際上老百姓終其一生都不一定能見到皇上是什麼模樣,所以很多這方面的故事都是訛傳的。

別說古代,就是當代又有幾個人親眼見到過國家最高領導人,充其量就是在媒體上見到過。而古代後根本就沒有現代傳媒,皇帝長啥樣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


boulder1


“跪”,在古代南方就是坐的意思,也就是跪坐,行禮的時候身體前傾一些,所以“跪拜禮”在秦漢時期是非常普通的禮節,但是行大禮就要“五體投地”了。現在依舊保持這一傳統的就是日本了。




“高桌大凳”是從北方傳入的,在北方,跪和坐是分開的,“跪”就是行大禮了,隨著中國朝代的不斷更迭,政治中心逐漸北移,所以,“跪拜禮”就成為了比較隆重的禮儀了。也就是說,中國的禮節是從開始“坐凳子”起有了變化。



君臣之間的禮儀也不像大家所知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那樣。秦漢時期,君臣禮節多到讓人崩潰,丞相行禮皇帝必須還禮,相敬如賓,在元朝以前的唐宋時期,君臣關係更加平等,當時治理國家叫做“君臣共治”,大臣可以“罵”皇上,皇帝還不能公報私仇,比如魏徵同志。



不過到了元朝時期,由於是遊牧民族,所用的大臣幾乎都是原來的家奴,皇帝也沒有什麼客氣的,也就只剩下了臣禮了。到了明朝,朱元璋是要飯的出身,沒啥文化,所以明朝出了很多奇葩皇帝,還有很多比皇帝權力大的太監,也更不要說什麼君臣之禮了。



清朝時君臣之間的禮節還是有所保留,尤其是滿漢大臣之間是有區別的,稱呼也是不同的,見了皇帝,滿族的官員會自稱“奴才”,漢族官員會自稱“臣”,皇帝一般會直呼滿足官員的名字,但對待漢臣一般是稱其“官銜”。



所以,縱觀歷史,其實是皇上的地位越來越尊貴,大臣的地位越來低微,高度的中央集權也是中國在近現代走向屈辱的一個原因。


BV瘋言瘋語


漢人朝代不跪,元和清要跪



剎那風華曲


在中國,學而優則仕的觀點深入人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因為官員又叫父母官代替皇帝守牧地方相當於自家的父母。而古代人講究以孝道治理天下,這個就算皇帝都不敢輕易違背。不孝忤逆,可是十大不赦之罪的。所以當官相當於給老百姓當爹,權利相當的大。才會使得人趨之若鶩前仆後繼,平民見官必須要下跪的。除非你考取過功名,比如說,最起碼也要有秀才的功名。關於同樣也是官員的人互相見面到沒有必須要下跪的禮節,但是,要想上級領導臉面上好看,自願下跪口稱卑職?想來多少會得到領導的中意。有一種情況屬於例外的,對方代表皇帝來檢察工作或者是傳達指示這個屬於欽差大臣,見到任何級別的官員都無需行禮。因為代表了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