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為什麼我這麼強烈地不推薦你買基金

基金是什麼?基金就是弄了一些股票,弄了一些債券,然後拿著老百姓的錢,最後統計出一個利率,這是不可靠的投資行為,因為你沒能力選擇好的基金公司,今年基金上漲百分之20,明年也許百分之5,後年跌百分之10,20年下來平均又是多少,短暫的盈利確實很爽,但長期利潤上說,只有少數基金可以高於百分之5以上。

——網摘

坤鵬論:為什麼我這麼強烈地不推薦你買基金

曾經在華爾街幹過幾年職業交易員的小弗雷德·施韋德曾寫過一本名為《客戶的遊艇哪去了》的書,書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一位造訪紐約的遊客被帶去參觀華爾街。

在港口,導遊首先指著一個方向說:“那是銀行家的遊艇。”接著,又指著另外一個方向說:“這是經紀人的遊艇。”

天真的遊客問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客戶的遊艇哪去了?”

施韋德的真正意思是,和經紀人相比,客戶都沒能掙到那麼多錢,買不起遊艇。

他陳述道:“每天收市後,經紀人賺的錢漫天飛舞,而客戶賺的只有可憐的涓涓細流。”

這個故事雖然說的是經紀人,其實也完全可以套用到基金經理身上。

坤鵬論今天就來聊聊,為什麼我強烈不推薦你買基金。

一、靠什麼賺錢才是本質,公募基金賺的是管理費

目前,基金主要分為兩種,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公募基金不收收益的提成,只收管理費。

那我們先來看看這個管理費到底多少?

一般來說主動性基金的管理費是1.5%,再加上基金在銀行的託管費0.25%。

兩者相加,就意味著你的年後投資收益率每年要減少1.75%。

另外還有購買基金時交的申購費,以及最後出來時的贖回費,一般來回要2%左右。

申購和贖回費都是小數。但每年1.75%的固定費用可是一筆大費用。

坤鵬論在《投資藝術》一書曾看到這樣一段文字:

“假設股票年度平均報酬率為10%,那麼基金管理必須克服2.85%年度操作成本的負擔。如果基金經理只希望在扣除成本後,能夠媲美大盤10%的報酬率,則在扣除成本前,他就必須達到12.85%的報酬率,換句話說,即使你只要和大盤表現得一樣好,你的基金經理就必須能夠超越大盤28.5%!“

說的是美國基金,但道理是相通的。

來看看國內鮮活的數據,讓你恨的咬牙切齒一下,因為不管行情有多爛,業績有多差,基金公司都可以躺著賺管理費。

根據公募基金2018年6月31日之前的財報,他們坐收309億管理費,一年管理費用超過600億,而2071只權益類公募基金平均虧損超過14.91%,除了已經清盤的,最大虧損超過40%,這意味著權益類公募基金2018年虧損可能超1000億,而基民在2018年累計放血超過1600億。

在公司管理中,合格的管理者都明白,激勵什麼,員工就會向什麼方向努力,而且員工不會考慮長遠,他們只看眼前。

既然基金賺錢靠的是管理費,那麼就意味著,拉的人頭越多越賺錢,到底基金本身賺不賺錢,那還在其次。你和他根本就不同心同德,又怎麼指望他真心實意幫你賺錢!

所以,不少基金的心思全都放到怎麼搞宣傳包裝,怎麼忽悠人進來了,就連分析師都被派到第一線噴客戶了,這樣基金的業績能好才是奇了怪了。

於是,今年熊市,公募基金們也徹底熊了,截止2018年12月24日,公募股票型基金全線潰敗,沒有一隻基金盈利。有兩隻虧損只有1個多點的基金,不是因為他們很能幹,是因為他們空倉了。

今年公募基金清盤變成了常態。

什麼標準要清盤呢?

凡是基金淨值低於5000萬,連續20個交易日持有人數低於200人將清盤。

從2014年到2017年,清盤的基金一共156只,可到了2018年清盤猛增,截止三季度,有572只基金規模低於5000萬,變成有清盤危機的迷你基金,截止12月24日,已經有380只基金清盤。

有老鐵會問,公募基金是這個德行,靠管理費為生,那私募基金呢?

私募基金的費用要比公募基金高很多,私募基金要收取管理費和業務提成,常見的是2%的管理費和20%的收益提成。

那麼,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一年得有多高的投資收益水平才算對得起投資者呢?

15%!

假如一隻公募基金一年的投資收益率是15%,扣掉20%的提成,還剩12%,再扣掉2%的管理費,就還剩下10%了。

但是,在這個世界上能夠保持年化投資收益率長期在15%以上的絕對都是投資大師級的人物!

試問,我們國家有投資大師嗎?

並沒有吧?!

就算號稱牛的不行不行的王亞偉,曾經的公募一哥,他自己發私募產品的時候,9 只產品八虧一賺。

當然,搞私募是相當相當賺錢的,遊艇都是小case,私人飛機是標配,比如:巴菲特,如果他按照2%和20%的標準向伯克希爾公司的投資者收費,在過去的42年裡,在他的公司為股東所賺取的620億美元中,其中570億美元歸他所有。

坤鵬論:為什麼我這麼強烈地不推薦你買基金

二、開始有不賺錢不要管理費的基金了

既然基金產品固定管理費模式“旱澇保收”一直受到投資者詬病,基金行業也開始鬆動,之前就有推出浮動管理費率的產品,而今年8月,全世界第四的富達基金宣佈:進一步消減基金管理費,將在整個人類基金歷史上推出兩隻管理費為0%的公募基金。

這兩隻公募基金,將分別覆蓋美股市場(Fidelity ZERO Total Market Index Fund)和國際股票市場(Fidelity Zero International Index Fund)。

這連名字裡都有ZERO(0),看來富達還真是下了決定要開搞基金同行了。

不僅僅如此,富達還宣佈將其它核心公募基金的費用平均降低35%,並且不會設置任何最低投資額度,不收取除管理費以外的費用(比如託管、申購費等),真是火力全開!

其實,最近5~10年,美國基金的管理費一直在降降降,甚至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

2017年,美國股票基金中有43%的產品降低了管理費,這一年美國基金的平均費率(按資產金額加權計算)為0.52%,比2016年的平均水平下降了8%,是從2000年以來最大跌幅。

據相關機構估計,由於基金管理費的下降,投資者多賺取了40億美元的回報。

在美國,不僅僅是基金管理行業,以佣金為主的證券行業,也是如此。

大家都在努力降低單一業務的基礎費用來吸引客戶,並朝著多元化的服務業務大幅挺近。

降低產品費用,算是一個Loss Leader Strategy(“虧本”銷售策略),就跟互聯網玩慣了的免費遊戲一樣,先通過免費或是低價把人聚過來,等到你離不開時,再用羊毛出在狗身上的曲線方式,從其他服務上賺錢。

當然,基金公司主要瞄準的還是用戶的金融服務。

因為大家都喜歡免費的產品,但更願意為專屬的服務付費。

特別是淨值越高的客戶,越需要精細化、獨立和專屬的服務。

一般來講,為淨值越高的客戶服務,就越能賺取利潤。

國內的基金也因為競爭壓力,動起了管理費的奶酪,7月,有家基金號稱“賺錢才收固定管理費”,不過它是封閉式基金,封閉期是三年,也就是在這三年裡,你想贖回,是沒門的。

為什麼是封閉基金?你往下看就會有答案,實在是基金經理怕了基民的不理性。

三、明星基金真有傳說中的那麼牛嗎?

有老鐵說,好多基金在宣傳時,號稱以前多麼多麼牛,基金經理多麼多麼棒,你卻不推薦我們買基金,是何居心!

1.牛市牛不算牛,熊市牛才真牛

第一,牛市效應,在牛市裡,誰都可以成神,俗話說得好:“牛市大神,熊市狗!”

在股市要知道到底誰是真神,一看長期回報率,二看熊市的表現。

牛市的時候,一堆明星基金經理,到熊市一來,全都打回原形,只有退潮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而看基金經理的名氣買產品,在坤鵬論看來,就是直接奔著虧死去的。

比如中郵基金的任澤松,牛市時都被稱為 " 公募一哥 " 了,可是三輪股災下來,虧得連他自己都要懷疑人生了。

2.供養基金的股市散戶不夠

第二,基金也是靠散戶韭菜供養的,股市如賭場,投機的話,拼的就是誰錢多。

2018年,為什麼股票型公募基金團滅呢?

因為,公募基金最大的對手就是散戶,散戶進場人數越多,交易越活躍,他們賺錢的概率就越大。

2018年第一季度,公募基金規模增長7967億,總規模超過12.4萬億,整體盈利高達696億。

如此賺錢的主要原因不是基金很牛掰,而是新進場的散戶韭菜絡繹不絕,從2018年1月第一個星期新開戶數17.8萬開始,新進場的投資者數量不斷增加,到1月19日就到了30萬這個心理關口。

但春節前後情況急轉直下,特別是情人節後,新進場的散戶跌破了10萬關口,直接到了8.35萬人。

新發行的7967億公募基金不甘心當接盤俠,決定孤注一擲繼續推高行情。

公募基金的推土機策略奏效,股市一好,新開戶人數到3月2日時劇增268%,整個3月都維持在30萬的高位。

但是,就是這樣,公募基金也沒有如願以償,儘管一季度賺錢了,可是跟2017年4季度的1313億盈利相比,整體情況不容樂觀。

公募基金一季度的盈利中,貨幣基金貢獻了804億,也就是說跟股票相關的基金虧損了107億。

散戶,散戶,一虧就散。

而基民本質就是比股市散戶更散的散戶,他們在發現公募股票以及和股票相關的基金連續兩個季度收益率下滑,環比下滑幅度超過117%,他們選擇了趕緊快跑!

基民們開始不斷贖回公募基金,而股市裡的散戶們更不可能經常抬轎子,到了2018年4月股市新開戶數開始斷崖式連續下滑,到現在再也沒有回到30萬這個位置。

根據中國結算數據顯示,目前,A股、B股投資者總數為14035.13萬(截至12月14日),2018年,投資者數增加1192.45萬,同比減少25.71%(2017年新增數量為1605.1萬,2016年新增數量為1900.5萬)。至此,三年來,新增投資者數呈現大幅度下滑趨勢。

坤鵬論:為什麼我這麼強烈地不推薦你買基金

3.就連美國能夠戰勝飛鏢的基金經理都鳳毛麟角

1967年6月,《福布斯》雜誌的編輯曾利用學術研究的成果策劃了一場試驗,他們通過向《紐約時報》股市版投飛鏢的方式挑選了一組股票,他們總共射中了28只股票,然後假設對每隻股票投入1000美元以構建一個虛擬的投資組合。

17年後,也就是1984年年中,當人們再次將目光投向這個28000美元的投資組合時(這中間的所有紅利股息全部作為再投資投入該組合),它已經增值為131697.61美元,憑藉370%的收益率,它一舉擊敗了所有股票指數。

而且,只有屈指可數的幾位基金經理人才能與它9.5%的複利收益率一比高下。

《福布斯》編輯的結論是:似乎“懶惰”再加上一點點運氣就可以戰勝大腦。

90年代早期,《華爾街日報》也曾別出心裁地搞了一個“投鏢板競賽”,比賽內容是由四名專家選出的股票去對抗四支飛鏢“選出”的股票。

截止90年代末,專家的表現似乎要比飛鏢來得好。

然而,如果專家的表現是從股票選定之日起開始衡量,實際上飛鏢以微弱的優勢領先於專家。

坤鵬論:為什麼我這麼強烈地不推薦你買基金

4.基金的輝煌業績往往是曇花一現

每年我們都能看到基金的業績排名,這些排名總在向我們炫耀,有許多基金戰勝過指數,其中有一些還是壓倒性的勝利。

其實,這些輝煌的戰績都只是曇花一現。

一個在某一年戰勝過市場的基金經理在下一年梅開二度的幾乎不足50%,這和上市公司過去的業績增長不能用來預測未來的業績一樣。

而且一個在某段時期屢試不爽的投資方法可能到了下一步就會讓你備嘗辛酸。

結論:基金業績的排名主要靠的還是幸運女神。

在大牛市時,為投資者帶來豐厚回報的基金經理受到媒體熱捧,寫他們的文章妙筆生花到把他們捧成了人見人愛,花見花開的明星。

1999年,美國《福布斯》雜誌刊登過一篇非常有名的文章,叫做《一個公募基金記者的懺悔》,文中作者這樣寫道:我曾經是一個專門報道公募基金的記者。在白天,我們狂寫那些類似於“最好的六支基金”這樣的報道。而在晚上,我們自己偷偷去購買那些低價的指數基金。

牛市中,投機型基金往往會佔據榜首,它們會以極大優勢擊敗競爭對手,而其輝煌成果的背後,是年輕激進的基金經理和富有投機性的概念股。

但,熊市一來,這些成果迅速掉頭,急轉直下,他們手中的概念股漲也匆匆,跌也匆匆,所謂的基金經理的傳說最終證明大都不過是他們自己編織的神話。

那些牛市中名列前茅的基金在熊市中都會跌入災難的深淵,甚至徹底從人們的視線中銷聲匿跡。

當然,鳳毛麟角的基金確實很牛逼,比如:彼得·林奇的麥哲倫基金,70年代它排名第10位,80年代直接升級為王者。

正如前面所說,基金以前的業績再怎麼牛逼,對於你預測它將來的表現沒有絲毫幫助。

有人曾這樣來比喻基金:

這就像一場千人參加的擲硬幣比賽,始終擲到正面的人將是獲勝者。

一輪一輪賽下去,概率之神把參賽者一個個無情淘汰,最後當只剩下幾個人時,人們開始圍攏過來,他們想目睹這些擲硬幣專家的精湛技藝。

而入圍的這幾個人已經被鋪天蓋地的溢美之辭覆蓋,他們被普通大眾視為擲硬幣藝術中的天才,他們的傳奇經歷被寫成書廣為流傳,人們迫切想要聽到他們的建議,整個世界似乎都在圍著他們轉個不停。

最後的贏家是幸運女神最眷顧的一位,他能勝出真的和技術無關,和概率緊密相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概率定理確實在發生作用,而它有能力解釋一些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經歷,這就是倖存者偏差。

所以,在人數眾多的貨幣遊戲中,概率能夠而且確實解釋了那些卓爾不群的投資紀錄。

金融媒體常常對股票投資中的偶然成功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使得人們偏信了很多“神話”。

美國有個數據顯示,自1998年向前數25年,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基金輸給了根本無人管理的標準普爾指數基金。

美國凱爾格里大學的理查德·伍德沃德和傑絲·喬的一項研究表明,長期持有手中的股票要好於跟隨市場節奏的買進賣出,因為在牛市贏得的收益要遠遠大於在熊市中遭受的損失。而且一個市場節奏的追隨者只有在他70%時候都作出正確的決策時,他才有可能戰勝“買入——持有”策略的信奉者。

但是,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過能在預測市場轉折時達到70%的準確度。

坤鵬論:為什麼我這麼強烈地不推薦你買基金

四、基金經理無法克服的客觀原因

1.基民是一群比散戶還散的人

當然,咱們也得講講客觀原因,上面說了,基民其實還如股市裡的散戶,但只要是散戶就會有追漲殺跌的心態。

基金的淨值稍微漲一點他們就想著贖回,基金的淨值跌破1了他們也想著止損。

這讓基金經理怎麼操作?

當初價值投資的鼻祖——格雷厄姆就是這麼給搞到走投無路,甚至犯了熊市用槓桿,投機想翻本的大錯,最終痛定思痛總結出價值投資的基石定律:

不虧錢!

所以,基金經理不得不在構建投資組合時留存一部分現金來應對散戶的贖回操作,實際上這部分的資金就相當於浪費了,沒有發揮投資收益的作用。

再者,牛市時,許多人都會按耐不住投資,基金規模自然會快速增長,這是好事,因為管理費多了。

但是,對於投資本身來說,卻沒那麼好,因為牛市股價節節高,這時候再買入新股並不划算,但基金經理又不能不買,因為他們每天每週每月都有排名。

如果排名靠後了,誰還會買他的產品?所以他就必須把這部分新進的錢買進新的股票。

如果牛市繼續,他要是沒有買股票,基金的淨值漲幅就會落後。

因此,從這個角度講,牛市新進的資金絕大多數還是要去追買那些高估值的股票的。

那熊市呢?

熊市來了,散戶為了止損肯定會去割肉把基金贖回,這個時候隨著股價下跌,股票的投資價值就會逐步顯現出來,但是基金經理又必須把股票賣出來應對這些贖回的基民。

沒辦法啊!他要贖回你不能不給啊!

最後的結果是,牛市基金有花不完的錢,但股票估值偏高,不值得購買;熊市基金沒有錢,但是股票估值偏低,值得購買。

這就是公募基金沒辦法解開的死結。

2.基金也是輸家的遊戲

現在的基金太多了,再有了科技的加持,基金經理的能力越來越強,以至於基金變成了輸家的遊戲,而不是贏家的遊戲。

為什麼這麼說?

贏家的遊戲中,結果由贏家正確的行動決定。

輸家的遊戲中,結果由輸家犯的錯誤決定。

專家和專家對決,牛人和牛人大戰,除了極少數超級牛人外,99%的基金經理的水平都處於半斤八兩,伯仲之間,最終拼的是誰犯錯最少。

如何犯錯最少,哲學家告訴你,不做不犯錯,但對於金錢時刻在買進贖回不停流動的開放基金來說,基本不可能。

另外,自從基金業績被排行還公之於眾後,基金經理的頭上顯然又被加上了排行的金箍圈,每天、每週、每月、每季、每年都要被念上一遍緊箍咒。

所以,基金經理不得不沉迷於短期績效,以致忘了用心關切比較長期的策略目標,這點很容易造成持續調整長期策略,以便改善短期績效。

五、基金規模越大越難賺錢

基金規模越大越難以操控,因為法規要求基金對單一個股的持倉量是有限制的,隨著基金規模的增大,現實中可供其購買的股票品種的範圍反倒縮小了。

在我國《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運作管理辦法》中第四章第三十二條規定,以下情況是不允許的:

(一)一隻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其市值超過基金資產淨值的百分之十;

(二)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基金持有一家公司發行的證券,超過該證券的百分之十;

如果某個基金是100億的盤子,等額持有50只股票,每隻股票平均佔用2億的資金,進一步轉化為購買總市值在20億元左右的上市公司。

假設基金規模擴大到了500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基金還想等額持有50只股票,那麼每隻股票平均要佔10億的資金,而購買的股票則要在總市值100億元左右的公司中選擇。

無疑,基金盤子越大,可選擇的公司越少,坤鵬論查了一下,總市值如果在20億,A股可選的公司是3119家,如果是100億,就只有768家公司了。

彼得·林奇曾經主持的麥哲倫基金就是一個鮮活的越大越抽抽的例子。

在該基金運行初期,其規模不足10億美元,業績可謂光彩奪目,彼得·林奇也因此成就了其輝煌的投資生涯,而他當時靠的就是選擇小而美的成長股。

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麥哲倫基金曾連續3年以20~30個百分點的優勢將大盤遠遠甩在身後。

但在80年代剩下的時間裡,一直到90年代,隨著基金盤子越來越大,儘管它的表現仍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比起早期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在1994年到1996年三年間,其業績已經大大落後於標準普爾500指數了。

到了1997年末,麥哲倫基金扣除費用後的收益率竟然輸給先鋒指數信託(標準普爾500)投資組合不下6.5%。

同時,由於它的手續費和申購費不菲,所以投資者的實際淨收益會更低。

所以,坤鵬論甚至猜想,彼得·林奇當初選擇毅然提前退休,是不是也是看穿了這個關節,不希望好不容易賺下的名聲丟失殆盡。

六、指數基金可以投嗎?

當然,國外專家一般在批判完共同基金後,都會建議指數基金,就像格雷厄姆所說:“長遠看,指數基金將勝過大多數基金,雖然它比較令人乏味。”

他還曾建議防禦保守型投資者,可以平均買進道瓊斯工業指數的30只股票。

彼得·林奇對於指數投資簡直推崇備至,他曾極具“蠱惑”地寫道:

“如果你在1940年1月31日,投資1000美元購買標準商業普爾500的基金(只有假設,因為當時還沒有指數型基金),那麼到了1992年,這筆投資金額價值已超過333000美元。

如果你從1940年開始,每年同一時期,投資1000美元買股票,這筆錢到1992年就會價值35000美元。

更棒的是,如果你在52年內,在股市指數下跌10%或更多的31次機會里,每次都多投資1000美元到股市,那麼你投資的83000美元,就有6295000美元的現值。

在這段時間內,你不必去擔心市場走勢,也不用絞盡腦汁弄懂一堆股票細節,只利用閒暇時間研究出的股票投資組合,帶給你的投資回報,和你購買標準普爾500基金的回報,其實差不多。

所以,你根本不必太擔心經濟發展、未來趨勢和市場時機等問題,你可以把專家那套何時買賣股票的說辭,完全拋至腦後,只要在每次股市下跌時,再多投資1000美元進去,最後你就可以讓投資回報變成兩倍。

而且,這個根本不需要你是天才,就能達到這樣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

但是,這個建議適合美國不適合中國,因為美國優質企業多,而我們優質的上市公司實在稀少,而有些國內指數的成分股選擇實在讓人看不下去,存在嚴重缺陷。

所以,根據統計,在2008~2017年十年期間,股票指數型基金平均總回報率只有-9.2%。也就是說,如果在2007年底買入股票指數型基金,再把2018年也加上,持有11年,不但沒有正回報還虧損了部分本金。

如果只談現階段,坤鵬論認為,不如自己根據嚴苛的選擇標準DIY個指數,然後平均投資來得靠譜。

坤鵬論推薦你看看我之前寫的《這裡有個懶人投資法 每年只要動一次保賺不賠》,其中有改進的、適合國內的方法。

完全跟隨指數的投資方式歸根結底屬於投資組合範疇,而投資組合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大可能降低風險,所以在搞自己的指數組合時,需要記住以下要點:

上市公司的選擇儘量加大其不相關性,比如:你選擇了汽車股票,最好不要再選輪胎公司的股票,因為一旦汽車股不靈,輪胎股也大概率受牽連。

只要不是完全正相關,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潛在地降低風險。

有人研究證明,20是投資組合的黃金數字,通過這樣的投資組合,總風險將會被降低70%。當然,如果進一步增加持有股票的數量,也不會再帶來任何顯著的額外風險下降。

同時,如果把投資組合中拿出24%用來購買外國股票,剩下的76%購買美國股票,這樣承擔的風險最低。

坤鵬論:為什麼我這麼強烈地不推薦你買基金

說了這麼多,坤鵬論就想告訴你,別迷信基金,就連彼得·林奇退出江湖後,在多本書中都強烈建議投資者自己單幹,甚至提出,業餘投資者大概率會比專業投資者投得更好。

他曾在《戰勝華爾街》一書中這樣寫道:

“從某一方面來說,股票基金和股票沒什麼兩樣,賺錢的唯一辦法就是要長期持有不動。”

“投資者費時費力,拼命想挑選出一個好基金,選個最優秀的基金經理,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努力全部都是白費。只有少數幾家基金能夠持續戰勝市場。”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5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5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6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