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中醫內科學——咳嗽


中醫內科學——咳嗽

一、概念

咳嗽是指肺氣不清,肺失宣肅而上逆,發出咳聲或咳吐痰液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

二、病因病機

中醫內科學——咳嗽


三、診斷依據

1.臨床以咳嗽、咳痰為主要表現。

2.詢查病史的新久,起病的緩急,是否兼有表證,判斷外感和內傷。外感咳嗽多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表證;內傷咳嗽,常反覆發作,病程較長,多伴其他兼症。

四、鑑別診斷

中醫內科學——咳嗽


五、辯證要點

1. 辨外感與內傷

中醫內科學——咳嗽


2. 辨證候虛實

中醫內科學——咳嗽


外感咳嗽多為實證——祛邪利肺;

內傷咳嗽多邪實正虛;

標實為主——祛邪止咳;

本虛為主——扶正補虛;

咳嗽的治療,除治肺外,還應從整體出發,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

咳嗽初期一般忌斂澀留邪,當因勢利導,肺氣宣暢則咳嗽自止。

七、分型證治

(一)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證

主症: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或見惡寒發熱,

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三拗湯合止嗽散加減。

三拗湯——麻黃、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

止嗽散——荊芥疏風解表;桔梗、白前升降肺氣;紫宛、百部潤肺止嗽;桔梗、甘草、陳皮宣肺化痰利咽。

2.風熱犯肺證

主症: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音啞,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身楚,或見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加減。

桑葉、菊花、薄荷、連翹——疏風清熱;

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大貝母、枇杷葉——清肅肺氣,化痰止咳。

3.風燥傷肺證

主症:乾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幹痛,唇鼻乾燥,無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乾,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幹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或小數。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加減。

桑葉、薄荷、豆豉——疏風解表;

杏仁、前胡、牛蒡子——肅肺止咳;

南沙參、浙貝母、天花粉、梨皮、蘆根——生津潤燥。

(二)內傷咳嗽

1.痰溼蘊肺證

主症:咳嗽反覆發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而咳,痰出而平,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

於早晨或食後則咳甚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脘痞,嘔惡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治法:燥溼化痰,理氣止咳。

方藥: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親湯加減。

法半夏、陳皮、茯苓、蒼朮、川樸——燥溼化痰;

杏仁、佛耳草、紫苑、款冬花——溫肺降氣。

2.痰熱鬱肺

主症: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咳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乾而黏,欲飲水,舌質紅,舌苔薄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肅肺,豁痰止咳。

方藥:清金化痰湯加減。

桑白皮、黃芩、山梔、知母——清洩肺熱;

杏仁、貝母、瓜簍、海蛤殼、竹瀝、半夏、射干——清熱化痰。

3.肝火犯肺

主症: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乾口苦,常感痰滯咽喉而咯之難出,量少質黏,或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隱痛,症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

治法:清肺瀉肝,順氣降火。

方藥:黛蛤散合加減瀉白散加減。

桑白皮、地骨皮、黃芩——清肺熱;

山梔、丹皮——瀉肝火;

青黛、海蛤殼——化痰熱;

甘草、粳米——和胃氣,使瀉肺而不傷脾胃;

蘇子、竹茹、枇杷葉——降逆氣。

4.肺陰虧耗證

主症:乾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乾咽燥,或午後潮熱,顴紅,

盜汗,日漸消瘦,神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

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百合——滋養肺陰,潤肺止咳;

甘草——甘緩和中;

川貝母、甜杏仁——潤肺化痰;

桑白皮、地骨皮——清肺洩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