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富春傳奇:解讀神品《富春山居圖》的璧合滄桑

《富春山居圖》是東方藝術的典型代表,西方油畫或者是其他畫作都沒有像中國畫一般,以長卷的形式,緩緩展開,有人看到的是萬里山河,有人看到的是人生的每個段落。

"我期待21世紀是個不一樣的世代,期待我們和下一代人,大家都能夠好好看看這幅《富春山居圖》,讓自己的生命找到平靜的生活態度,感受到一種生活的嚮往。"

我認為所有的藝術都是一種銷蝕,我們要自我完善,所以不怕銷蝕。古人將中國繪畫作品分為四個等級,即:能品、妙品、神品、逸品。所分的這四品,並不是看畫作的技巧,而是看一幅畫生命的長度和寬度。古代文人作畫,最主要的不是寫實景物,而是完整自己的生命,看一幅畫中,是否能夠傳達出一生的喜怒哀樂。

富春傳奇:解讀神品《富春山居圖》的璧合滄桑

南朝宗炳曾提出 ""法。"澄懷"即把胸懷先洗滌清澈,不含雜念、慾望、私心和主觀情感,然後進入畫家創作時的狀態,等到與畫家心有靈犀時,再用自己的文化積澱和理解,去昇華意境。現在有很多人說抽象藝術或者是現代藝術十分難以欣賞與理解,其實不過沒有用心而已。"味象"即品味作品,"品味"即審美、領悟,眼在觀畫,心在體悟。"味象"有時甚至是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而被稱之為"神品"的。說明刻畫事物的精神本質達到了至高境界,此品也還可作為範本臨摹學習。名畫鬧雙胞,是常有的事,再加一段悽慘的火燒故事,將畫一分為二,又有真真假假的爭辯,這麼富有傳奇性,卻仍舊保存下來,讓後人得以觀賞,可見確為"神品"。

黃公望的人生絕唱

《江南通志》載:"元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痴道人,本常熟陸氏,少喪父,母依永嘉黃氏,遂因其姓。"成書於黃公望生前的鐘嗣成《錄鬼簿》(上、下二卷,大約成書於元至順元年,約公元1330年)又記:"其父年九旬方立嗣,見子久乃雲,'黃公望子久矣!'" 黃公望連姓氏名號的來路,典出有故都這麼有趣。

富春傳奇:解讀神品《富春山居圖》的璧合滄桑

我們常覺得學習繪畫要從小打好基礎,而黃公望的學畫生涯起步較晚,並且他的作品存世不多。如今留在世間有年代可考的畫作只有7幅,全是他70歲以後創作的作品,其中最好也是最出名的當屬《富春山居圖》,頗有大器晚成的風範。而我們所熟悉的書法家吳昌碩也是在晚年時開始作畫,由於吳昌碩有著深厚的書法功底,用筆出神入化,所以繪畫也是得心應手,並不因為年齡或者初學而受到影響。

黃公望在《寫山水訣》中曾介紹自己是如何創作的:"袖攜紙筆,凡遇景物,輟即模記"為了創作《富春山居圖》,他在"領略江山釣灘之勝"時,隨身帶著紙筆,遇到特殊的景和物,便馬上寫生。中國畫家重視寫生也正是把自然的深入觀照和細微體悟放在了首位,並使自然山水與畫家心靈互融神會,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最終達到顧愷之所說的"與山川神遇而跡化"。畫中所題文字表明,他為完成此畫而潛心觀察、揣摩費時三四年。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餘,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臺、漁舟、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

山水畫便是將無限的千里江山呈現在有限的畫面上,其中"水天不著色",以留白以及磅礴的氣勢給觀賞者想象的空間。這樣的山水畫,無論佈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歎為觀止。正如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

富春傳奇:解讀神品《富春山居圖》的璧合滄桑


無怪乎董其昌見了驚呼:"吾師乎!吾師乎!一丘五嶽,都具是矣!" 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竟覺得"心脾俱暢"。可見一副畫給人精神上的享受是不拘泥於畫的尺幅的。

《富春山居圖》開卷描繪坡岸水色,遠山隱約,接著是連綿起伏,群峰爭奇的山巒,再下是茫茫江水,天水一色,最後則高峰突起,遠岫渺茫。山間叢林茂密,點綴村舍、茅亭,水中則有漁舟垂釣。山和水的佈置疏密得當,層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長卷畫的構成特色。筆墨上已顯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為簡約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筆頓挫轉折,隨意而似天成。將近20釐米的長披麻皴,枯溼渾成,功力深厚,灑脫而極富靈氣,洋溢著平淡天真的神韻。全圖用墨淡雅,僅在山石上普染一層極淡墨色,並用稍深墨色染出遠山及江邊沙漬、波影,只有點苔、點葉時用上濃墨,但已足以醒目。這是一幅濃縮了畫家畢生追求,足以標程百代之作。確實讓人震撼,僅僅是通過圖片,也能感受的山河的秀美大氣,想來若是得以一觀真跡,便會長久駐足,此生回念了。可惜現在前半卷收藏於浙江博物館,後半卷藏於臺北博物館,也只在2011年的時候合璧展出過一次,對《富春山居圖》的痴戀,從古至今有不少人。

富春傳奇:解讀神品《富春山居圖》的璧合滄桑


《富春山居圖》的千年風雨

明成化年間,《富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覆欣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衝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的地方,怎麼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麼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憶了。沈周愣是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並且他的仿作與原作在構圖等方面都驚人的相似,可見對於此畫的痴迷程度,可以說是日思夜想了。

而關於《富春山居圖》的傳奇經歷,惲壽平《南田畫跋》曾有記載:"吳冏卿生平所愛玩者有二卷,一為智永千字文真跡,一為富春圖。特以為殉,彌留,為文祭二卷。先一日,焚千文真跡,自臨以視其燼,詰明焚富春圖,祭酒面付火,火熾輒還臥內,其從子吳靜安急趨焚所,起紅爐而出之,焚其起手一段。"古人愛畫愛字者不在少數,也有很多人在去世之前就將名畫燒燬,給自己陪葬的,實為可惜。李世民也將《蘭亭集序》帶進了自己的墳墓,好在留下了不少名家的摹本,同為皇帝的乾隆,也曾得到過《富春山居圖》的真跡。

富春傳奇:解讀神品《富春山居圖》的璧合滄桑

乾隆好題字,很多書畫上乾隆都會有很多的御題,不復原來的面貌。乾隆十年冬天,臣工進呈黃子久《山居圖》(子明卷)時,乾隆已經讀過沈德潛呈給他的詩集中,關於《山居圖》的題記詩文,認為這(子明卷)是黃公望的真跡。於是常相隨左右,隨時題跋,一題再題,一共五十五則,最後在畫最前隔水上,以宣誓的口吻寫道:"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乾隆帝書畫收藏,論千計萬,同樣的誓言,只有在天下第一行書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上,同樣的大作文章,也是題到不能再題,也是"以後展玩亦不復題識矣!"難怪乾隆皇帝封此卷為"畫中蘭亭"。

翌年丙寅(1746)冬天,又得到"無用師"卷。雖然,乾隆皇帝不肯認錯,但是,他覺得是張好的"贗"作,也就一併和"子明卷",藏在紫禁城裡的"畫禪室"了。

乾隆皇帝金口聖言,收藏在宮中,也無人敢聞問爭辯,就這樣相安無事保藏在宮中。現在,也有人深慶乾隆皇帝看走了眼,只命令他的文學侍從梁師正在"無用師"捲上寫了一段文字,讓"無用師卷"保持了原來的清淨面目,也算是歪打正著。如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都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富春傳奇:解讀神品《富春山居圖》的璧合滄桑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經過六百多年風雨的洗禮,《富春山居圖》依然存在,文化需要耐心。畫中有一個人在過橋,可以看到所有的人,八個裡面有五個都從右往左走,到剛剛的兩艘船,是從左往右回去,長卷拉開是直線的,捲起來是一個圓,因此這些人開始的時候往左走,結束的時候往回頭走,其實是圓形的概念,我們叫做"週而復始"。

何以圓滿?其實人生處處都是傳奇,不曾見得哪裡圓滿,《富春山居圖》給了我們一個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