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溪山茅屋》

  王暘昕

  提起黃公望,人們最先想起的必定是《富春山居圖》。這幅畫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也是黃公望山水畫的最高成就。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黃公望50歲才開始畫山水,78歲作《富春山居圖》。他之所以獲此成就,不過是出於對山水的一腔熱愛。

  半生磨難

  黃公望,字子久,號大痴道人,被奉為“元四家”之首。儘管黃公望生於南宋亡國之亂世,但他仍在少年時期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才華。楊維楨在《西湖竹枝詞》中稱他“天資孤高,少有大志”。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畫像

  作為一個胸懷熱血的年輕人,黃公望對於元朝政權並沒有太多排斥。相反,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他有著強烈的為官慾望,渴望在政界一展手腳。然而在當時,黃公望所屬的“南人”(即原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地位十分低下,他直到42歲才得到張閭的賞識,做了一名書吏。然而不過五年,他便因張閭貪腐而受牽連入獄,也因此錯過了元朝的第一次開科取士。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丹崖玉樹圖》,紙本設色,元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本就“通三教”,對於性命之學有所研究,這一連串的打擊更加堅定了他的宿命論思想。出獄後,年近半百的他深感世事難料,而加入全真教後,他更是看破紅塵,轉而遊歷名山大川,寄情于山水,過著閒雲野鶴般的生活。而這才是我們所認識的山水畫家黃公望的藝術的開始。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天池石壁圖》,絹本淺絳,元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松雪齋中小學生”

  曾有人說:“南宋山水畫之變,始於趙孟頫,成於黃公望”。黃公望是趙孟頫的得意門生,也是“元四家”中唯一獲得趙孟頫親自指導的畫家。出於這一師承關係,他也自稱為“松雪齋中小學生”(松雪齋為趙孟頫書齋名)。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大嶺圖》,紙本墨筆,元代,南京博物館藏

  如果按照明代董其昌“南北宗”一說,在元代以前,宋代山水是以“北宗”院體山水為主。直到趙孟頫發覺“南宗”江南山水溫潤之美並加以推廣,這一局勢才得以改變。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元代黃公望《剡溪訪戴圖》,絹本設色,元代,雲南省博物館藏

  趙孟頫的繪畫題材全面,風格多樣。其山水在青綠、水墨兩方面均有涉獵。他雖將董源、巨然一派的“南宗”山水引入畫壇,但要論將其推向主流,還得歸功於專意於水墨山水的黃公望。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溪山圖》,元代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秋山招隱圖》,元代

  作為趙孟頫的弟子,黃公望承襲了他的水墨山水,同時宗法董、巨一派,又在水墨之上略施淡赭,創造了“淺絳山水”。也許是由於他成為道士後脫離塵世,性格也變得率性豁達,與趙孟頫相比,他的山水更加蒼率瀟灑、境界高曠,影響也更加深遠。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陡壑密林》,元代

  黃公望的畫注重“師法造化”,用現在的話說,他是一個酷愛寫生的人。他每到一個地方居住,便第一時間去感受當地的山水。為了更好地觀察,他常常在山中一坐便是一整天,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也正是出於他的這份專注,他才能做到“胸有山川”,並讓它們從筆下自然流露出來。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九峰雪霽圖》,絹本水墨,元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的山水畫在當時已負盛名,“元四家”之一的倪瓚在《題黃子久畫》便寫到:“大痴畫格超凡俗,咫尺關河千里遙”,其中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快雪時晴圖》(局部),紙本設色,元代,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黃公望本人更是由於其瀟灑故我的態度成為了後世各種傳說中的主角。清代畫家方薰在《山靜居畫論》中便稱,在黃公望辭世多年後,有人在塞外見他悠然地吹笛子,可謂是“蟬蛻不死”。這些看似荒誕的逸聞,實際上都體現了後世對於黃公望的景仰和欽佩。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丘壑林巒》,元代

  “畫中之蘭亭”

  要說到黃公望的代表作,莫過於《富春山居圖》了。這幅畫被世人認為是上繼南宗文人山水的源流,下啟明清文人山水之先河,是南宗山水的傑出體現。其地位之高,以至於明代畫家鄒之麟在這幅畫的題跋裡,都盛讚它是“畫中之蘭亭”。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元代,浙江省博物館藏

  實際上,這幅畫也凝結了黃公望的畢生心力。在黃公望78歲時,他與好友無用師同遊於富春山水。因痴迷於此地的秀麗風景,黃公望決定隱居於此,並將其山水描繪出來贈與無用師。據稱,此畫直到黃公望逝世前才得以完成。在這數年間,年過古稀的黃公望日日攜紙筆奔波於富春江兩岸。他憑藉細緻的體察和純熟的筆法,最終造就了這一畫壇奇蹟。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元代《富春山居圖》之精妙,也使得古往今來的收藏家趨之若鶩。據說,明代畫家沈周藏此畫時曾遭人偷竊,後有幸發現其在市上高價出售,卻又因無力購買而錯失機會,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元代

  酷愛收藏的乾隆也同樣中意此畫,但有趣的是,他最先拿到的是偽作《子明卷》,卻將其奉為珍品,題詩蓋印,讚賞有加。後有人將《無用師卷》(《富春山居圖》後半段)供奉入宮,乾隆以重金買下,卻又礙於面子,只得將其批為偽畫,直到上世紀30年代才得以正名。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局部),元代

78歲造就了畫壇奇蹟《富春山居圖》

《子明卷》(局部)

  直到現在,《富春山居圖》依然是人們心中的“近世神品”,而黃公望也在畫壇擁有著獨一無二的崇高地位。因此有人說:“一世黃公望,六世望黃公”。縱觀黃公望的一生,不過三十餘年的繪畫生涯。然而他憑藉著對自然的痴迷,以及對山水畫的專注,取得了超過同時期大部分畫家的歷史地位,從中我們便可一窺“熱愛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