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歲老翁只能等死?瞭解黃公望你會有所感悟

“焚畫殉葬”

明代晚年間,著名的收藏家吳洪裕手上收藏了一幅畫,他把這副畫看得比自己的命還重。他臨死前跟家裡人說:”這幅畫我得帶走,你們把它燒了吧“。

吳家後人看著吳洪裕死前最後一口氣怎麼都咽不下去,只好當他的面開始燒這幅叫《富春山居圖》的畫,眼看畫已著火,這時吳洪裕侄子吳靜庵趕到,一把將畫從火盆裡奪出。

畫已燒成兩截,前半截為《剩山圖》,後半截為《無用師卷》。畫這副畫的人是一個元朝人,叫黃公望。

80歲老翁只能等死?瞭解黃公望你會有所感悟

黃公望

黃公望(1269-1354年),本名陸堅,幼年父母雙亡,後被一黃姓人家收養,雲:“公望子久矣”,自此正式改名公望,字子久。後自號一峰,又號淨墅、大痴、井西道人等。

黃公望年青時可以說是他那個時代最大的失敗者,從小讀遍四書五經,考科舉,到了45歲,才在浙西廉訪司當了一名書吏。官還沒做幾天,他的上司張閭,因貪汙舞弊掠奪田產逼死了九條人命,朝廷抓了張閭,順道把黃公望也抓了。等黃公望出獄時,已經過了五十歲。

如果是一般人到了這歲數經歷了這些,或許會想這一生,也算是走到了盡頭。

在古代,50歲已是人生暮年,也許等待黃公望的除了死亡,也就剩下死亡了。

可死亡從來不是人生最可怕的事情,人生最可怕的事是人未老,心已死,心死了,時間也會跟著死了。

對於黃公望來說,他的人生盛宴才僅僅是剛剛開始!

80歲老翁只能等死?瞭解黃公望你會有所感悟

黃公望學畫畫,想到了就立馬去學。

他來到大畫家王蒙那裡,王蒙是大畫家趙孟頫的外甥,棄官隱居於浙江餘杭的黃鶴山。王蒙一看黃公望都年過半百了。

就擺手說:你都五十了,還學什麼呢?太晚了,回去吧!

黃公望並不在意,悶頭就學,在任何人看來,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事。

之後的29年裡,黃公望走遍山川,遊歷大江,走哪看哪,極度專注,沒有人知道他去過哪裡,好像他的行蹤是一個永恆的謎。

但是隻要他安靜下來,整個世界好像都是和他無關的。

80歲老翁只能等死?瞭解黃公望你會有所感悟

那是一個秋天,落葉繽紛。黃公望和師弟無用,從松江遊歷到浙江富陽。

79歲的黃公望在富陽住下,每天都是一個人,孤零零地到富春江邊看山看水。

一天中午,黃公望來到城東面的鸛山磯頭,坐在富春江邊的礁石上,拿出紙筆,對著江岸開始作畫。突然背後有人一把將他推入江中。

推他的人是黃公望以前的上司張閭的外甥汪其達。

當年黃公望在監獄裡供出了張閭的罪行,汪其達懷恨在心,這恨一裝心裡便是30年。查到黃公望的行蹤後,就偷偷下了毒手,要致黃公望於死地。

黃公望掉進江裡,差點沒命,這時正好有一個樵夫路過,扔了擔子跳入江中,把黃公望救了起來。

樵夫古道熱腸,跟他說:既然有人要害你,你這麼大年齡了,又不能自保,我家住在江邊的山上,你住我家吧。

黃公望步履蹣跚,跟著樵夫踏上了沿江而下的驛道,走了不到十里路,來到一個叫廟山塢的山溝裡。當登上一道山樑,眼前出現了一片凸起的平地,零星住著七八戶人家。

此處三面環山,一面臨江,酷似一隻淘米的竹編筲箕。黃公望舉目四望,此處山巒起伏,林木蔥籠,江水如練。整個富春江盡收眼底,景緻奇美!

80歲老翁只能等死?瞭解黃公望你會有所感悟

黃公望就此住下,一住就是四年。這四年裡,天一亮,黃公望就戴著竹笠,穿著芒鞋出門,沿江走數十里,風雨無阻。

遇到好景就停下來畫,心隨念走,身隨緣走,在他刪繁就簡的人生裡,所到之處皆為風景。

人真正的成熟,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99%的事情,對於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

黃公望就是這樣的人,他只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自己關心、傾注的1%的美好事物上。

除了畫畫,黃公望常常接濟村裡人。

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畫,落款“大痴道人”,讓樵夫帶到城裡去賣,並囑咐:沒有十兩銀子不要出手。

樵夫一聽,這張皺巴巴的紙要賣十兩銀子,覺得這老人準是想錢想瘋了。當他來到集市,鋪開那張紙。立馬有買家過來,掏出十兩銀子,買了就走。

樵夫很吃驚,自己就是砍一年的柴,也掙不到十兩銀子啊。

這以後,黃公望每兩三個月就讓樵夫去賣一幅,賣畫所得全部接濟村民。這個村被黃公望的畫生生包養成了小康之村。

80歲老翁只能等死?瞭解黃公望你會有所感悟

黃公望80歲那年,開始正式畫《富春山居圖》。

他要在這副畫中講述一條河流的一生,他要在這幅畫中,講述時代和人類的悲喜。

富春江的四面,有十座山峰,峰峰形狀不同,幾百棵樹木,棵棵姿態迥異。

黃公望踏遍了富春江兩岸,揹著畫卷帶著乾糧一路前行。漁舟唱晚,樵夫晚歸,山林寂靜,流水無痕都變成了他人生的註腳。

在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人用了四年,和河流真正的對話。對話中,可以說富春江讀懂了黃公望,黃公望也讀懂了富春江。

80歲老翁只能等死?瞭解黃公望你會有所感悟

80歲老翁只能等死?瞭解黃公望你會有所感悟

四年之後,黃公望84歲,被後世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富春山居圖》全部完成。

在這幅畫裡,有蘇東坡想看的“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也有屈原想看到的滄浪之水,可以濯吾纓。黃公望彷彿聽到河流喜悅的聲音。也聽到了河流哭泣的聲音,聽到自己科考時的得意,也同樣聽到了他46歲時坐牢的痛苦。

畫中,黃公望把人藏在山水之中,畫裡有8個人,一般的人只能找到5個。在黃公望看來,人在山水之中,不需要被別人看到,領悟與回顧,人的一生,其實就是也無風雨也無晴。

600多年前,80歲的黃公望用了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完成自我。

和我們普通人相比,黃公望也許是苦悶的,沒有燈紅酒綠,也沒有推杯換盞的聲色犬馬,而人的生命中最承受不起的不是勞苦、不是疲憊,而是輕浮,輕浮得沒有生命的重量、沒有生命的價值。

黃公望也是幸福的,在這副“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的畫裡,他找到了整個世界。

現實生活裡,我們常常聽別人說自己年齡大了,無法前行。

其實真正牽絆自己前行的原因不是年齡大了,而是懶惰和懷疑。真正要出發的人,隨時出發,便會海闊天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