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寫生中的情感


山水畫寫生中的情感

對一樣事物沒有情感,便不會熱愛,沒有熱愛,便不會產生真正的理解。繪畫也一樣。郭熙說:“寫貌物情,攄發人思。”潘天壽說:“沒有感情就沒有作畫的意願,沒有感情怎麼能動筆?”可見情感在繪畫中的重要性。

山水畫寫生中的情感

對於山水畫來說,寫生不僅是畫家一生探索的課題,更是情感表達的重要途徑。畫家的每一幅作品,都來源於他“明察秋毫”的眼睛、靈活的手腕以及對事物敏感的心。

從自然給予的深度心理感悟和體驗中,把眼見的景色轉變成紙上的藝術,以感情的筆墨記錄下自然的萬千規律,似乎已成了山水畫家的天命。他們把人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山水即我,我即山水,所以在表達“物我”之間是沒有阻礙的。

山水畫寫生中的情感

黃公望是“元四大家”之首,他的山水繪畫成就來自他的創新精神,也創造了諸多的山水技法。他觀察了富春山四年才創作《富春山居圖》,畫中的富春江沿岸景色和現實中的並不完全一致。他是把自己對景物的情感融入自己的畫裡,目識心記,精心經營。山體以渴筆隨意寫出,結構清晰,很少渲染,利用山體的大小來做空間處理,對追求蒼茫一路畫風的山水畫家有著深遠影響,還有他的雪景山水,用層層相加、不斷重複的方角筆觸形式寫出,空靈繁雜。黃公對於繪畫事業,可謂嘔心瀝血。

山水畫寫生中的情感

郭熙對自然山水深入觀察後概括出“遠近深淺,風雨晦明,四時朝暮之所以不同”,強調畫家在寫生時客觀自然給予人們的感受。四時的景象、風味的不同、陰晴的各異,需要去用心體驗,詳審物象的變化。說明畫家在寫生時要將自然景色的特徵和自己的心性結合起來,當內心有所寄託時,繪畫自能精妙,畫面更加生動傳神。可見古代畫家在山水畫寫生時已經非常重視自身的情感與自然山水的互相融合了。

山水畫寫生中的情感

從歷代的山水畫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山水畫的筆墨語言在不斷髮生著變化。比如清代的“四王”與“四僧”,他們在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因素的影響下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四王”墨守成規,堅持筆墨必守古法,每幅作品必須有出處和由來並以此為正宗。他們以如何更好地運用前人的筆墨作為最高追求,把前人畫中的景物搬前挪後,以便達到前人畫中的完美境界。

“四僧”則敢於創造,在繼承前人的筆墨基礎上,主張發展、創新。他們更強調深入自然,遊歷山川,對景寫心,寄情與山水。他們以抒發自身情感為目的,而不屈附於社會的審美需求,以自然為師,隱居山林,靜心專研山水畫創作,創造出了不同於前人的筆墨技巧,代表了筆墨程式新的發展方向。這充分說明了寫生中的情感在筆墨髮展、繪畫風格的形成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山水畫寫生中的情感

不同的經歷、不同的心境,畫出的作品也就不同。最好的畫家,一定是有自己獨特藝術語言的,用自己的觀點、自己的主張,把內心世界的一些感悟在宣紙上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做到畫中有我,我中有畫,畫外有話,靈心自悟。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能埋頭在山水間賞析的人,是有福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