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藝術的人為什麼都要“寫生”?不寫生行嗎

但是,寫生不完全是藝術,還需要對“寫生”做一些藝術的加工和提煉。而沒有寫生這個基礎,那是不會創作出優秀藝術作品的。

那麼藝術的加工和提煉就是藝術家任意想象嗎?也絕對不是。

藝術對生活“寫生”的加工和提煉,仍然是按照生活的規律和生活的連續性、本質性、代表性進行加工提煉的。

搞藝術的人為什麼都要“寫生”?不寫生行嗎

如果“寫生”的生活圖像是一個生活的個別真實現象,那麼,藝術的提煉和加工,就要把個別的真實,上升到具有一定的社會代表性的典型性的生活圖像,因此就會有來自於生活,高於生活的寫生圖像性。

例如,農村貧困孩子很多,我們可以找到很多貧困孩子的形象。但是,攝影家解海龍捕捉了一個“大眼睛的姑娘”就一下引起了社會廣泛的對農村貧困孩子的幫助問題。

為什麼“大眼睛的姑娘”這個“寫生”如此成功達到了視覺震撼的作用?因為,同樣是“寫生”------來源於生活的一個個別具體的真實,但是,這個大眼睛姑娘在課堂上驚懼的一瞬間的眼神,更生動,更美麗,更集中,也更需要人們思考:為什麼千千萬萬個同樣都有一雙美麗大眼睛姑娘,都是祥和平靜的眼神,這位山區的姑娘為什麼這樣驚懼和恐慌?她讀書的條件為什麼這樣差?她的未來要不要更美好?我們能不能幫助她?還沒有沒有需要幫助的千千萬萬的農村孩子?

這就是一個藝術“寫生”形象告訴我們的。但是,這個形象的背後,是我們還有千千萬萬的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需要讀書。只有給他們讀書的機會,才會改變他們的命運。

搞藝術的人為什麼都要“寫生”?不寫生行嗎

攝影不是在生活裡隨隨便便拍攝一個鏡頭就好了,攝影藝術背後,是藝術家努力提高對生活提煉的本領,這個本領不是說我們只要“咔嚓”一摁快門按鈕,就會有藝術可言了。

很多藝術作品,看起來漂漂亮亮的,但是,沒有生活的氣息,這不是因他們的藝術都是憑空捏造的,更多是缺乏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理解。

藝術需要生活的支持,就像鮮花需要陽光和空氣。離開了生活的陽光和空氣,鮮花就會枯萎。

“寫生”本來是繪畫的一個專有名詞,是畫家的專利,特別是油畫畫家,寫生是畫家一生的功課,沒有止境永遠在路上。

搞藝術的人為什麼都要“寫生”?不寫生行嗎

但是,畫家創作藝術作品,也是對寫生作品要做大量的整理加工和思想深化工作的。

例如,羅立中的名作《父親》這幅畫,這是一幅寫生作品。作者本來是對自己下鄉做知情時對一位農民的深情回憶,因為,知情這一代人,從城市到農村,親眼目睹了農村的貧窮落後,也親身感受了農民的艱辛付出,作為在農村與農民將近十年的相處,他對農民有很深厚的感情和感恩,因為,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在七八十年代,農民對國民經濟的貢獻仍然佔據70%以上的比例。農民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很大,是中國的第一產業鏈,是中國經濟的衣食父母。

所以,作者精心刻畫了一位飽經滄桑的農民形象。

這幅畫已經非常成功了,在選入全國美展的作品裡,也格外引人注目。

當時,這幅畫的標題是《我的父親》,有一位畫家看了以後就說,不如就叫《父親》吧!

不要小看這麼一點小小的改變,對於大眾視野的一幅畫的標題來說,《我的父親》容易被觀眾認為是作者的父親,但是,標題直接說《父親》,觀眾就容易聯繫到“我的父親”,所以,這個藝術作品的父親就容易成為大家都接受的“父親”,達到了藝術與讀者的近距離和直接性。

這就是藝術與生活的關係。當然,我們學習藝術的朋友,要像畫家那樣,經常去“寫生”,把寫生作為藝術,的一個積累過程和靈感的寶庫去經營。

朱熹有一句詩“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要創作出有生活氣息和藝術質感的藝術作品,心中必須有很多的“寫生”圖像。否則,我們的藝術就是非常蒼白的。

德國詩人歌德說過:理論上蒼白的,唯有生活才是常青樹。藝術需要“寫生”的滋養才有靈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