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話說當年,大豬蹄子“乾隆爺”花費兩千兩銀子,購得一幅畫作(中的一半)對其愛之惜之。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這幅畫作就是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有事兒沒事兒拿出來欣賞欣賞,順便在旁邊空白處“寫寫小文章”,興致一來,蓋上幾十個戳,也是妥妥的~


而一年後,乾隆爺又得了,一幅一模一樣的畫作。這前後兩幅畫,孰真孰假?自認為擁有“幾十年的鑑定經驗”乾隆一拍大腿,認定“舊為真,新為偽”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但是實際上呢,後面得來的那幅畫作才是黃公望的真跡。


今天,「每週一畫」,咱們就來聊聊這幅《富春山居圖》。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黃公望這個人。黃公望出生在有錢人家庭,讀書又棒,堪稱“三好學生”。在那個年代,他同所有的熱血少年一樣,盼望著在朝廷能有一番作為,功成名就。可是沒想到後來他在官場上的表現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飛黃騰達。也許是由於個性上的耿直,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牽涉到一個案子,進了監牢。訴訟、審訊,那是很可怕的事。這是黃公望一生的最重要的一個轉折,而這個轉折就是他胸懷大志的野心突然地幻滅。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局部


當他五十歲以後出監牢,就完全斷絕了走上官場的念頭,就跟當時的趙孟睿學畫,後來就有了《富春山居圖》。這幅長卷是他最後的傑作。他自己說畫了三、四年,可實際上不止,因為他落款之後,還可以繼續再畫他到八十六歲才去世,還有四年的時間可以畫這張畫,所以它是一個七百公分的長卷。它不是句點,而是回看自己走來的那條漫漫長途的一生的回顧,

“也無風雨也無情,回首向來蕭瑟處”的心情在這裡面會流露出來。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局部


我們再來說畫作,這個畫裡面最迷人的東西,是色的精彩。這裡看到一些毛筆,非常淡的墨。

黃公望曾經說過,畫畫一個最難的東西叫做糊塗其筆。

我們講糊塗,是說這個人好糊塗,糊塗其筆其實說他的筆觸不是那麼刻意、規矩的,不是白描的工整;是淡的,淡淡的這個筆觸,慢慢描過去的感覺,而且裡面常常有風吹草動的某些細節出來。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局部

黃公望為什麼要畫這張畫,只是因為他去了富春江嗎?黃公望畫的不是一個人,畫的是一個漫長的江水,在一千年的歷史裡,流過來的淺灘、激流、高峰,所有的這些東西。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局部

因此當我們看它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他有很多的風景,前面可能是描繪的夏天的感覺慢慢地到了後面就變成了秋天,彷彿這幅畫作它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時間的流動,歲月的變化更替,在畫作中均能體現出來。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局部

可能到最後,黃公望會這麼跟自己說:“我來,它是富春江,我走,它還是富春江;這個山水不會因為我的來去而發生改變”

或許到最後,曾經官場的失意,在畫畫中,得到了解放,豁然開朗。他跟山水在一起真正地看到了宇宙跟自然。看到最本質的東西,再將它們繪於畫中。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局部

《富春山居圖》,連乾隆爺也會認錯

《富春山居圖》局部


想起了陶淵明的《桃花源》,他說那個地方的人不知道有漢,不知道有魏,不知道有晉,因為他們已經解脫了朝代了。黃公望希望元朝原來受異族統治的痛苦,這個時候能夠解脫掉,還原到山水裡,你就不屬於朝代興亡,你只是回來做自己,做一個簡單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