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抗疫”美術創作在於鼓舞鬥志

想起近日有“不讀書,連捐助留言都寫不過人家”的網絡熱帖流傳甚廣。那麼相較而言,日本援助中國物資上所書“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果真如很多評論者所說完勝“武漢加油!”“中國加油!”嗎?國民整體文化素養有待提高的現實當然存在,但我以為這個對比段子聊作自嘲尚可,卻並未說到理上:文字有其對象和語境,引用詩文用於傳情表意,標語式表達用於防疾抗疫;前者重在修辭抒懷,故能以情動人,後者旨在激勵民心,貴在直截有力,二者本來立場不同,用意不同,各得其所,實無高下之分。同理而觀,“抗疫”主題美術創作的目的主要在於鼓舞鬥志、撫慰心靈、凝聚人心,這樣才能起到助力“抗疫”的作用。正因如此,其創作手法重在敘事、說明和召喚觀者情感共鳴,而不在主觀感懷和文藝抒情,至少在疫情依然嚴峻的當下。

回顧過往,面對國家民族的重大災難,文藝創作歷來都衝在抗爭隊伍的最前沿,並起到了鼓舞鬥志、撫慰心靈的作用。這一次,當我們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災難,同樣需要既契合藝術表現規律、凸顯藝術本體語言特質,又能激勵、觸動人們心靈的好作品。但顯然,並非所有“抗疫”主題創作都能在藝術表現與情感表達方面達到這樣的水準和高度,“抗疫”關頭的美術創作乃至文藝創作整體也確實面臨著在數量上“鋪天蓋地”之後,如何能在質量上“頂天立地”、在情態上“腳踏實地”的課題。至少在當下,繪畫創作的“照片化”、人物形象與場景的模式化、題材思路的單一化等沉痾與積弊仍然存在,我們回應重大事件與時艱的主題性藝術創作依然任重道遠。

——於洋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陳福香/整合,文章來源:人民網、新浪收網等,部分文章有刪節,標題為編輯後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