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紀念楊絳先生逝世兩週年

紀念楊絳先生逝世兩週年

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點,楊絳先生在京逝世。當時剛剛讀完了《洗澡》與《洗澡之後》,對楊絳先生產生了興趣,非常想去了解楊先生和她的作品,就看到了楊絳先生逝世的消息,覺得又一位大家離開了我們。後來陸續讀了《走到人生邊上》,《幹校六記》,《我們仨》等,一直到最近的《楊絳傳》,愈發覺得不僅楊絳先生的創作和翻譯值得品讀,她的精神更是值得人們去紀念和學習。

1911年7月17日,楊絳先生出生於北京,8年之後由於父親楊蔭杭的工作而回到無錫老家。父親對楊先生最大的影響應該是兩件事,一是讀書,一是做人。楊絳先生的祖父,父親都酷愛讀書,耳濡目染之下楊絳也從小愛讀書,如果她對什麼表示興趣,父親就把那本書放在她的桌子上,如果她長期不讀,那本書就會不見了,來作為譴責。因此楊絳先生不只愛讀書,而且非常珍惜讀書的機會,她一直保持著讀書的興趣,百歲高齡時,還堅持每天讀書。父親楊蔭杭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先投身於革命事業,後來在江蘇,北京任高等審判廳廳長,在江蘇時,因為堅持司法獨立而得罪了省長,在好友的幫助之下調任北京,正直的他又扣押了涉嫌受賄的交通部總長許世英,在當時那個混亂的年代,國務會容不下這麼一個人,自感伸展抱負無望,楊蔭杭便辭職南歸。

1928年楊絳先生想去清華讀書,但無奈當年清華不在南方招生,她便在東吳大學讀了本科,後來去清華借讀,認識了好友的表兄錢鍾書,在錢鍾書的鼓勵和指點之下,在1933年考上了清華的研究生,同時也與錢鍾書定下了婚約。這個期間,兩人基本上是異地戀的狀態,楊絳在北京讀書,錢鍾書在上海任教。錢鍾書給楊絳先生寫了很多情書,楊絳回的卻不多。從這裡,其實就可以看出兩人的特點,錢鍾書較"痴氣",而楊絳更加成熟。雖然生在新時代,楊絳卻很"識大體"。楊絳在一封給錢鍾書的信中寫到"現在吾兩人快樂無用,須兩家父母,兄弟皆大歡喜,吾兩人指快樂乃徹始徹終不受障礙",這封信被錢鍾書的父親意外看到,大加讚賞,之前還不知兒子戀情的他直接給楊絳寫了一封信,把兒子託付給他。

兩年之後,錢鍾書在庚子賠款的資助之下赴英留學,楊絳擔心他不善於料理生活,就想一同出國,但清華外語部沒有出國名額,他們就直接結婚,婚後一同出國,先後在牛津大學,巴黎大學讀書。這段時間大概是兩個人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之一了,他們本身就嗜書如命,這兩所大學圖書館的藏書遠超當時的清華,因此兩人如魚得水,除了聽課就是讀書,在圖書館中固定佔一個座位,一本接著一本讀。每天,兩個人一起做飯,一起遊玩,一起讀書。在這期間,有一件喜事,一件喪事,他們的女兒出生,楊絳的母親逝世。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在祖國的召喚之下,兩個人於次年回國。回國之後,兩家人都困在上海這個孤島,生活困頓,但這段時間他們都開始了自己的創作。楊絳的出名要早一點,她先後完成了《稱心如意》,《弄假成真》,《風絮》等劇本,大放異彩。一天,錢鍾書說自己想寫一部長篇小說,她就讓錢鍾書減少工作量,辭去家裡的女傭,自己劈柴生火做飯洗衣,可以說是甘當"灶下婢",並且幫錢鍾書擋了很多事,為他剩下很多時間,終於那本著名得不能再著名的《圍城》問世。在這期間,楊絳父親楊蔭杭逝世。

1949年,他們拒絕了臺灣大學和香港大學的邀請,留在了大陸。之後十年,楊絳寫了寫了一些文學研究的文章卻不斷被批判,她暗下決心,不再寫文章,從此遁入翻譯。雖是如此,他們夫婦還是憑著自己的的做人之道"萬人如海一身藏",並沒有遭到太大的不幸。不過66年以後,作為知識分子的他們還是沒能難逃一劫。楊絳先生被剃了陰陽頭,每天掃廁所,翻譯《堂吉訶德》的稿子被沒收,但她沒有消沉,沒有投湖,沒有上吊,而是表現出知識分子的錚錚傲骨。當時錢鍾書被人陷害,楊絳在鬥爭會上據理力爭,卻被逼著遊街。她被人命令自己打鑼自報罪名,走幾步就打兩個鑼,說出自己的罪名。在街上,一向和顏悅色,說話慢條斯理,舉止溫文爾雅的楊先生一反常態,大聲喊叫,以這種特殊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抗議。後來,他們下放幹校,楊絳根據這段經歷寫下了《幹校六記》。

1978年,楊絳先生翻譯的七十餘萬字的《堂吉訶德》歷經磨難,終於問世。年近七旬的她又可以開始自己的創作,自此筆耕不輟。這段時間大概也算是她最幸福的時光之一了吧。

1995年,錢鍾書病重住院。

1996年,女兒錢瑗得脊椎癌住院。

1997年,錢瑗逝世。

1998年,錢鍾書逝世。

短短四年,楊絳先生一面照料丈夫,一面照料女兒,算是一程一程的送走了他們,這段痛苦的經歷在後來的《我們仨》裡被楊絳先生寫成了一個萬里長夢,哀婉悽惻。自己已經是八十歲的老人,卻要把最親的人一個個送走,其痛苦的程度怕不是常人所能體會。然而這巨大的打擊覺沒能把楊先生打倒,反倒說"如果我走在了女兒和鍾書前面,他們受得了嗎?所以,這不是壞事,你往深處想一想,讓痛苦的擔子由我來挑,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

孤身一人的楊絳先生開始打掃戰場。刻苦讀書的錢鍾書留下了近四百冊筆記,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楊先生把這些筆記都找出來,一頁一頁整理,用了無數的日夜,終於集結成了四十卷的《錢鍾書手稿集》。兩人的稿費,楊絳先生也都捐出來資助那些愛讀書的學生。

楊絳先生在這人世間走了105年,經歷了北洋,抗日,新中國成立,文革,改革開放,這一百年大概是中國最波瀾壯闊的一百年,楊絳也隨著歷史沉浮。她大概把能經歷的都經歷過了,她的書大概凝結了自己百年的智慧。

楊絳先生曾把讀書比作"隱身"的串門兒,不必打招呼求見,不必打擾主人。翻開書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不問我們要拜見的主人住在國內國外,不問他屬於現代古代,不問他什麼專業,不問他講正經大道理或聊天說笑,都可以挨近前去聽個足夠。

楊絳先生一生低調,到晚年更是謝絕一切採訪。2011年楊絳先生百歲生日的時候,他讓朋友親戚在家替她吃一碗長壽麵,只當是平常日子過了。

所以我就在今天默默的紀念一下楊絳先生吧。雖然現在已經有一些人寫了楊絳傳,我卻覺得她所有的書就形成了她的傳記。紀念她最好的方式應該就是去讀一讀她的書,也學她去串一串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