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劉安是誰?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

在我國西漢歷史上,有一個人做了兩件事,其中任何一件都足以讓自己名傳史冊:第一,他發明了今天國人都還在吃的豆腐;第二,他組織編寫了一部文學和思想造詣皆高的道家著作《淮南子》。這個人就是漢文帝的侄子、漢武帝的叔叔——史稱"淮南王"的劉安,據說他還發明瞭世界上最早的熱氣球。

劉安是誰?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

在正史記載當中,劉安"謀反"是板上釘釘的事,他畏罪自殺也是因此,《史記》、《漢書》中都有記載,如:

"趙王彭祖、列侯臣讓等四十三人議,皆曰:'淮南王安甚大逆無道,謀反明白,當伏誅'……淮南王安自剄殺。王后荼、太子遷諸所與謀反者皆族……國除為九江郡。"——《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又如:

"趙王彭祖、列侯讓等四十三人皆曰:'淮南王安大逆無道,謀反明白,當伏誅'……上使宗正以符節治王。未至,安自刑殺。後、太子諸所與謀皆收夷。國除為九江郡。"——《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不難發現,《漢書》關於劉安謀反的記載,很大程度上是借鑑了《史記》的說法,意思都是說,以趙王彭祖為首的40多號人,都說淮南王劉安"大逆無道,謀反明白",該死!漢武帝派張湯等中央官吏去抓捕時,他們還沒到,劉安就畏罪自殺了。淮南國的王后、太子等有牽連的人被一併誅殺,淮南國被廢除,設置成了九江郡。

劉安是誰?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

且不論正史的這些記載是否真實,因為它首先必須是合乎"上意"的(畢竟皇帝要過目,不合朕意很可能就會性命不保)。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劉安"謀反"很可能是欲加之罪,他真正的死因,是因為有幾件事正好撞在了漢武帝的"槍口"上。

第一槍:"七國之亂"都平定了,還留著淮南國過年嗎?

在 和 中,筆者曾指出,漢朝吸取了項羽不顧時勢,一心想退回列國狀態而敗亡的教訓,從建漢之初,中央朝廷先是以一年一個的頻率剷除異性諸侯王,而後採取賈誼、晁錯等人的建議,對同姓諸侯採取削藩政策。直到漢景帝時期"七國之亂"的平定,漢朝才算完成了從"列國"向"帝國"的真正轉型。

劉安是誰?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

這是在漢初"清淨無為"政策指導下的六十多年裡完成的。"七國之亂"以後,朝廷藉機令尚存的諸侯國自降等級,諸侯國原有的官職"相國"改稱"相",而且相從此必須由中央派遣,直接向皇帝負責,諸侯王無權自己任免。

"景帝中五年令諸侯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謁者、諸郎官長丞,皆損其員。"——《漢書·百官公卿表》

"天子為置吏"的意思,是說皇帝直接為諸侯國安排官員。在被剝奪人事任免權的背後,不但是中央權力向封國內部的不斷深入,也暗示著諸侯王實際權力被架空和諸侯國實力被不斷弱化和這一難以逆轉的趨勢。

尤其是15歲就繼位的漢武帝,一改文、景時期相對柔和的作風,對封國的忌憚之心更為嚴重,淮南國又恰恰處在西漢從"無為"到"有為"這樣一個節點上,朝廷尚"無為"的時期,七個諸侯國聯合尚且敗了,何況在朝廷強大之後的"有為"時期,朝廷還留著一個淮南國做什麼呢?

劉安是誰?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

陳寶國飾演的漢武帝

第二槍:人才都被你籠絡到淮南了,朝廷要用人怎麼辦?

淮南王劉安最為人所熟知的事蹟之一,就是在他的領地內,像戰國時期的"四君子"那樣大規模地"養士","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使淮南在劉安時期一度形成了一個以"方術"為核心內容的文化中心。

不巧的是,劉安時期的淮南國,既不是戰國時候的諸侯國,可以任意通過養士來聚集人才、為鞏固本國的國本出謀劃策;更不是文帝和景帝時期漢朝的封國,諸侯過的國王們在很多時候可以一手遮天,朝廷也難以干預。

更不巧的是,漢武帝的雄才大略,使他格外重視對人才的蒐集。當時的朝廷不但改革了博士制度,在五經博士下設立博士弟子員,使其兼備知識性和官僚人才培訓的性質;而且想盡辦法要求地方向中央"上貢"人才,比如人們熟知的察舉制度、徵召制度等。即使地方官有意隱匿人才,也難保不被派到地方巡視的刺史、特使等"監管"人員們發現,從而被處以"失職"之罪。總之,朝廷有各種各樣的渠道和辦法,把人才集中到中央,再根據需要決定是留在京城,還是分配到地方。當時的朝廷,實際上已經把人才的獲取方式完全壟斷了。

劉安是誰?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

在這種背景下,劉安在封地內數以千計地大養賓客,聰明如你一定不難猜測,漢武帝會怎麼想?

第三槍:我好不容易擺脫了黃老之術,你居然還敢拿來對我說教?

真正使淮南王劉安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的,不是因為他以淮南王的身份謀反,而是由他組織門客們編撰的那部被梁啟超譽為"漢人著述中第一流"的《淮南子》。

"《淮南鴻烈》為西漢道家言之淵府,其書博大而和有條貫,漢人著述中第一流也。"——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之所以說《淮南子》是導致劉安不得不死的"第三槍",是因為劉安在書中曾驕傲地宣稱,這是一部"劉氏之書",《淮南子》即是他為漢王朝創制的"治國方略"。

夫作為書論者,所以紀綱道德,經緯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諸理……若劉氏之書,觀天地之象,通古今之事,權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風,以儲與扈冶[hù yě]。——《淮南子·要略》

引文的意思大致是說,著書立說,是為了整治道德、規劃人事,上考察天道運行,下研究地上的萬事萬物,中貫通諸多道理……至於這劉氏之書,從天地、古今、人事等各方面權衡,探索人們的道德規範,使其符合三皇時期的風格,以使道發揚光大。

劉安是誰?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

劉安卻不曾想,在《淮南之》成書時,京師長安尚道家"清靜無為"的學術風氣和朝廷的治國理念,已經隨著竇太后的去世而迅速退潮了。漢武帝早年被忠實奉行"無為"的竇太后壓制的敢怒不敢言,現在好不容易能放飛自我了,這個不識相的叔叔,居然還拿這些過時的東西當寶貝,還想把它們作為我大漢王朝的指導思想,這不是明擺著哪壺不開提哪壺嗎?竇太后是漢武帝的親祖母,他不敢怎麼樣,但血氣方剛的漢武帝,難道會不敢收拾一個叔叔嗎?

小結

從以上三個方面分析下來,劉安的淮南國,可以說本來就處在重重危機包圍之中,災難一觸即發。無論是否真的策劃或參與謀反,其實結局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在劫難逃,只是時間與方式問題罷了。單從當時的背景來看,就已經有足夠多的跡象預示了劉安的悲劇結局,偏偏屋漏恰逢連陰雨,劉安所養的一個名叫雷被的門客,在與淮南王的大兒子,也是淮南國太子劉遷鬥劍時,不小心傷到了太子。

雷被立即向劉安示弱,自請以罪人的方式去北方攻打匈奴,劉安同意了。但雷被卻在出了淮南國之後,一路直奔長安,向朝廷詳密地報告了他在淮南國的種種見聞,並出於擔心被淮南國太子報復的心理,先下手為強地指控淮南王的太子劉遷謀反。

劉安是誰?漢武帝為什麼一定要殺他?

影視劇中的劉安形象

太子謀反,不可能不牽涉到他在世的父親,也就是淮南王。正巧那時候,漢武帝所寵愛的"酷吏"正如日中天,他們驕恃著由漢武帝直接賦予的權力,嚴苛地認定違法,嚴苛地量刑,而無須在意真相如何,也無須在意執法是否公平。別忘了,李廣就是難以再度忍受這些刀筆之吏的侮辱而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於是,雷被這個"導火索",直接點燃了整個淮南國,波及劉安的哥哥所在的衡山國,成了漢武帝時期"坐死者數萬人"中的一部分。

絮語

讀過《史記》和《漢書》相關記載的朋友們一定記得一個細節,說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劉安入長安,田蚡在霸上(今西安市灞橋區一帶)迎接他時說,當今皇帝沒兒子,您是高皇帝的親孫子,行仁義之事,天下沒有不知道的。皇帝一旦不在了,除了您,還有誰有資格繼承大統呢?

安初入朝,雅善太尉武安侯,武安侯迎之霸上,與語曰:"方今上無太子,王親高皇帝孫,行仁義,天下莫不聞。宮車一日晏駕,非王尚誰立者!"淮南王大喜,厚遺武安侯寶賂。——《漢書·淮南衡山濟北王傳》

田蚡,何許人也?漢武帝的舅舅!田蚡和漢武帝的關係,要遠比和劉安親近。況且當時的劉安已屆不惑之年,而漢武帝才只有十七八歲,正年富力強,讓一個40多歲的人等不到20歲的人死了以後繼承皇位,這合理嗎?

綜上所述,即使拋開史書中所述,劉安及其淮南國的命運,也一定是悲劇性的,這是由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所造就的個人悲劇。我們在讀史書時,如果能夠跳出文字所展示的表象,挖出其背後可能的含義,有時收穫的,反而比文字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