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由M1、M2增速差擴大,洞悉2018樓市真相

以往大家主要通過M2的增速變化來判斷貨幣政策和流動性趨勢,但其實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金融指標,就是M1。

M1包括流通中的現金(M0)和單位活期存款,反映居民和企業資金鬆緊變化,通俗理解,就是可以隨時“買買買”的資金總量。

由M1、M2增速差擴大,洞悉2018樓市真相

與M2增速穩中有降不同的是,最近三年M1增速始終保持在10%以上的高速增長,2016年M1增速甚至高達21.4%。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手持大量現金無疑是為了便於隨時消費,因此,不斷增加的M1餘額,既成為市場需求的堅實支撐,也充分體現出終端消費的活躍度。

M2在M1的基礎上增加了企業定期存款、個人儲蓄存款和證券公司的客戶保證金,這部分資金的沉澱週期較長,流動性偏弱。

2014年和2015年,M1在M2中所佔比重在28%-29%之間,2016年則跨越了30%關口,2017年的佔比仍在增加,反映的是財富流動效率的不斷提升,以及消費需求的持續旺盛。

房地產作為居民消費的主戰場,從中受益匪淺。最直接的表現是近年來商品房銷售額屢創新高,2017年更高達13.4萬億元。

自2017年開始,儘管貨幣政策的口徑由此前的“穩健”改為“穩健中性”,M2增速也明顯下降,但從實際消費端(M1)的表現來看,印鈔速度的放緩,難抵購房需求的火熱。

除此以外,M1與M2之間的增速“缺口”也出現逆轉,由2013年和2014年的增速差收窄到2015年-2017年的增速差擴大。

由M1、M2增速差擴大,洞悉2018樓市真相

M2與M1的增速背離與房地產市場存在著顯著關聯。當M2增速超過M1,即增速差收窄時,則說明實體經濟中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在減少,貨幣沒有入實體而是堆積在金融體系內。

而當M2增速低於M1,即增速差擴大時,可隨時支付的流動資金較大,說明消費意願強烈,各類資產的收益率走高。充裕的流動性一旦流向資產投資領域,便可能成為助漲樓市或股市的推手,由2015年開啟的全國樓市需求火熱,各城市房價輪動上漲,根本性的原因便在於此。

由M1、M2增速差擴大,洞悉2018樓市真相

在金融去槓桿的作用下,2017年M2迅速走低,增速降至8.2%,創1995年M2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歷史最低值。M2增速處於低位,必然會對經濟運行帶來不利影響,此時,房地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正是因此,去年全國共20餘個城市借道“人才政策”,變相放鬆限購。

儘管今年各城各地的房地產調控口徑依然是“目標不動搖,力度不放鬆”,但由資金端到政策面,已然呈現出一派“樹欲靜而風不止”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