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30 古代文人與茶文化:老茶客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

明清是中國古典小說登峰造極的時代,誕生了一大批在世界範圍內具有深遠影響力的不朽鉅著。這裡面既有被人們耳熟能詳的

“四大名著”,也有諸如《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等流傳甚廣的優秀經典之作。

古代文人與茶文化:老茶客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

其中吳敬梓的《儒林外史》便堪稱是中國小說史上一座偉大而不朽的豐碑。這部在作者逝世後近半個世紀後才得以出版的現實批判主義風格長篇小說,代表了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安徽省滁州全椒縣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吳敬梓是我國清代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文木山房詩說》及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古代文人與茶文化:老茶客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

而正是這部《儒林外史》,讓吳敬梓躋身於世界文學巨匠之林。在西方學者的眼中,吳敬梓是一位可與巴爾扎克、狄更斯相比肩的文學大師。如今《儒林外史》已被譯成了多國文字廣泛傳播,成為了一部世界性的文學名著。

在這部長達30餘萬字的不朽鉅著中,吳敬梓以辛辣犀利的筆觸,無情的揭露與鞭撻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本質,及其對知識分子心靈的戕害。入木三分的刻畫了一系列深受科舉制度毒害的迂腐讀書人、虛偽假名士。作為我國諷刺小說奠定基石之作,《儒林外史》對後世文學的發展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為後人展開了一幅真實豐富的封建社會生活畫卷。

古代文人與茶文化:老茶客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

與此同時,此部著作中,吳敬梓關於茶文化的展現也可謂精彩與極致。據統計,全書直接描述的茶事就達45回,涉筆到茶則有近290處,即使與曹雪芹的《紅樓夢》相比也絲毫不遜茶色。

但與《紅樓夢》不同的是,《儒林外史》中對於茶文化的描寫更貼合於現實社會底層,更加接近地氣。雖常現於市井,但讀來並不覺得俗氣,反倒是親和自然,充滿著生活的氣息。

在對於飲茶的稱謂上,《儒林外史》中通常稱作“吃茶”、“啜茶”而很少稱作“泡茶”。吃茶的禮節和工序亦為不少,日常來客必“燒茶”、“煨茶”、“烹茶”。通常接待來客的茶禮有“捧茶”、“獻茶”、“斟茶”、“清茶”、“拜茶”。烹茶一次的叫做“一道茶”或“一開茶”,烹三次的謂之“換了三道茶”。

古代文人與茶文化:老茶客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

通過茶事的描寫,可見當時使用茶具品類之豐富。常用有茶壺、茶碗、茶匙;高級的則有“宣窯茶壺”、“宜興砂壺”。關於市賣茶的場所稱之為“茶室”、“茶社”、“茶館”、“茶亭”、“茶鋪子”、“茶棚子”等等。

在明清兩代,飲茶文化已經相當普及與繁榮,書中第24回曾言其時的南京茶社即有千餘處,有一條街單單賣茶為業的就有30多家。不論走到哪一條街巷,總有懸著燈籠賣茶的,這些飲茶場所常常是座無虛席。泡茶的服務員,稱作為“看茶的”或“茶博士”等等。

古代文人與茶文化:老茶客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

吳敬梓曾長期住於揚州,對當地的茶肆十分了解。書中第23回寫到,“牛浦同道士進了舊城,一個茶館內坐下。茶館裡送上一壺幹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來。”此段所提的幹烘茶,實際上是一種茶梗和茶末混合起來專賣的粗茶,在當時是貧困階層常飲的。而茶館則是當時揚州舊城裡的一家清茶肆,通常環境都很雅緻,座位、茶具也較為講究,走進茶肆就令人心曠神怡,十分適合會友交際。

而地位顯貴之人等專有去處,第41回中描寫到,“在秦淮河的一個船倉中間,放一張小方金漆茶桌,桌上擺滿宜興砂壺,極細的成窯,宣窯的杯子,烹上好的雨水毛尖茶。就是走路的人,也買幾個錢的毛尖茶,在船上煨了吃,慢慢而行。”

古代文人與茶文化:老茶客吳敬梓筆下的《儒林外史》

除去日常茶事,《儒林外史》中對於茗茶品類的描述亦翔實豐富。第46回寫到,“家人捧上茶來,揭開來,似白水一般,香氣芬馥,銀針都浮在水面。吃過,又換了一巡真天都,雖是隔年陳的,那香氣尤烈。”這種天都茶,出產在黃山天都峰,在當時算是一種名茶。

明清是我國茶史上創新、發展與繁榮的一個重要的時期,閒來看一看《儒林外史》這部寫茶最多的古典名著,在字裡行間中領略明清古人的茶文化,稱的上是一件身為文學愛好者兼愛茶之友不可錯失的逸事。

(部分圖片/文字整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