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夫子廟茶館,嘴對著壺嘴,那就有大事了!

《儒林外史》中曾多次提及南京夫子廟的茶館和吃茶,描寫的也是作者吳敬梓本人在秦淮河畔茶館徜徉、與友人歡聚的情景。

秦淮小吃最早產生於夫子廟的茶館文化,但是“老茶館”一度在秦淮河畔銷聲匿跡。隨著夫子廟貴賓樓、義順茶館等老茶館對外開張,現在“吃早茶”又成為南京人的一種休閒方式。

夫子廟老茶館有太多記憶,不僅僅是喝茶,更是喝一種情懷。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 情,總把流光誤。 濁酒三杯沈醉去,水流花 謝知何處?

——吳敬梓《儒林外史》

在夫子廟茶館,嘴對著壺嘴,那就有大事了!

小吃

1.喝的是“懷舊”和“情懷”

南京市作協副主席、文史專家薛冰表示,南京的茶文化非常集中,“老南京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說的就是早上喝早茶,晚上洗澡的老風俗。”他表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茶館都從夫子廟消失,到上世紀80年代以後,雖然恢復了一部分茶館,但是吸收了廣東沿海的茶館習慣,開得晚,真正的早茶反而沒地方喝。“過去夫子廟的早茶不僅是喝茶的地方,更多的是信息交流中心。”薛冰說,過去本地人要知道當天的新聞,就要到茶館來,外地人想打聽本地的新聞,本地人想聽聽外地的趣聞,都是到老茶館,這裡就是一個信息集散地,老茶館內散開的流行消息,兩三天內全城都能知道了。

2.老南京人的茶館記憶

作為一個老南京人,薛冰自己還保留著小時候對夫子廟老茶館的深刻記憶:在他小的時候,夫子廟的茶館還很興旺,那時候茶館沒現在這麼講究,都是臨街的大鋪面,八仙桌,幾分錢就能喝一碗茶,燒餅2分錢一個,就是窮人也能吃喝得起。

他坦言,現在快節奏的生活,年輕人早上上班,喝早茶的可能還是老人更多,因為不僅是來喝茶,“更多的是一種懷舊,來尋找一種情懷。”

在夫子廟茶館,嘴對著壺嘴,那就有大事了!

雨花茶

3.壺嘴對著壺嘴,老茶館的“講茶”

江蘇省詩詞學會理事、南京市作家協會會員袁曉國表示,夫子廟早茶最興盛的是民國時期,當時秦淮河畔至少有二三十家茶館。他說起了民國時茶館內一個獨特的現象:“講茶”。

在夫子廟茶館,嘴對著壺嘴,那就有大事了!

老茶館

當時企業、團體、廠家、商人之間存在矛盾,都是到茶館解決,請一位權威的“中間人”,爭執雙方坐下來,先泡兩壺茶,壺嘴對著壺嘴,表示有爭端,要“講茶”,雙方各自陳述各自的理由,再由公認的這位裁判來評判裁決,一般大家都很服他,最後哪方輸,就哪方來付茶資,而且爭端一旦通過“講茶”裁定,就不準再起爭執。“當時民間的民事糾紛一般都是這樣到茶館來解決的。”他表示,南京最早有茶館文化記載的是在明朝末年,在鈔庫街附近。他還講起了過去茶館鼎盛的另一個原因:“過去城市居民喝開水困難,因為農村都是柴火灶燒開水,城市裡沒這個條件,就靠老虎灶賣開水,茶館有燒開水的地方,所以人們都到茶館去。”

在夫子廟地區,雖然提前恢復的茶館不是沒有,包括曾經備受關注的迎水臺等,但市民是否真正買賬,並不是只開張茶館那麼簡單。採訪中,很多學者對記者表示,現在人們的消費習慣改變,娛樂方式多樣,夫子廟老茶館要想真正再恢復往昔的輝煌,必須把文化和人文的精髓做出來,否則就仍是換湯不換藥,“人們來喝的不是茶,是老秦淮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